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2021-12-01杜国强韩金凤刘春香
杜国强 韩金凤 王 涵 刘春香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约30.4万,占比45.29%;死亡人数达7.0万,占比10.5%,位列女性癌症致死率前5位[1]。乳腺癌治疗手段日益丰富,疗效显著,但疼痛、恶心呕吐、焦虑抑郁、失眠等不良体验总是伴随其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周期,增加诊疗费用,甚至因此中断治疗。耳针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缓解相关症状方面作用比较突出,有“简、便、廉、验”之效,可在乳腺癌治疗中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探讨耳针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阐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理论基础
乳腺癌可归于“乳岩”一疾。《外科正宗》:“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 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外证医案汇编》载:“正气虚则为岩”。据此,乳岩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经络壅滞而成,初实后虚,与肝、脾、心等脏腑密切相关。
中医学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口问》),耳与经络贯通连接,“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灵枢·师传》),“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类经》),“盖十二经络,上络于耳”(《丹溪心法》);耳穴与脏腑相关联:《厘正按摩要术》言:“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通过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百症赋》:“先究其病源,后攻其穴道,随手见功,应针取效”,据乳岩的病因病机,辨证选取相应部位行耳针治疗,相关症状即可缓解或消失。
2 耳穴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2.1 缓解恶心呕吐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5-HT3、多巴胺、NK-1等受体拮抗剂、甚至激素等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杨丽[2]予耳穴注射氟哌利多:胃、大肠、皮质下等,结果恶心(46.9%∶81.3%)、呕吐(28.1%∶56.3%)发生率优于肌注氟哌利多组,胡玉蓉[3]、叶汝超等[4]研究结果类似;并且耳穴组在急性呕吐、迟发性呕吐控制方面都优于对照组[5]。另外,由于穴位作用的多样性,耳穴组CINV相关伴随症状缓解更加明显,如在反酸、食欲减退、乏力,甚至白细胞合格率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得以提升[6,7]。中医内、外治联合能发挥优势互补,提高疗效,如林霜[8]取耳穴:神门、交感、脾、肝等,联合旋覆代赭汤治疗CINV,愈显率增高(84.78%∶63.04%);廖惠莲等[9]取耳穴:胃、食道、大肠,联合穴位敷贴膈俞、胆俞等,恶心(68.57%∶37.14%)、呕吐(74.29%∶45.71%)有效率更高,疼痛(85.71%∶48.57%)缓解更佳;周银屏[10]研究同样发现耳穴联合穴贴有效率更高(96.5%∶78.6%);徐静岚等[11]在托烷司琼基础上,用耳穴神门、胃、贲门、交感等,联合内关埋针,结果迟发型呕吐效果明显:第2、3天分别较第1天总有效率上升3.34%、6.67%,且总有效率高于干预前(91.67%∶71.67%,95%∶78.33%)。 乳腺癌患者大多情绪敏感,心思细腻,易被外界引导,联合心理干预是一种可选疗法。如王小玲等[12]以耳穴:心、神门、胃、膈等,联合心理干预:病友互助、“移情变志”等,有效率更高(恶心88%∶68%,呕吐92%∶76%)。张玥等[13]研究发现联合组Ⅲ~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11%∶34.38%)。
2.2 治疗便秘由于化疗药损伤胃肠道黏膜,止吐剂抑制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导致便秘。徐永萍等[14]用耳穴:大肠、直肠、三焦、肺,联合按压穴位(脾俞、大肠俞、天枢等),有效率优于乳果糖组(95.6%∶66.7%),且开始排便时间、次数、困难程度评分均更优。
2.3 改善睡眠约60.2%的乳腺癌患者会发生失眠[15],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等,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相关,耳穴对此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林毅中主张在乳腺癌术前阶段要改善患者失眠、精神紧张以耐受手术,耳穴治以“补益心脾、交通心肾、促进睡眠”[16];林佳等[17]取耳穴:神门、心、肾等,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改善明显,有效率更高(80%∶43.3%);李雪英等[18]认为心脾两虚是乳腺癌术后失眠的主要病机,取耳穴:神门、内分泌、心、脾等,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92.5%∶72.5%)。中医内、外治疗法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如吴加花等[19]取耳穴:皮质下、肝、心等,联合穴位按摩足三里、三阴交、照海、风池,患者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等优于对照组;同样,耳穴联合情志调节、中药泡足等,亦可有效缓解睡眠障碍(93.54%∶74.19%)[20];覃霄燕[21]用耳穴神门、心、肾、交感等,联合自拟疏肝宁神汤,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91.1%∶79%),PSQI评分更优。
2.4 调节焦虑、抑郁乳腺癌患者多情志不畅、郁怒愤懑,而术后形体缺陷、放化疗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节律破坏、家庭关系改变、疾病恐惧等,易产生心身障碍,致焦虑、抑郁产生,其发生率超过50%。朱超林等[22]选耳穴:神门、肝、心、肾等,联合正念减压心理干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分更低,幸福程度更高。联合治疗如耳针联合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情志疗法、五音疗法等,都能有效调节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评分,并增强免疫功能[23,24]。
2.5 术后快速康复术后镇痛是快速康复外科 (FTS/ERAS)的核心内容,胡巧[25]在对照组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基础上,加用耳穴止痛:神门、交感、皮质下,结果耳穴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术后疼痛缓解程度高[(3.32±2.75)分/(4.74±2.46)分],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6.87±4.23)h/(8.94±4.71)h],均优于对照非甾体类抗炎药组。祝亚男等[26]在乳腺癌术后予耳穴联合穴位贴敷等中医调护,结果术后7 d患肢疼痛、肿胀、皮肤紧绷感等伴随症状、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金慧英等[27]研究同样发现,耳针联合治疗能改善乳腺癌术后肩关节功能障碍(86.67%∶63.33%)。
2.6 辅助内分泌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是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常用药物,但不良作用多:潮热、乏力、肌肉骨关节症状 (AIMSS)、认知功能障碍 (CRCI) 等,耳针对此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林曼迪[28]选耳穴:肝、心、肾等“益肾疏肝、调和营卫”,潮热次数减少与莉芙敏片疗效相当,重度潮热更具优势;叶荆等[29]采用耳针:心、神门、皮质下治疗AIMSS,疼痛评分优于唑来膦酸组、钙尔奇D/法能组,与耳针+唑来膦酸组疗效相当,表明单用耳针即有良好镇痛效果;李欣荣等[30]取地黄饮子联合耳刺:肾、心、内分泌等治疗CRCI,结果MMSE、MoCA等认知功能量表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78%∶28%),并改善腺体功能,提高VitD3、降低血脂等。
3 讨论
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延长,改善生存、生活质量日益重视,如恶心呕吐、便秘、失眠、情绪障碍、关节疼痛、淋巴水肿等肿瘤或治疗相关伴随症状,耳针操作简单,培训方便,既能单独发挥作用,又能联合其他疗法增效,对上述症状起到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皮质下、心、肝、脾、肾等,可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发挥整体调治作用。
但我们应注意,大多数耳针治疗是作为西医疗法的补充,且病例数较少、研究周期较短、主观性评价较多、研究标准不统一、选穴随机性大,说理性不强,部分不除外安慰剂效应;另外,在疗效深度研究上,我们期待耳针能像中药、针灸一样,在缓解主观症状同时,能否在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客观检查上有更好的监测数据。为了更加广泛推广耳穴,发扬中医传统,期待中医同仁进行大样本、随机、多指标、客观化、标准化、多中心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