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长相思》的艺术风格与演奏分析
2021-12-02
一、古筝曲《长相思》的基本介绍
古筝曲《长相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王建民于1991 年所创作的,这首曲子不仅是王建民先生众多古筝、二胡中比较有名的一曲,同时也是中国古筝乐曲中比较经典和极具研究意义的作品之一。古筝曲《长相思》的灵感以及脚本源自于唐朝诗人李白的著名诗词——《长相思》。倘若品读过《长相思》,便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的思念之情以及“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魄力,不仅写得情真意切,读起来更是荡气回肠。而作曲家在创作时,更是为原本已经具有韵律的诗词,增添了音符,让音乐与诗词结合,使诗词的情感更加丰富与立体,而音乐的意蕴更加深刻。因此古筝曲《长相思》自创作以来,便获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
二、古筝曲《长相思》的艺术风格特点
(一)古筝曲《长相思》的音乐风格
古筝自古便有“群声之祖,万乐之师”之称,其音色典雅而圆润,清丽而细腻,将李白的《长相思》用中国民族乐器——古筝进行演奏,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是“天作之合”。
作曲家在创作时,将古筝的一音一调与诗词中的一思一忧相对应,应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将故事以一种静谧而又低沉的方式展开,然后创新性地融和了长安所在地——陕西极具地域特色的曲调,将故事和情感推向高潮。并且作曲家利用大量的单音和泛音等演奏技法含蓄地展示着李白离开长安后的内心独白以及诉说着李白的思念与无奈。
(二)古筝曲《长相思》的情感色彩
《长相思》的古筝曲紧扣诗词的灵魂与主题,应用了大量的单音以及泛音来描绘《长相思》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意象,从而将“伤”的意象烘托到极致。
在主题开始之前,一段古琴音调的四小节固定音型演奏直接将这一段旋律定格在忧与愁这一情感基调上,静谧而缓和地将听众带入《长相思》的情感世界中。接着定弦采用两组不同宫音阶的交替,使乐曲在横向起伏的展开中调式、调性得以变化,应和着李白词中“长相思,在长安”,一语点破思念之情,极其简单直白。将诗中人物的形象以及情感更加具体化,一曲一调都在刻画人物卷起帷帐,望着天边的明月,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但是如今都已回不去了,只能深深地叹一口气,是思念,是忧伤,亦是一种怀才不遇以及事与愿违的无奈。突然间,一段快速演奏的加入,让筝曲变得急促而明快,丢掉前面的那些哀愁忧虑的儿女情长,一展“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魄力,可谓是雄浑有力。最后以左手固定音型以及无高音的刮奏,结束“长相思,摧心肝”的凄凉。
三、古筝曲《长相思》的演奏分析
(一)古筝曲《长相思》的音乐结构
王建民在创作《长相思》的筝曲时,将其乐曲结构设计为含有“引子”“慢板”“小快板”“广板”“尾声”的复三部曲式,并采用非常规整的八度交替重复定弦排列,使整首曲子的语言更加新颖,同时分量也更加厚重。
《长相思》是一首再现三部曲式筝曲。曲谱中第一小节散板引子。2-84 小节归为本曲的第一部分,其旋律建立在D 羽调式上,其后面加入了一些钢琴的调式,将左手泛音与右手旋律的卡农融合在一起,就好像是两位挚友之间进行促膝长谈的场景。85-208小节可以看成本曲的第二部分。王建民先生在此首筝曲的第二部分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即将含有多个结构相同的小段落组成第二部分,虽典雅明快,但也是全曲的快速演奏段落,可以称之为本曲的一大亮点。转调、加花等变奏形式以及钢琴的织体效果,使音乐显得厚实又不失古筝的特点。第三部分即209-257 小节,其乐曲曲调大致为:转调至G 羽——离调F 宫——G 羽,通过改变演奏的力度和速度,将整个乐曲推向高潮。
(二)古筝曲《长相思》的演奏重难点及技巧
通过众多学者对王建民先生的作品进行了或浅或深的研究和探索,发现其作品之所以经典,很大部分原因是他的创作理念:难度要高一些,语言要新一些,分量要重一些,让观众喜欢听,让演奏者喜欢练为标准。因此,他笔下的古筝曲《长相思》,也具有这些共性:难度高深、技巧复杂、但意境深远,对于演奏者来说容易入门,但要演奏好,还需下一定的工夫。笔者在大量练习了古筝曲《长相思》后,总结了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演奏重难点以及其对应的演奏技巧,并将其分享如下,供其他演奏者参考。
本曲比较有特色同时也较有难度的演奏方式就是单手、双手泛音和快速琶音。其中泛音的难点有二:一是弹奏过程中容易出现琴弦和手指摩擦的声音。相较于其他演奏方式来说,泛音是比较考验演奏者左右手配合度以和协调性的。泛音弹奏时要求右手弹或挑,左手浮按,即右手弹宜重,左手点宜轻,右手拨弦的瞬间左手手指也刚好触弦,两手相协调,同步进行。左手最好是用指肚碰弦而不是指尖,这样能够保证左手的力度恰到好处,更容易达到蜻蜓点水般轻盈的效果。众所周知,泛音因其纯净、明亮、甜美,余音长而被喜欢,但是在初步练习的时候,演奏出来的音总是很木讷,这是因为演奏过程中位置的错误。由于泛音是利用琴弦每段的振动频率不同而发声,且只有固定的几个点才可以发出泛音,因此在其他位置是不能打出那种响亮空灵的泛音的,取而代之便是木讷的声音。由此可见,初学者在演奏前一定要记住每一个音对应的位置,并多加练习。
再来谈谈琶音。琶音是很常见的演奏方式,它可以被视为一种分解和弦,即一串和弦音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依次连续奏出。之所以在《长相思》中被列为演奏难点,一是因为此曲的琶音速度非常快,二是以往演奏习惯和弦内音,但此曲的反琶音创新性地由上至下依次演奏邻近的几根琴弦。对此,笔者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弹奏快速琶音的关键就在于“连贯、协调、快速”。首先,这段曲子的琶音主要在右手上,所以右手一定要灵活。当右手大拇指开始弹时,其第二三四指就需要快速紧密地连接上去,这样才可以使得曲子的节奏平稳,保证音色一致。其次就是右手的琶音虽然是难点,但是它只是用来伴奏的,主旋律依旧掌握在左手上,因此右手的琶音一定要注意力度的调节,以迎合左手弹奏的主旋律。其实此段曲子中左手部分也有琶音,但是其演奏与右手不一样,左手琶音是以由低至高的正琶音形式出现,暗含旋律。所以这里更加能体现这首曲子的演奏需要左右手良好的协调性。总的来说,这段琶音的演奏,越是连贯、快速,就越是能将琶音的音效展现得淋漓尽致,越是能将整首曲子带入情节、情绪的高潮,给观众带来一场听觉盛宴。
除了上述泛音和琶音这两个大难点外,这首曲子还有其他几个点值得一起探讨和研究。比如本曲的摇指,为了让曲子达到多声色彩的效果,王建民先生在摇指的传统演奏技法上大胆创新,因此会有些难度。为了让摇指的效果更加规整,在演奏前一定尽量让手指甲贴平琴弦,然后要把手臂放松,让手腕自然悬垂,不然就会很僵硬,无法均匀用力,很容易产生杂音。同时,一定要注意摇指的密度与连贯性,以及确保节奏的准确,适当运用止音技法可以使空拍更有律动感,不过应用止音技法时,要果断、轻巧,否则也会产生杂音。
这首曲子最大的亮点就是意境的塑造。此曲《长相思》的引子段旨在刻画瑟瑟秋景这一意象,因此在演奏中特别要注意触弦的角度以及力度,让演奏时古筝的音色达到轻而柔,如秋风的感觉,从而迎合引子的意象,为其增添一丝忧愁和静谧。再比如其中有一段为了更加深刻地展现和传递诗词中的“思念”这一意象,作曲家特意应用大量而密集的音符,采用了右手同音反复同时与左手的和弦呼应弹奏、大指隐伏的主旋律与分解和声糅合等演奏技法形式来表现,使得演奏层层推进,达到整首曲子的高潮。由于隐伏旋律需要大指从高到低弹奏,对指法的安排以及弦位的变化有较高的考验,因此在演奏时一定要注意音乐节奏的变化,准确对位。并且面对这种快速指序,手型要稳定,指根要主动,指尖要撑住,触弦要快速,角度要垂直,将力量往下沉,最好是用身体的律动带动手臂和手腕的摆动,一来可以紧密联合分解和弦里的每一个音,二来则是使得整个表演更具流畅性。
虽然此曲《长相思》的难度有些大,在古筝的考级考试中属于十级曲目,但是仍然有众多学者和演奏者热衷于研究和演奏这曲荡气回肠的经典曲目。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作曲大家的创作思维以及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同时还可以学习大量古筝的创新技法,以此来磨炼自身的演奏技能,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将古筝的经典曲目和技法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欣赏到中国民族乐器和传统诗词的魅力。
四、结束语
古筝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民族韵味的一种民族乐器,其起源于秦朝而盛行于唐朝,被应用于广大音乐中。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将李白的《长相思》改编成古筝曲,利用古筝独特的音色和韵律将《长相思》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波动以及思想改变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中国民族乐器与中国传统诗词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从而带给观众更具民族特色以及人情味的本土音乐,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与精神,随着民族乐器的韵律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