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模式对社区中老年人握力和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2021-12-02谌海英熊健赵芳孙珊珊郑国华
谌海英 熊健 赵芳 孙珊珊 郑国华*
(1.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 上海 201203;2.上海健康医学院护理与健康管理学院 上海 201318)
中老年人群的身体素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具体表现为力量、平衡、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下降。而身体素质的下降通常伴随着罹患各类疾病风险的上升[1]。现有研究表明,规律性运动可改善中老年人群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及平衡能力[2-5],是维持和提升中老年人身体素质、降低疾病发生风险的有效干预措施,而不同运动模式之间的干预鲜有报道。传统的健身功法与现代的有氧运动模式具有各自的运动特点[6,7],故对中老年人群身体素质的作用也可能不同。该研究采用观察性横断面研究设计,调查两种运动模式对社区中老年人群力量、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等身体素质的影响,为社区中老年人群寻求适宜的锻炼方式提供证据支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来自河南省虞城县55岁以上的社区中老年人群。排除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如肝、肾、心脏、肿瘤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基本信息、生活行为习惯以及规律性运动情况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等;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饮食情况、睡眠状况等;规律性运动情况包括规律性运动的方式、运动频率和运动年限,其中规律性运动定义为从事某一种或几种运动,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20min,且持续3个月以上。
(2)体力活动问卷调查
应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IPAQ)中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最近一周的体力活动情况,该问卷调查的体力活动情况主要由不同活动强度(步行及中、高等强度)的一周频率与一周累计时间构成。体力活动水平的总活动强度按照国际计算标准[8]针对不同强度活动赋相应的代谢当量(MET)值(其中步行赋3.3,中等强度活动赋4,高强度活动赋8),之后计算一周总体力活动MET值。
1.2.2 测量法
(1)握力测试
使用握力计测试。测试时受试者自然下垂双臂,身体成直立姿势,两脚自然分开,手全力紧握握力计,记录握力计显示的数值。受试者测试两次,单位kg,取最大数值。
(2)柔韧性
采取立位体前屈测量。测量时,受试者立于测试平台上,两腿伸直足跟并拢,足尖微微分开,足尖与测量平台边缘平齐,然后上身慢慢前屈,同时两手臂充分伸直、并拢尽力下伸,保持膝盖伸直,当双手中指平行且停止不动时立即记录数值。记数时以平台水平面为0,平面以上记为正数,平面以下记为负数,单位cm,取整数。
(3)平衡能力
采用闭眼单脚站立测试。测试时,受试者自然站立,闭眼,当听到“开始”口令后,一条腿保持站立姿势,另一条腿保持屈膝。测试员从屈膝腿离地起开秒表计时。当受试者睁眼或站立腿移动或屈膝腿着地时,测试结束。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单位s,取整数。
1.3 分组
根据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运动情况,将其分为以下3组。规律性传统健身功法运动:规律性锻炼任意一种或多种传统健身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规律性现代有氧运动:规律性锻炼任意一种或多种现代有氧运动方式(如快步走、有氧慢跑、骑车、广场舞、健身操等);无规律性运动:近3个月内没有从事任何特定运动,或其运动时间和频率未达到规律性运动标准。
1.4 数据处理
采用Epidata3.1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导出数据采用SPSS 24.0进行分析,连续性变量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基本信息及日常行为习惯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体力活动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或非参数检验。组间握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采用单因素方差或独立样本t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影响,P<0.05表示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情况
研究发现,得到无规律性运动者94人,规律性传统健身功法者91人,规律性现代有氧运动者119人,其中传统健身功法锻炼包含八段锦9人,太极82人;现代有氧运动锻炼包括快步走17人、有氧慢跑15人、老年健身操11人、广场舞39人以及门球类37人。
2.2 3组受试者人口学特征和生活行为习惯比较
2.2.1 人口学特征比较
3组受试者人口学特征除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有显著性差别外(P<0.05),其余特征包括年龄、体重、BMI、血压及婚姻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受试者人口学特征情况比较
2.2.2 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情况比较
3组受试者之间日常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的因素是吸烟状况和平均每日蔬菜水果摄入状况(P<0.05),其中无规律性运动组吸烟率高于其他两组,现代有氧运动组的蔬菜水果摄入量高于其他两组,其余生活行为习惯如饮酒、饮食口味、平均每日(畜禽)肉摄入、自我睡眠质量、平均每日睡眠时间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3组受试者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情况比较
2.2.3 体力活动水平强度比较
按照体力活动问卷的计算标准,算出每个对象一周体力活动强度,并分成低、中、高3个等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受试者体力活动总活动量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存在显著差异(P<0.05),进一步两组比较,传统健身功法组高于现代有氧运动组和无规律性运动组(P<0.05),现代有氧运动组高于无规律性运动组(P<0.05)(见表3)。
表3 3组受试者日常体力活动总量(MET-min/w)比较
2.3 3组受试者握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比较
3组受试者握力、立位体前屈与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的测试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组比较,传统健身功法组在握力、立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现代有氧运动组在立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上均明显优于无规律性运动组(P<0.05);而传统健身功法组在握力、立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上明显优于现代有氧运动组(P<0.05)(见表4)。
表4 3组受试者握力柔韧性与平衡能力比较
2.4 两运动组肌力柔韧性与平衡能力的分层分析
运动年限可能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按运动年限进行分层比较(以5年为界限,分成≤5年与>5年两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年限下传统健身功法与现代有氧运动对受试者握力、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在≤5年层中,传统健身功法组的握力和立位体前屈值明显优于现代有氧运动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5年层中,传统健身功法组立位体前屈值优于现代有氧运动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运动方式在不同年限下肌力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比较
2.5 调整组间不均衡因素后3组受试者肌力柔韧性与平衡能力比较
由于3组受试者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蔬菜水果摄入、体力活动水平因素存在差异性,故分别以握力、立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测量值为应变量,以受试者入组组别(设置哑变量,以无规律性运动为参照,哑变量X1:现代有氧运动=1,传统健身功法、无规律性运动=0;哑变量X2:传统健身功法=1,现代有氧运动、无规律性运动=0)及组间存在差异的因素如性别(男=1,女=2)、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及以上=2)、职业性质(脑力=1,体力=2)、吸烟(是=1,否=2)、蔬菜水果摄入(每日摄入量<250g=1,每日摄入量≥250g=2)、体力活动水平(低=1,中=2,高=3)为自变量X,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控制影响因素后不同运动方式对3个测量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在调整多个影响因素后,3个线性模型仍有显著意义(P<0.05),相比于无规律性运动组,传统健身功法对握力、立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仍存在显著影响(P<0.05),现代有氧运动对握力、立位体前屈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闭眼单脚站立时间显示无明显影响(P>0.05)。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传统健身功法对握力、立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的作用效果均优于现代有氧运动(见表6、表7、表8)。
表6 不同运动模式对握力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表7 不同运动模式对立位体前屈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表8 不同运动模式对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影响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不同运动模式对社区中老年人群握力、柔韧性及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规律性传统健身功法和现代有氧运动模式对社区中老年人群握力、柔韧性均有显著影响,但传统健身功法效果更优,而且传统健身功法对社区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也具有明显改善效果。
握力能够反映机体上肢肌肉的力量[9],立位体前屈是人体躯干柔韧性的简便测量指标之一,闭眼单脚站立测试是平衡能力检测的简易方式,三者都是身体机能测试指标,均可反映身体素质水平,也可作为干预效果的考核指标。力量素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素质,与个体健康水平存在高度相关。研究已证实,人体增龄性肌肉衰退与力量下降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且这种衰退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活动能力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握力是评价上肢肌肉力量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不但与全身骨骼肌量相关,也可间接反映个体的健康水平。有研究显示,握力可以预测骨骼密度、认知障碍及死亡风险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概率[10]。Yu等人发现[11],绝经后女性在接受了24周的有氧舞蹈锻炼后,握力较未接受任何干预的组有明显提升。该研究现代有氧运动组的主要运动方式为快走、慢跑、广场舞等,均属于有氧运动方式,研究未发现有氧运动对社区中老年人握力有显著影响,但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出现显著性差异,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传统健身功法运动属于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强调形意神的身心运动,该研究结果显示,其可明显改善练习者握力,可能与传统健身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锻炼需要利用手部力量进行收缩与放松,增加了手部肌肉张力的训练有关[12],如八段锦“攒拳怒目增气力”一式要求练习者睁大眼睛、紧握双拳,反复锻炼下前臂及手腕,从而可能增加了握力。
柔韧性是反映老年人体质状况的指标之一,受肌肉、肌腱和骨骼的影响。随年龄增加功能出现同步退化,可造成跌倒、腰背疼痛等不良后果[13]。规律性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中老年人群的柔韧性[14,15],规律性传统功法也可显著提升柔韧性[16,17]。Audette等[18]将社区老年女性随机分配到太极组或快步走组,分别给予12周的干预,结果显示,太极组老人的柔韧性优于快步走组。该研究发现,现代有氧运动组和传统健身功法组柔韧性均优于非规律性运动组,但传统健身功法对中老年人群柔韧性的改善效果优于现代有氧运动,与Audette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与快步走、有氧慢跑等现代有氧活动相比,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更强调姿势对称、躯干控制[19,20],需要上肢、下肢及躯干脊柱协调配合,充分伸展关节及肌肉,从而增加活动范围,改善柔韧性。
平衡功能下降是随年龄增长生理功能下降的突出表现,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因素,直接危害着人体身心健康[21]。传统功法对中老年人平衡能力有提升作用,如八段锦的“左右开弓似射雕”“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可通过锻炼脚尖支撑以及重心的转移来加强平衡控制能力[22];太极利用膝关节屈曲、重心转移、单边负重并不断移动等特点强化平衡功能[23]。传统功法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可能优于现代有氧运动。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Sun等人发现只需坚持锻炼12周的太极,即能明显提升平衡能力[24]。该研究发现,传统健身功法可改善社区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但现代有氧运动对平衡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传统功法强调单腿支撑这一动作相关,如太极中的左蹬脚、右蹬脚动作都需要参与者单腿支撑并保持姿势控制,长久练习可加强感觉运动系统的刺激,提高平衡能力。
该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1)该文是回顾性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研究对象的回忆偏倚,如在回答锻炼年限及频率时存在偏倚,可能影响结果的真实性;(2)研究对象主要为城郊的中老年人群,可能缺乏代表性;(3)该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未能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和前瞻性观察,所以不能有效控制混杂因素,虽然在分析时采用了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可以控制某些已知的混杂因素,但对未知的混杂因素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4 结语
规律性传统健身功法和现代有氧运动模式均可改善社区中老年人群握力和柔韧性,但传统健身功法运动模式的效果优于现代有氧运动模式,且传统健身功法还可改善其平衡能力。传统健身功法是一种更全面的锻炼方式,可在社区中老年人群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