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

2021-12-02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崔艳丽

数学大世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敬老院所学

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西场小学 崔艳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知识建构特点、认知水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所教的数学知识置身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引领为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知识,其应用也十分广泛。比如,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

在初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后,不少学生对于“进一法”和“去尾法”总是混淆不清,于是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出了一组题:

A:23 个苹果,每7 个装一篮,可以装满几篮?

B:23 个苹果,每7 个装一篮,装完需要几个篮子?

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3÷7 =3(篮)……2(个)。

生1:两题是一样的。

生2:第一题是可以装3 篮,第二题也需要3 个篮子。

师:真的一样吗?这两题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再读题,学生发现了情境中的问题表达不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装完”意味着不满7 个,哪怕只剩1 个也得用篮子装起来,而“装满”则必须是每个篮子里装7 个,不到7 个就不能算装满一篮,多余的2 个就不考虑。

数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发现、整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当中到处有数学,懂得数学学习完全是为了将其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数学课本中生硬乏味、背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进行二次加工、重新组合,遴选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一些学生通俗易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12 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拼周长最长?”教师将题目进行了巧妙的修改:“12 张大小相同的方桌拼成一个长方形,怎样拼坐的人最多?”拼桌子是平时学校活动或公开课时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学生很快想到要想坐的人多,就说明露在外面的边要尽可能多,也就是拼在一起的边要尽量少,这样拼出的长方形就是周长最长的。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将数学题融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数学问题的解决也水到渠成。

三、妙用教材,让所学新知识得到深化理解

数学知识需要深化理解,学生才能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形成技能。在教学中,结合直观形象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材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去超市调查:升和毫升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的各种实例。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升和毫升都是计量单位,计量较多的液体时通常用“升”作单位,计量较少的液体时用“毫升”作单位。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有效性,使学生既熟悉数学知识的来源,又掌握了所学数学知识。

四、知行合一,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亲自实践过的才能掌握、运用,数学学习中,课外实践活动便是知识的巩固。

在六年级总复习时,教师组织班级开展一次“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的实践体验活动,将整个小学数学知识贯穿于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活动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敬老院的相关信息资料,比如:敬老院一共有多少老人,男女各多少人?各个年龄段人数分布状况如何?工作人员有多少,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再用图例表示出来。同时,让学生去超市购买油、米、面以及老人喜欢吃的一些补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碰到估算困难的问题、现金结算问题、慰问品的选购配备等。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全面思考,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水平,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并深入探讨、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敬老院所学
非所学
非所学
敬老院的微笑
爱心送到敬老院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火场救人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