APP下载

叙事学视角下的《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播与普及*

2021-12-02周润泽郜晓芹夏雨晨马彩妍

光明中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叙事学黄帝内经黄帝

周润泽 郜晓芹 夏雨晨 马彩妍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创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是千百年来中医学发展所遵循的指导思想[1]。故而,《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播与普及也成为了我国历朝历代普及中医药知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受到专业领域的限制,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目前大多局限于医理、临床及翻译等方面,针对《黄帝内经》文本的叙事学研究则相对较少。然而,“讲好《黄帝内经》故事”、传播《黄帝内经》思想恰恰需要的是专业的叙事学理论指导。因此,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针对《黄帝内经》的叙述方式、语篇逻辑和术语运用等3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思想在传播与科普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先天优势及其所要克服的困难,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1 叙事学与《黄帝内经》

1.1 叙事学与医学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当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的“生物医学”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这一转变代表着医学的人文内涵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2001年哥伦比亚大学医生Charon Rita正式将叙事学与医学沟通起来,提出了“叙事医学”这一全新的概念。叙事医学认为,与精神医学一样,在所有医学实践中,叙述患者的故事同样是治疗的中心行为,因为在叙述期间,医生可以找到词语来遏制疾病中伴随而来的忧虑,使混乱的疾病得以控制[3]。因此,叙事医学要求医生必须学会“讲故事”,通过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故事交流”来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更好地治愈疾病。

1.2 《黄帝内经》中的叙事医学观念《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性著作,提出了“形神和谐”的生命观,认为人的健康是身体与精神的谐调。《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形与神俱”就是要追求包括身体与精神在内的整体的健康。在“形神和谐”生命观的指导下,《黄帝内经》中展现出了古朴的叙事医学观念。《素问》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提示医生应以问诊的方式启发患者,诱导患者说出与疾病有关的“故事”,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在诊治期间,医生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及时地对“故事”进行反馈,“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4],从而开展医患之间的“故事交流”,最终达到医患相互配合,治愈身心的目的。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虽然是一部成书于我国西汉时期的古典医籍,但其中所体现的叙事医学思想却是先进可贵的。更重要的是,这表明《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思想与叙事学的关系是“友好的”,为传播《黄帝内经》思想、讲好《黄帝内经》故事提供了可能性。

2 《黄帝内经》的叙事性研究

2.1 叙事方式的研究从叙事方式上看,《黄帝内经》具有较强的叙事色彩和“故事性”。因为,其同时具备了“主角”和“问答”两大叙事要件。前者可以使文章具有“故事性”而后者则可以提高“讲故事”的“效率”。这为其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优势。

2.1.1 具有故事性的“主角”叙事学认为,从叙事与故事的关系看,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叙事是一种过程,而故事则是叙事的结果[5]。因此,叙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故事”。美国比较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Joseph·Campbell)在其著作《千面英雄》的第一部分中,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的神话故事,提出了创作“故事”的“模板”:英雄的困惑与出发——英雄的成长——英雄的归来与解决[6]。这一模板的提出对“什么是故事”、“怎样讲故事”的问题做出了回答。Peter Suderman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坎贝尔式的故事模板为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公式”,使其能够轻而易举地达到“火爆暑期档”的传播效果[7]。纵观《黄帝内经》,特别是《素问》部分,在叙事方式上正与“坎贝尔模板”紧密契合。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开头即提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段故事性描写并非闲笔,它可以被看作是坎贝尔模板中的“英雄的困惑与出发”阶段,即介绍了“黄帝(对医学)的困惑与出发(询问天师)”的内容。之后大篇幅的岐伯等人对黄帝所提出医学问题的解答,则都可以看作是“英雄的成长”阶段,叙述了“黄帝”这一主角学习医学的过程。而最后,在《素问》终末七篇中 “黄帝”利用自己所学习的医学知识,对“雷公”等人所提出的医学问题进行解答则是“英雄的归来与解决”部分。至此,“黄帝”这个具有故事性的主角形象被成功塑造。而《素问》的主要内容则是围绕着“黄帝”这一主角的成长经历所展开的叙事活动。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对“黄帝”形象的塑造,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人民“托名取重”“尊古贱今”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黄帝”这一形象在叙事中承担了“主角”的作用,使得《黄帝内经》思想具备了“故事性”和趣味性。而且,由于《黄帝内经》思想的材料来源众多,且非一时一人之作,这就为其思想的传播造成了不便。因此,“黄帝”这一“主角”的创造是《黄帝内经》思想被汇编成书时,为了适应传播需要而自然形成的,对于《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播与普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代久远的神话人物“黄帝”,不论是其身份的“真实性”还是地位的“权威性”都无法再使当代读者很好地产生共鸣,其在叙事中的主角作用也被大大削弱。因此,在《黄帝内经》的改编与普及化工作中,重新塑造符合现代风格的主角形象,对于讲好《黄帝内经》故事、传播《黄帝内经》思想而言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例如,徐文兵在其所著的畅销书《黄帝内经说什么》[8]中,就对《黄帝内经》的叙事主角做了重塑,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当前大部分“原文翻译”式的科普作品不同,该书正文部分对“黄帝”“岐伯”等传统人物几乎只字未提,而是以中医学者“徐文兵”与好友“梁冬”聊天对话的方式,结合当代日常生活,由浅入深逐步阐释《黄帝内经》中的医理。其中,负责提出问题的“梁冬”在书中经历了从“对健康的困惑”到“咨询中医好友”最终“了解《黄帝内经》”的学习过程。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梁冬”这一角色起到了代替“黄帝”成为叙事“主角”的作用。这样一来,就将《黄帝内经》的叙事主角与叙事氛围从“上古”转向了“现代”。对于大众而言,两位现代人之间的日常对话,远比“黄帝”与“天师”之间的“君臣问难”要通俗、友好得多。从现有销量和读者评价上看,这种尝试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与支持,是对坎贝尔叙事模板的成功运用,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科普经验。

2.1.2 保障叙事的“问答”所谓“问答”就是把所介绍的知识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加以表述[9]。问答式的写作方法在科学著作的写作中很常见。例如,我国著名的科普著作《十万个为什么》[10]中就大量运用了问答法。2008年以色列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Uri Hasson等[11]通过神经学研究发现,问答式的叙事结构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读者思考—给出答案”的方式,使不同读者的脑部活动变得活跃且相似。换言之,“问答”能够在叙事中激活和统一群众的思想,从而达到保障叙事、提高叙事效率的作用。《黄帝内经》作为我国古代一部集医药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数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思想于一体的科学著作[12],其思想内容的专业性和广博性是不言而喻的。相比直接论述,采用“黄帝问—岐伯答”的“问答”式叙事结构,针对具体问题来阐述医理,更能够达到统一读者思想、提高叙事效率的目的,从而令《黄帝内经》中的“故事性”得以更加直接、高效地发挥。目前,《黄帝内经》的科普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了《黄帝内经》中“问答”式结构对于叙事的优越性,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了《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播与普及中。例如,曲黎敏所著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13]就是以问答的方式和读者探讨《黄帝内经》中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均是现代社会人们所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而书中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又全部来源于《黄帝内经》,有效避免了《黄帝内经》科普“假大空”的问题,保障了《黄帝内经》叙事的有效性。这种以具体问题为切入口的“问答式”科普方式,实际上,就是对《黄帝内经》原著中问答式叙事结构的继承与发展,是《黄帝内经》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值得我们进一步弘扬。

2.2 语篇逻辑的研究语篇的逻辑结构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语言中组句成篇的特殊结构[14]。2015年新罕布尔大学教授Randy Olson等[15]对叙事中的各种语篇逻辑进行了分类研究。研究表明,“故事”中的语篇逻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And……And……And……(AAA,……和……和……和)、……And……But……Therefore……(ABT,……并且……但是……因此)以及……Despite……Yet…However…(DYH,……尽管……但是……然而……)。其中,AAA式的语篇逻辑表示“简单地罗列事实”。譬如,“我今天早上吃饭、中午看电视、晚上睡觉”。——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叙事冲突,AAA式逻辑会使故事变得无聊且乏味。ABT式的语篇逻辑表示“适当的转折和叙事”。譬如,“我一直很健康,并且我的父母一直陪伴着我。但是,有一天,我的父母突然去世了。因此,我开始了流浪生涯”。——由于ABT式逻辑包含了故事所必需的冲突,故事也因此而变得有趣。而DYH式的语篇逻辑则表示“过渡的转折及叙事”。譬如,“我们认为,梦境具有预兆性。尽管,目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事实确实如此。然而,此假设的科学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由于DYH逻辑中所包含的转折过多,故事也显得凌乱而使人困惑。对于一部易于传播和推广的著作而言,其语篇逻辑应该是拥有“适当叙事”的ABT逻辑,而非“枯燥的”AAA和“令人困惑的”DYH。不幸的是,在《黄帝内经》原著中,到处可见“AAA”以及“DYH”式的语篇逻辑,而叙事所需要的、有趣的“ABT”式逻辑在原著中却几乎没有体现,这对于《黄帝内经》的传播与普及是极其不利的。

2.2.1 混乱的DYH式逻辑《黄帝内经》中的DYH逻辑主要体现在其叙事内容的转折多变上。例如,在《灵枢·五音五味》中,全篇之旨本应是论述“五音”“五味”与经脉、气血、脏腑的关系。然而,在后半部分,其叙事方向突然从“五音五味”转折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这一与篇旨无关的问题上来。这种叙事方向混乱的“过度叙事”会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困惑。同样的问题,在《黄帝内经》的大多数篇目中几乎都有出现,对《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播造成不利影响。为解决这类问题,以杨上善、滑寿、张介宾等为代表的注家采用了“分类注释”的解决办法。他们将《黄帝内经》的文本内容重新编次、“各以类从”[16],使同类经文归到相同的篇目中去,以保证各篇目中叙事方向的一致性。例如,针对上文提到的《灵枢·五音五味》中叙事方向的混乱,在张介宾所著《类经》中,就将其中有关“妇人无须”的内容归于第四卷“妇人无须,气血多少”一条下,而其中有关“五音五味”的内容则被归入第五卷“五音五味,分配脏腑”一条下[17],二者彼此独立、互不相属。这就使得原本混乱的叙事方向变得清晰,给读者以豁然开朗的感觉。在当代,“同类相从”也成为了《黄帝内经》类著作的主要编写方式。不论是《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18]这样的研究专著,还是《黄帝内经·生命智慧》[19]这样的普及读物,都将《黄帝内经》原文按照“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专题进行了分类,以便叙述。由此可见,“专题式”的分类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黄帝内经》原著文本中叙事方向多变的DYH式语篇逻辑问题,使其叙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对于讲好《黄帝内经》故事、传播《黄帝内经》思想是十分有利的,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和运用。

2.2.2 枯燥的AAA式逻辑除此以外,《黄帝内经》在对医理的叙事上还存在典型的AAA式语篇逻辑。其中,最明显的是《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十九条病机均以“诸……皆属于……”的句式并列出现,其中没有任何转折与冲突,只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而已。这种AAA式的语篇逻辑,还出现在《黄帝内经》其他一些篇章中,使得《黄帝内经》中的多处叙事显得十分枯燥难懂。针对《黄帝内经》中AAA式语篇逻辑所引起的叙事枯燥问题,在古今对于《黄帝内经》的专业化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并没有予以重视。毕竟,AAA式的语篇逻辑能够将《黄帝内经》的学术内容完整地表现出来。而由此引起的叙事枯燥,则是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人员所能够接受的。但是,对于《黄帝内经》思想的科普工作而言,AAA式枯燥的语篇逻辑是普通读者所不能忍受的。因此,在当代《黄帝内经》类科普著作的编写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编写者正试图突破《黄帝内经》文本中的AAA式语篇逻辑。例如,对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东方生风……南方生热……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这一AAA式段落的科普,有些编写者就采取了“案例分析”的方式,通过一系列ABT式的病案故事和有趣的插图[20]来缓解“罗列事实”所带来的叙事枯燥。而对于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病机十九条等,编写者们则普遍采取了删节的方式,试图以此来改善《黄帝内经》的故事性,使其更加易于在大众中传播与普及。这些方法,都有效解决了《黄帝内经》原文中AAA式语篇逻辑所带来的叙事枯燥问题,使得《黄帝内经》中的很多段落由“罗列事实”变成了“讲故事”,适应了当代大众传媒和科普的需求,值得我们继续坚持与发扬。

2.3 术语规范化的研究与现代医学不同,《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末年,其语言表达受到了西汉及其以前各类科学与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导致了《黄帝内经》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医学术语体系。其所运用的医学术语大多是从全民语言中继承、发展而来的,属于社会习惯用语的一部分,并不存在独立的基本词汇和语法构造[21]。因此,《黄帝内经》中对于医学术语的运用非常之不规范,同一术语往往有数种不同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同样也为《黄帝内经》的叙事与传播造成了困难。以“心痛”为例,在《黄帝内经》 的不同篇章中,“心痛”这一术语所表示的内涵各有不同[22]。如在《素问·咳论》:“心咳之状,咳则心痛”中的意义为“胸痛”;在《素问·刺要论》:“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中的意义为“心区疼痛”;而在《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口疮,甚则心痛”中的意义则为“胃脘疼痛”。 医学术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在《黄帝内经》叙事中广泛存在,这使得《黄帝内经》本就晦涩难懂的文言叙事显得更加混乱。大众和初学者在面对某一术语时往往不知所云,从而导致了《黄帝内经》的理解难度更大,传播普及更难。因此,有学者倡议[23],在课堂教学和大众科普时应规范《黄帝内经》中医学术语的使用,尽可能做到“一词一义”,避免初学者对有关医学术语产生误解。这一倡议,对于《黄帝内经》的教学与科普工作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正致力于《黄帝内经》术语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许多宝贵的成果。但是,全面实现倡议中的“《黄帝内经》术语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要众多科研和科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3 结语

从叙事学角度看,《黄帝内经》既具有先天的叙事优势,使其思想易于传播和普及,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叙事缺陷。为了促进《黄帝内经》思想的传播,解决《黄帝内经》中存在的叙事缺陷,从古至今,不论是在专业研究还是科学普及上,学者们都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与尝试,取得了十分可贵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讲好《黄帝内经》故事”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尚需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叙事学黄帝内经黄帝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黄帝内经》修辞格英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