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通腑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2021-12-01王国强杨广华李鹏宇
王国强,杨广华,李鹏宇
急性脑出血病人较易合并中枢性高热,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如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目前研究认为急性脑出血病人出现中枢性发热可能与继发脑水肿、颅内高压及大脑中线结构改变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有关[2]。对于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病人采用单纯西医治疗整体疗效欠佳,降温速度缓慢,无法有效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3]。中医学认为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发生与素体气血亏虚、热盛内陷等密切相关,应将通腑、清热及活血作为基本治则[4]。本研究探讨清热通腑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的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更多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病人116例,以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58例。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57.29±6.90)岁;出血量(15.81±4.67)mL;发病至入院时间(19.13±5.44)h;入院时体温(39.75±0.68)℃;出血病灶部位:壳核31例,丘脑9例,脑室13例,脑叶5例。试验组,男32例,女26例;年龄(57.70±7.14)岁;出血量(15.63±4.55)mL;发病至入院时间(19.68±5.61)h;入院时体温(39.60±0.73)℃;出血病灶位置:壳核33例,丘脑10例,脑室12例,脑叶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脑出血诊断标准[5];②高热(>39 ℃)稽留;③出血量<30 mL;④发病至入院时间48h以内;⑤病人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其他脑部疾病;②其他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高热;③既往脑卒中史;④全身感染无法控制;⑤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⑥精神系统疾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参考相关急性脑出血诊治指南[5]制定干预措施,包括吸氧、亚低温疗法、控制颅内压、纠正内环境平衡紊乱、营养神经及预防感染等。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通腑中药治疗,其中,内服方包括生石膏30 g(先煎)、知母15 g、石菖蒲10 g、远志10 g、粳米10 g、大黄8 g及甘草6 g,1剂水煎两次留汁150 mL,分两次口服或鼻饲;灌肠方包括厚朴20 g、金银花15 g、丹参15 g、生大黄10 g、败酱草10 g、槟榔10 g、枳壳8 g及桃仁8 g,1剂水煎两次留汁100 mL,待药液温度降至37~38 ℃灌肠,肛管内保留0.5 h。两组疗程均为1周。
1.5 观察指标 ①记录3 d内体温复常例数和体温复常时间;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损伤程度;③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6]评估昏迷情况;④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仪器采用罗氏Cobas C3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6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2 d内体温下降超过1.0 ℃或体温复常;有效:治疗后2 d内体温下降0.5~1.0 ℃;无效:未达上述标准[7]。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3 d内体温复常率和体温复常时间比较 试验组3 d内体温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体温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3 d内体温复常率和体温复常时间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GCS评分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P<0.05),GCS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GC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3 讨 论
急性脑出血病人受到颅内血肿占位及继发应激损伤等因素影响,下丘脑散热产热中枢调节功能下降,无法维持机体体温在正常范围;同时血肿占位对于脑组织功能的影响亦是诱发中枢高热症状出现的重要原因[8]。以往对于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的治疗主要以对症干预为主,包括物理降温、营养神经及预防感染等,但降温和病情控制效果一般,难以满足临床需要[9]。急性脑出血病人因气血亏虚、情志失遂或饮食不节导致突发高热并稽留,表现为神昏、目赤、痰鸣及便秘等症候[10];而离经之血还可使经络壅阻,脏腑瘀滞,瘀血上蒙清窍,内闭血络,最终导致高热持续[11-12]。本研究所用清热通腑中药中,生石膏清热泻火,石菖蒲安神醒窍,大黄通腑泻下,远志祛痰宁神,知母生津除烦,粳米健脾和胃,金银花解毒降火,厚朴益气散结,槟榔利气宽胸,丹参活血通络,败酱草解毒化瘀,枳壳行气消滞,桃仁散瘀活血,而甘草健脾补中,以上诸药内服灌肠合用则发挥标本兼治的作用,同时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有效药物浓度。中医药理学研究提示,生石膏可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加快体温复常速率[13];知母提取物能够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氧自由基积聚,减轻血肿周围炎症损伤[14];而金银花则具有下调炎性细胞因子合成、降低大脑皮质代谢速率及减少中枢系统耗氧量等作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和3 d内体温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体温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方剂内服与灌肠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整体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更具优势。同时试验组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P<0.05),说明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病人加用清热通腑中药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目前研究证实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病人预后关系密切[16];脑部出血病灶和周围组织水肿能够直接刺激炎性细胞趋化浸润,大量炎性细胞因子释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炎性免疫损伤和脑部缺血缺氧状态加重,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17]。另有报道证实,IL-6和TNF-α能够干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加快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导致机体应激反应亢奋[18]。本研究中试验组治疗后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P<0.05),这可能是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效果更佳的机制。
综上所述,清热通腑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伴中枢性高热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降温效果,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预后,并有助于降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