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对患者肌电图血脂及VitB12水平的影响

2021-12-01孟凯涛

河北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腓总生长因子传导

孟凯涛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济宁 272029)

经流行病学调查[1]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约为10.0%-50%,占所有并发症的16.44%。该病可累及感觉、运动等神经,不仅会产生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还会随病情进展,发展至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甚至萎缩废用。有研究数据[2]表示,DPN致残率高达46.60%。基于此,尽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甲钴胺等药物治疗;也有学者建议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以此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对于上述两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优缺点阐述不多,尚不了解其联合应用是否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血脂水平,故本次选取8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对患者肌电图、血脂及VitB12水平的影响。现将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诊治的8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审查。诊断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的诊断标准,餐后2h血糖>11.1mmoL/L。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参考WHO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国际协作研究标准及现有的临床条件。纳入标准:①存在既往糖尿病史;②经神经电生理监测,运动传导速度<45m/s,感受传导速度<40m/s;③尚未经止痛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因药物中毒所引起的神经病变;②患有严重结缔组织病变;③患有恶性肿瘤等疾病。87例受试者中,男性44例(50.00%)、女性44例(50.00%),年龄50~85岁,平均值(62.25±4.19)岁;病程3~15年,平均值(8.45±2.02);BMI19~26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在遵循糖尿病饮食的基础上予以皮下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将空腹血糖控制在5~8mmoL/L。其中,对照组予以甲钴胺(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79)治疗,剂量为0.5mg/次,3次/d。观察组予以鼠神经生长因子(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23)联合甲钴胺治疗,鼠神经生长因子剂量为20g/次,行肌肉注射,1次/d;甲钴胺同对照组一样;疗程为4周。

1.3观察指标:①评估两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采用麦康10035900型肌电图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相关指标。其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VC)测定:刺激两侧尺神经(肘-腕)及腓总神经(膝骨小头-踝),且将表面电极放在伸趾短肌及外展小指肌处记录,扫描速度5ms/Div刺激频率1Hz。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测定:刺激两侧胫后神经(足趾)和正中神经(食指),电极针分别在踝部、腕部记录,刺激频率1Hz,扫描速度2ms/DIv。②评估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维生素B12(VitB12)。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采用BT-22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LDL-C;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VitB12;采用罗氏cobase 601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NSE。③评估两组TSS评分。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TSS)[4]:评估内容包括下肢麻木、烧灼、刺痛、感觉异常等,总评分为0~14.64分,以分值越低表示主觉症状越轻。④分析TC、TG、LDL-C与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2 结 果

2.1神经传导速度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腓总神经(SNCV、MNCV)、正中神经(SNCV、MNCV)的时间效应(F=911.9708/513.715/749.140/690.165、P<0.001)、组间效应(F=18.037/30.370/8.687/52.410、P<0.001)、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F=33.432/33.432/75.832/15.799/85.696、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腓总神经(SNCV、MNCV)、正中神经(SNCV、MNCV)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的腓总神经(SNCV、MNCV)、正中神经(SNCV、MNCV)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m/s)

2.2血脂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TC、TG、LDL-C的时间效应(F=2258.628/207.278/3568.789、P<0.001)、组间效应(F=30.736/9.514/80.428、P<0.05)、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F=7.152/9.514/113.493、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TC、TG、LDL-C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的TC、TG、LDL-C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mmoL/L)

2.3血清NSE、VitB12和TSS评分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NSE、VitB12和TSS评分的时间效应(F=649.333/779.790/4920.789、P<0.001)、组间效应(F=16.923/7.553/51.932、P<0.05)、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F=22.371/21.214/83.206、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NSE、VitB12和T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观察组的NSE、T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VitB12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NSE VitB12和TSS评分比较

2.4相关性分析:Pearson法分析,TC、TG、LDL-C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P<0.05)。详见表5。

表5 TC TG LDL-C与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采用调节神经代谢、修复神经类药物治疗,譬如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通过促进神经内核酸、蛋白、脂质代谢,以及髓鞘内构成脂质卵磷脂的合成,达到修复神经组织和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5]。另外,还具备抑制神经组织异常兴奋传导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腓总神经(SNCV、MNCV)、正中神经(SNCV、MNCV)均高于治疗前,说明甲钴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在组间比较中,发现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更加明显,可能与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加用有关。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从小鼠颌下腺所提取的神经生长因子,因其具备促进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元存活、生长、分化和再生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周围神经损伤[6]。此外,还具备促进周围神经血管再生和毛细血管生成的作用,故在神经传导速度比较中,观察组更优。

研究报道[7],DPN的发生与高血糖刺激有关,可能是机体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状态,能促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及透明变性的糖蛋白沉淀,导致管腔狭窄,在其影响下红细胞不仅变形,携氧能力也会随之下降,最终使周围神经循环灌注不足,引起周围神经细胞鞘膜断裂、水肿及轴变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也有研究[8]表示,DPN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紊乱有关。其中,脂代谢紊乱除血液及其他器官中脂类和代谢产物异常以外,还包括神经细胞内脂质异常合成、神经膜细胞内脂质堆积过多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酶活性,且导致神经功能受损[9]。据研究[10]指出,脂代谢紊乱是糖尿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始动因素,即认为血脂紊乱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联系。本文为了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法分析,发现TC、TG、LDL-C与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证实了上述说法的可靠性。在血脂水平中也可见到,两组的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值,说明血脂异常与血糖升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在鼠神经生长因子与甲钴胺药物的治疗下,血脂水平得到明显降低,尤其是观察组。经分析,可能与神经功能恢复有关。当机体糖脂代谢紊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胞体端轴突中明显下降,而外源性补充神经生长因子,能为神经胞体端轴突的再生提供有利条件,譬如引导轴突前向生长及促使其成熟等,对维持感觉、交感神经元发育存活具有重要意义。在血清NSE比较中,可见观察组治疗后的NSE低于对照组,说明上述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利于减轻对周围神经的损伤。另外,还能纠正因消化道吸收功能紊乱而导致机体无法获取所需VitB12。

综上所述,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治疗,既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又能降低血脂,缓解临床症状。但因本研究样本较小的影响,可能存在偏差,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腓总生长因子传导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思考心电图之178》答案
用生长因子美容险毁容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腓总神经损伤30例MSCT多平面重建效果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跷“二郎腿”导致瘸腿
骨传导自行车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