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有效应用

2021-12-02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张冬艳

数学大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放性所学条件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初级中学 张冬艳

当前教育领域极力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应用开放性问题可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一、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即从教师、学生、数学教材等方面着手,师生、生生以及学生与教材相互沟通交流,呈现开放性的课堂氛围。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主流,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转换教与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小组合作解决教师提出的体验式和开发性较强的问题。因为小组合作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身才能,在多元思维碰撞中弥补自身的不足,深化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可有效发展学生的个人情感与沟通交流能力。

例如,初中数学会学习测量问题,此时教师就可采取生生互动的形式重新整合教学开放性问题,即紧贴学生现实生活设置问题,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校内大树的高度,但在测量之前需要明确相关要求,说明测量大树时需要运用哪些工具,在草稿纸上写出测量大树的步骤,假设被测量的大树高度为x,则该如何在无法达到顶部时求出x?每个小组可带着问题相互讨论,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应基于广泛视角选择素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再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知x2-x+1=2,那么x-x2+1=?”当学生解答后可联系实际:“初二年级4 班共有学生40 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 倍少5 人,则4 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上述开放性问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运算和思维能力,为学生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基于主体策略,引导学生多元解答

所谓主体教学策略即借助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可着手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寻找问题主体结构并尝试扩张。所谓寻找问题主体结构就是寻找问题中涵盖的已知条件,整理条件中的逻辑关系,确定该条件与未知条件间的联系,之后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扩充已知条件中的未知因素。在扩充主体结构时,学生基于已有知识经验和自我判断意识寻找问题,增强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其次,优化问题设计。解决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基础,便于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运用常规思维,能够深入分析和理解题目已有条件。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应重视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自身则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指引学生变换多种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学习“证明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常用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之后告知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尝试另辟捷径,简化问题难度。初中阶段会为学生呈现三种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教师可全部告知学生并整理相关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上述教学方式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站在综合性角度认识所学知识,从而在遇到相似的开放性问题时能迅速整理思路后得出答案。此外,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应做到收放自如,不仅要让学生相互探讨,适当时还要给予点拨,提高教学效率。

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发散思维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正因如此,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应有所变化,所以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知识为例,该章节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理解判定条件的同时借助举例、证明等方式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现代多媒体,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再为学生展示四边形ABCD,让学生寻找四边形四个边与角的关系,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发散思维。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已知条件中任意选取两个,是否能得出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学生思考后分享,共同归纳总结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可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开放性所学条件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非所学
非所学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隐含条件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