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审美艺术表达分析
2021-12-02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而民族声乐艺术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逐步发展,民族声乐艺术文化逐渐向多元化、大众化和现代化方向推进,相应的审美艺术表达形式也在逐渐转变,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特征性,有利于对其实际价值做出判断。
一、民族声乐表演中分析审美艺术重要意义
(一)突出传统民族文化精髓
民族声乐表演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更新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对于民族声乐表演作品内容和形式来说,其主要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运用声乐表演的形式描绘出特色事件,具有一定的特色性和叙事性,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们融合的思想感情、文化素养、生活习惯及多样化观念等,比如游猎文化等,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声乐作品的通俗性和易懂性,便于大众传唱和精神文明继承,切实与人们实际生活相符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彰显出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加深对时代发展不同文化和审美的了解[1]。
(二)拓展民族文化发扬渠道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当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主要是依靠对史书资料记载的研究、多样化档案信息的有效提取等,而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需要通过开展社会型文化教育,但是极易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严重缺失。对于文化传承来说,想要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必须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进行精准提炼,并进一步对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分落实在传承工作上,能有效拓宽民族文化发扬渠道,丰富审美艺术表达方式,对推进民族声乐表演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民族声乐表演中审美艺术体现基本原则
(一)展现客观真实性,发挥主观创造性
在民族声乐表演中,想要提高表演质量和水平,必须在具备良好乐谱的基础上,让艺术表演者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加工,从而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一般情况下,创作者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思想感受等情感融入作品中,促使声乐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出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展现出作品审美具有较强的客观真实性。在进行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必须与作品基调进行高度融合,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高对声乐作品的认可程度,才能够在表演中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真正意义上将声乐的重要内涵进行完美展示,与此同时,还需要在充分了解声乐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将其与舞台表演规范、民族文化特征等具体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表演的声音、动作和潜在意境中,有助于对观众起到情感和文化双重感染的效果。
(二)彰显演唱技术性,明确艺术表达性
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想要表演者展现出完善的艺术作品,首先必须具备高质量的演唱技术,同时还要在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艺术表达能力。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表演者需要对乐谱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以便能发出规定且标准的声音,确保音乐作品到达高效水平。在表演过程中还要融入真实情感,保证民族音乐作品展现出灵魂价值,加深观众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促使其深受内涵情感感染。除此之外,声乐表演者必须在保证自身具备高质量的声乐技巧的基础上,加大对艺术内涵表达能力研究的重视力度,通过表演者对作品内涵的了解,将其与作品进行高效融合,通过强有力的肢体与作品表达,促使观众在民族声乐欣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作品内涵的艺术魅力。
(三)重温历史再现性,融合时代展示性
对于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审美艺术体现特征来说,必须强调其历史再现性特点,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想要得到优秀的、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作品,必须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有效融入,能够在打动观众情感的同时,让其了解历史文化的具体内容,从目前情况看,绝大部分声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特性,同时还带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对作品内涵的积极思考,对作品的历史感进行有效重视,从根本上达到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目的。对于表演者来说,必须对历史文化进行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其中存在的历史内涵,同时还要提升自身艺术表现能力,在表演过程中充分将现代化艺术表现手法,与具备较强历史感、文化感的艺术作品进行完美融合,切实提升民族声乐表演作品构建质量和水平。
三、民族声乐表演中审美艺术表达具体方式
(一)注重民族文化语言,明确声乐唱法基础
总体来说,民族声乐是由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语言构建和创作的,其中汉语作为基础性语言,为民族声乐作品创建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极大便利。对于汉语来说,其是民族声乐表演中主要的审美艺术表达方式,其具有较强的韵律性、节奏感和易懂性,能够根据音调、音节的变化,加强语言输出的情感表达。而从民族声乐创作及演唱方面看,汉语的审美特征也逐渐渗透到其中,对整体民族文化来说具有别样美感。
古往今来,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充分展示出语言与音律相互结合的美,不仅需要韵律和谐、对仗工整来展现语言本身特点,还需保证作品词汇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特点,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作品的实质性内涵,注重民族文化语言是民族性声乐表演中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声乐唱法和基调是民族声乐表演中审美艺术表达形式之一,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民族性,由于民族文化语言呈多样性特点,不仅增加了声乐作品的审美色彩,还增强了对声乐作品唱法、音律技巧的运用和掌握,从而提高了作品的审美特征,相应的,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比如独唱、合唱等,拓展了审美表现形式渠道。针对声乐唱法来说,需要通过重音吐字的表现技巧对具有特殊含义的字、词进行重点表达,确保发音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还要在表演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文化及作品内涵融入情感。在民族声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现代化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始终坚持传统的文化唱法技巧,以及声乐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和专属性等,促进民族声乐文化呈多元化方向积极发展[2]。
(二)加强文化情感交融,重视地域文化内容
对于民族声乐表演来说,必须加强情感的融入和交流,从声乐艺术创作方面看,情感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真实生活,是对客观的事物、情感、自然等因素的表达和抒发,同时也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必须要遵循事实和客观规律,符合人基本的思想认知和心理发展。情感的注入能够激发观众对作品倾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获取强烈的审美体验,因此,在传统民族声乐表演创作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进创作审美理念,有利于深层次地表达出作品内涵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同时还促使其具备较强的感染力,从而提高艺术作品的传唱度。
由于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和丰富性等特征,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逐步出现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互融现象,但是从根本上看,其文化内涵仍具备较大的差异性,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而展现出地域文化特征,一般来说,语言文化、生活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地域性差异的重要因素,相应的,在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下,声乐艺术也具备不同的文化内容和审美价值,促使在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有利于人们对丰富多样的文化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对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比如:蒙古族的生活环境较为广阔,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养成较为豪爽不羁的性格,相应的民族审美艺术多为粗犷、嘹亮等表达形式。
(三)强化表演艺术技巧,提升独特音色特点
从古至今,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始终将强化表演艺术技巧放在首位,便于观众深入了解带有不同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演唱技法方面,必须坚持遵循“字正腔圆”的原则,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听不清、不明白等现象,便于了解歌词含义,能够更好地对汉语自身韵律、内涵情感进行有效表达,同时还能有效提高作品传唱度,对精神品质和文化意蕴的传承起到一定保障作用。针对声乐作品的腔调来说,“润腔”则属于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艺术形式,其主要表现是在旋律主线基本音调周围增加带有修饰性的音符,促使实际作品演唱时具有特色和层次,对唱腔技法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经过此种技法的润色,能够使民族声乐整体音色更加的明亮且圆润,声调起伏较为婉转悠长,带有较强的装饰性特点[3]。
加强对民族声乐表演审美表达形式的分析,能够提升观众文化鉴赏能力,相应的文化修养也能有效提高,对声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具有直接、深远的影响。艺术领悟能力属于先天因素,与后天的艺术修养具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艺术修养塑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直观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艺术感悟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演唱作为基础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民族声乐流传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在保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由于演唱者、唱法以及理解力的不同,对促进民族声乐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程度影响,通过演唱形式能够增强观众对艺术的感悟能力,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有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加大对民族声乐表演中审美艺术表达的重视力度,是满足现代化社会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民族声乐正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进行融合创新,并向多元化方向逐步发展,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喜好,确保表达形式的多样性特点,促进民族声乐表演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