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内驱力
2021-12-01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戴继龙
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 戴继龙
让学生形成足够的内驱力,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度,确保学生能够在理解消化课堂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对此,问题化教学模式和恰当借助物理模型是值得教师尝试的教学策略。
一、实施问题化教学,提升课堂趣味性
问题本身就具有引发思考、启人心智的作用,因此,将教学和问题有机结合往往更契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将数学课堂变得充满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让学生学习“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将班内同学按身高排序’和‘将班内同学按学号排序’有什么区别?”有的学生会回答:“没有区别,是同样的一群人。”教师再引导:“那是不是代表集合的元素是可以任意摆放呢?”学生纷纷点头。教师接着提问:“如果我将一个同学的学号排序两次,在统计时,你们觉得可以吗?”学生纷纷摇头:“当然不可以。”教师继续追问:“那如果我用学号和身高分别表示同一个同学,然后在统计时记录两次,可以吗?”学生还是摇头,教师追问:“为什么呢?这是不同的数字啊。”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本质上还是代表同一个人。”“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表示元素时,要确保各个元素互不相同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问题化教学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合作性为出发点,在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下,借助一系列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有趣丰富的问题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在教师不断提出的与课程重点紧密相连的问题的启发下自主学习、主动发问、发展思维。
二、巧借物理模型,降低知识难度性
高中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物理模型相当必要。当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和温习课堂知识时,他们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构建的物理模型,他们可以以此为纲,围绕这个中心成功构建或者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再次内化吸收。
例如,“集合”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时,可以借助班里的同学建立具体的物理模型,可以先用问题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和身边的所有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呢?”有同学说:“我们都是高中生。”还有同学说:“我们都是同一个班的同学。”教师继续引导:“那班里这列同学还有哪些共同点呢?”有的同学顺势回答:“坐在同一列啊。”教师继续引导:“对了,那为什么这列同学的共同点比全部同学的共同点多呢?”有的同学回答:“因为他们是班级同学的一小部分。”教师表示肯定:“那就意味着这列同学是被包含在全班同学中的,对吗?”学生纷纷点头,教师借此引出较为抽象的“函数包含”的概念。
具体而言,构建物理模型的重点就在于利用实际物体物理形态的“具体化”,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课本书面知识转化到实际生活物品上,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实践性和具体性,让数学知识从抽象化的空中楼阁变为实际化的生活场景。
三、开展多样化练习,避免重复性枯燥
熟能生巧是不变的真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熟化过程建立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基础上,同时还需要经过一定量的课后练习,但是课后练习要重视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时,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快速反应六组诱导公式的变化,对此,教师可以组织抢答比赛,如教师说:“sin(2kπ+α)”,学生抢答:“sinα”,并且通过积分累加的方式评出最优,进行表扬奖励。此外,还有默写竞赛、小组接龙等,能够帮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有趣活动中熟化知识。
如果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巧妙构思,在课堂中引入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激活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驱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无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部分,针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每个高中数学教师都应当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