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九章教授功能五态学术思想活用四逆汤验案4例*
2021-12-01崔鹏飞禹江琳李孝波
赵 鑫 崔鹏飞 禹江琳 李孝波 张 萌
四逆汤首载于《伤寒论》,全方只有附片、干姜、炙甘草3味药物,主治少阴虚寒证。方以“四逆”为名,组方严谨,配伍精妙,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针对内里阴寒之证,常能病起沉疴,疗去痼疾。门九章教授为山西省名中医,平素善用经方,在针对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现将门九章教授应用四逆汤治疗临床各类疾病的经验及验案4例略述于下,以飨同道。
1 心悸之证
张某,男,32岁。2017年3月25日首诊。心动过速,呼吸困难2年。症见:曾服黛力新半个月,食多或食用硬东西后发作。颜面苍白,不欲饮水,大便晨起1次,便质稀溏,疲乏,手麻,体质量(净重)48 kg,形体羸瘦,纳可,食后胃脘不适,舌淡暗苔白少腻,脉沉细弱。诊断:心悸。辨证:心脾阳虚。处以四逆汤:炮附片6 g,干姜4 g,炙甘草4 g。水冲服,10剂,日1剂。患者10 d后复诊,自诉服药期间心悸症状发作较少,周身不太怕冷,且大便慢慢成形,胃口较前好转,手麻木感减轻,故仍处以上方。后期使用附子汤调理,患者症状改善明显。
按:本病属于中医“心悸”“气短”范畴,今人治疗多着眼于益气养阴、振奋心阳,处方时按心脾、水饮、阳气因素不同多选取归脾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素问·五藏生成》:“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1]可知,心病多因心虚招致外邪而作,且其发作与饮食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提示心病多损及脾胃。《医学实在易》认为:“肺之下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君主。心有系络,上系于肺,肺受清气”。[2]提示心肺关系为此,门九章教授认为心悸多因为人体思虑而心虚,阳气耗损,心阳不振而发。故治疗本病之时多从阳气入手,以“四逆辈”加减论治。本例患者心悸发作多在食后或食硬东西后,且患者形体羸瘦,脾胃功能较差,且有阳虚之症,故处以四逆汤治疗,考虑患者脾胃功能故选“六四四”,以求慢慢恢复患者阳气、胃气。方中无养心安神驱逐水饮之品,但直切病机,故疗效显著。且考虑此类患者平素思虑过甚,心阳不振,尚要注重患者心理的疏导与调摄这一辅助措施,才能确保疗效。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周某,男,56岁。2016年12月9日首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平素抽烟多,晨起咳嗽明显,痰多,不劳动时亦有气紧感,肺纤维化,杵状指。足心冷,脐周怕冷。舌红少苔有裂纹,脉沉。诊断:肺胀。辨证:肺肾气虚。处以苏子理肺汤:紫苏子9 g,款冬花9 g,紫菀9 g,浙贝母9 g,姜半夏6 g,陈皮6 g,茯苓12 g,炒白术9 g,桔梗6 g,僵蚕9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7剂,日1剂,早饭前半小时服用。金匮肾气丸成方(同仁堂):水煎去滓服用,晚饭前半小时服用。二诊(12月30日),喘及咳嗽好转,痰仍多,近日反胃,手足俱冷,下肢更甚,口中有异味,饮水少,便溏。辨证:肺气虚、脾肾阳虚。处以四逆汤:炮附片6 g,干姜4 g,炙甘草4 g。水冲服,7剂,日1剂;小柴胡汤加味:柴胡6 g,姜半夏6 g,黄芩6 g,党参9 g,紫苏子9,款冬花9,紫菀9,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7剂,日1剂。2周后复诊:喘及咳嗽更有改善,气紧感略减轻,晨起痰较以前少,未见反胃,手足、脐周较温,大便渐渐成型。仍处以四逆汤(剂量服法同上方);苏子理肺汤:紫苏子9 g,款冬花9 g,紫菀9 g,浙贝母9 g,姜半夏6 g,陈皮6 g,茯苓12 g,炒白术9 g,桔梗6 g,僵蚕9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7剂,日1剂,晚饭前半小时服用。四诊时患者诸寒证改善明显,手足转温,后期以四逆汤联合苏子理肺汤轮服20余剂,患者自觉症状得到明显控制,遂停药。
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肺胀”“咳嗽”“喘病”范畴,本虚标实,病机为外邪侵袭积滞于内而致肺部痰湿内生,肺气不行,宣降失司,继而子盗母气而脾失健运。脾本为生痰之器,反之又使水湿之气停聚于肺,加重肺部症状。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气不行则殃及于肾,肾不纳气又致喘息加重。医家之治皆在于理肺益气,健脾补肾。门九章教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常观察患者整体功能状态如何,如见有阳虚之证时多处以“四逆辈”配合理肺气之方,在唤醒患者阳气的同时治疗患者肺脾肾病变。本例患者正处于中老年,又抽烟较多,肺气本就受损颇重。首诊时处以苏子理肺汤及金匮肾气丸成药,意在调理肺肾。苏子理肺汤是门九章教授临床常用的经验自拟方,主要用于治疗慢性肺病后期因气虚、气滞、痰闭引起的肺失宣肃、脾失健运、痰液停聚,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胸闷气短等症,临床疗效颇佳。但二诊之时见患者阳虚症状明显,此时单纯调理肺肾已不合时宜,故以四逆汤回阳,且能振奋患者布肾功能;并处小柴胡汤加紫苏子、款冬花、紫菀以调理肺气。之后仍以四逆汤及苏子理肺汤调理,在回阳之时重点调理患者肺部症状。此处四逆汤虽不针对患者肺部症状,但其可振奋伴见阳虚证患者之功能,且能温中回阳养胃气,在本病治疗中不可或缺。
3 慢性腹泻
王某,男,41岁。2017年1月25日首诊。腹泻1年。症见:腹泻3~4次/d,水样便,多梦,睡眠一般,食凉后腹胀,口干不欲饮,口苦,怕冷,冷过肘膝,夜尿1次,偶腹痛。诊断:久泄。辨证:脾阳虚。处以四逆汤:炮附片9 g,干姜6 g,炙甘草6 g。水冲服,10剂,日1剂。并嘱患者:忌食寒凉。10 d后患者复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自觉胃部、四肢暖适,大便渐渐成形,且次数明显不像以前频繁,怕冷改善。故仍处以原方10剂,2 d一剂。之后以理中汤进服,如此调理月余,患者大便恢复正常停药。
按:慢性腹泻属于中医“久泄”范畴,病机为素体阳虚或寒湿外邪侵犯损伤阳气而致脾肾阳气受损,而见有下利症状。现代也多见饮食不节、情志致病者。《伤寒杂病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3]。提示,当“脏有寒”时,即可使用四逆辈治疗。门九章教授[4]认为四逆汤对人体的作用首先是附子振奋元阳、兴肾阳,而后干姜、炙甘草可直接针对胃中之寒邪,是健胃之要药。而且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但年轻人不注重脾胃,饮食不节且过食寒凉,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都会损伤胃气。此例患者恶寒、肢冷、怕冷等诸寒症都提示患者本身脾阳不振,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患者睡眠一般,且多梦;气化失司,则津不上承而见口干口苦却不欲饮。在遵医嘱的前提下,10余剂四逆汤后患者阳气得复,后以理中汤继续进服而告愈。
4 慢性疲劳综合征
张某,女,60岁。2017年1月26日首诊。症见:胸憋,怕冷,背痛,焦虑,睡眠差。自诉手足发冷,下肢更甚,背冷,5月时仍穿棉裤;易醒、腰困,饮水不多,近期消瘦,纳差,乏力明显,劳累后更甚,偶有小腹胀,遇暖可减轻,大便时干时稀,日1次。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辨证:脾肾阳虚。处以四逆汤:炮附片6 g,干姜4 g,炙甘草4 g。水冲服,10剂,2 d一剂。10剂服毕,患者自觉看到食物觉得香,近日饮食可,怕冷较前可,精神、情绪及睡眠较前好转,大便较前亦成形。仍处以四逆汤,剂量服法同上。三诊时患者恶寒症状改善很多,小腹胀消失,有时仍焦虑,故处以附子汤:炮附片6 g,党参9 g,炒白术9 g,白芍9 g,茯苓12 g。水煎服,7剂,2 d一剂。四诊时患者自诉感觉十分舒适,心情亦开朗,仍略怕冷,故仍处附子汤7剂继续服用,患者病情皆明显改善后停药。
按:本病是一种长期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疲劳的全身性症候群,多伴有肌肉痛、头痛、睡眠障碍及多种精神症状,但无器质性及精神性疾病,属于中医“虚劳”“四肢不收”“四肢酸痛”“懈惰”等范畴,多因先天不足、过劳、饮食不调、情志内伤等因素而致脏腑阳气亏虚、经络阻滞不通,故见有清窍、肢体失养等症。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自序中说:“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5]。门九章教授亦从其父,认为欲求病之本,功夫全在识证。近代医家多以舒肝养肾、补益阴精之法治疗,而门九章教授仍着眼于患者功能状态,在细微出识证、辨证。本例患者就诊时虽然以疲劳诸症多见,但其根源仍为阳气不足,功能不足,故见有诸寒症及诸虚症。一诊处方之后病情即有所改善,故二诊时仍处以原方。三诊时患者诸症又有好转,故选用振奋功能的另一常用方——附子汤,附子汤中附子益火兴元阳,配白芍养营和血,可缓解附片温燥之性。另外白术、党参、茯苓三药益养心脾,兼可益气除湿、生化气血。如此10余剂,患者整体状态明显改善,足见四逆汤及附子汤功效不凡。
5 讨论
以上4例医案略述四逆汤之应用,但其功用绝不止于此。门九章教授尚用四逆汤治疗肾萎缩、放化疗后腹泻、性功能衰退、不孕症等疾病,以此,故临证时可根据患者症状识证、辨证,无须拘泥于病名、病种。门九章教授临床多用四逆汤治疗功能不足、衰微态患者,并总结功能衰微态之四大特征为:“颜面苍白、不欲饮水、脉象沉细、四肢厥冷不温”,笔者发现此类患者亦多伴见有腹泻症状,谨守以上四(五)症,并结合患者整体状态,只要证属阳虚,即可投以四逆汤或其他主治功能衰微态之经方,往往收效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