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唱类综艺节目对中国音乐剧的价值导向
2021-12-01余翌子
余翌子
《声入人心》是湖南卫视2018年制作的新形态歌唱类综艺节目,借鉴了韩国电视节目《幻影歌手》的概念和运作模式。《声入人心》的热播,让音乐剧走进了国人的视野,使原本小众的、萧条的中国音乐剧市场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除了对音乐剧和歌剧的推广外,《声入人心》这个歌唱类综艺节目的最大受益者是阿云嘎、郑云龙、邓棋元、刘岩等音乐剧演员。他们,原本是小众的圈子里默默无闻的坚守者,现在逐渐被更多的观众关注并追捧,中国音乐剧也随之出现在大众视野。基于此类综艺节目对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导向性,本文中,笔者将就中国音乐剧现状、原创音乐剧本土化等话题,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一、对音乐剧的误解
1.音乐剧来源于歌剧?两者的概念相似?
热播的歌唱类综艺节目,对大众的导向性是广泛而强大的。例如,《声入人心》将36位来自国内外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音乐剧演员,以及颇有知名度的职业歌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方式,似乎在告诉大家“严肃音乐”等于“美声”等于音乐剧,并且在节目进行中,被邀请来的专家们时常抛出“新美声”“音乐剧唱法”等一些创新的词汇或概念,混淆和模糊了歌剧和音乐剧的概念与区别。
首先,《声入人心》的本质是综艺节目而不是舞台艺术,需要舍弃很多的艺术元素为节目效果服务。节目以歌曲的内容为主要关注点,一直在强调“音乐剧”这个概念,但实际上没有一场能算得上是音乐剧,哪怕是一个完整片段,仅仅是选唱了音乐剧里的唱段。其次,为了节目效果,将不同演唱类型的演员安排在一起,随意地修改音乐剧或歌剧里的选段,这种做法也模糊了歌剧与音乐剧之间的区别。歌剧强调的是一种音乐体裁,主要通过“唱”来表达情感,一般使用古典唱法“Bel Canto”。在歌剧中,如果表演影响到歌唱,那一定会削弱表演来保全演唱的完整和完美。音乐剧强调的是剧情,它是一种通过歌唱、舞蹈、表演和舞美、道具、灯光、音响等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是视与听的双重享受,是一个整体的表达,需要平衡各方要素。歌剧与音乐剧,两者不具备可比性。再次,节目设置了“首席”和“替补”这种既不存在于歌剧也不存在于音乐剧里的概念,令人费解。不论是歌剧还是音乐剧,都允许两个(或多个)演员演绎同一个主要角色,分出A角与B角是为了呈现最好的舞台效果,根据情况择优登台。
2.用歌、舞去“演”故事,就是音乐剧?
《声入人心》中所呈现的是交融的音乐,既有国外歌剧、音乐剧,又有国内经典作品。一方面以声乐演唱为核心的古典表演方式进行展示;另一方面在表演形式上做了缩减,删去了故事情节、舞美设计,甚至删去了人物造型,将重点集中于一首歌。观众仅仅看到歌手对一首歌的演绎,再加上现场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们各抒己见的评论,特别容易引起对歌剧或音乐剧基本概念的误解,以为一首歌就能代表一个角色、一个人物,那么几首歌串在一起可能就代表一部剧等。实际上,音乐才是音乐剧的灵魂,剧中每个人物所呈现的音乐主题是各有特性的,并且伴随着人物每次出场,贯穿全剧。不同的音乐主题交织在一起,跌宕起伏,形成矛盾冲突,带给观众听觉、视觉等全方位的震撼 。
3.对音乐剧演员的外形要求高于能力要求?
为了改变大众对严肃音乐呆板、沉闷和空洞的认知,节目对演唱者的形象有较高要求,强调外形条件,并加以精致包装,迎合年轻观众的喜好,使之更加具有时尚感和娱乐性。果然,36位歌手极具存在感,他们不仅外形英俊,还拥有美妙动听的歌声,简直是收视率的保障。因此,可能会误认为对音乐剧演员的外形要求高于能力要求。
其实,音乐剧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成熟的音乐剧演员不仅要在表演、形体、演唱等方面接受长时间的训练,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机会去打磨舞台驾驭能力,积累经验。在中国,像刘岩、阿云嘎、郑云龙这样优秀的音乐剧演员,还有很多很多,只是没有展示自己的平台。现在,大家通过《声入人心》知道了他们,的确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对观众的引导存在片面性、局限性和单一性等。音乐剧这种综合性舞台艺术,需要大家去剧院,身临其境地、原汁原味地感受它的魅力。
4.音乐剧的唱法是“美声”,还是“流行”?
参加《声入人心》的选手,除了音乐剧演员之外,大部分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学院的学生、专业歌唱演员。他们的演唱方式主要以意大利传统唱法为主,节目用了一些流行化的手段去呈现内容,显得丰富多彩,给人一种唱法多变的错觉。有些现场专家直接归类,这个是“音乐剧唱法”,那个是“美声”,甚至有的是“新美声”等,令人费解。
关于音乐剧的演唱到底属于哪种风格的话题,一直被热议。在音乐剧中,演唱方式的选择皆是为了戏剧情境和角色服务的,只要与音乐风格匹配,符合人物的音乐气质特征皆可。如果非要给音乐剧的唱法划界,那么笔者认为可暂且称之为“音乐剧式的演唱”。在一部音乐剧里,根据角色,可能同时存在几种不同风格的演唱方式。把音乐剧的演唱绝对地划为某种唱法都不够准确,它应该是以“Bel Canto”为技术基础,几乎囊括所有欧美流行演唱风格的一种演唱方式。以音乐剧《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为例,珂赛特和爱潘妮两个人物由于个性特征、生活环境、阶层、教育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演唱方式截然不同。珂赛特单纯、善良、高贵,她的音色纤细、有光泽,乐句连贯悠长,旋律婉转、甜蜜,音域跨度大,需要演唱者善于控制气息、游刃有余地把控强弱、统一声区……这些必须借用歌剧演唱技巧才能达到。爱潘妮是一个悲剧人物,生活在社会底层。她的音色暗淡,低沉和强弱变化交织的旋律体现了她的卑微绝望,动感多变的节奏表现出她的痛苦和呐喊。她的唱段中,多次出现的气声、嘶哑、口语化的处理,以及大量真声的使用,与珂赛特的唱段风格完全不同,充分地体现出“pop”音乐风格的特征。多种截然不同的演唱风格同时存在于同一部剧里,这就是音乐剧所独有的演唱方式和特点。
二、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
1.传播方式
不仅仅是观众,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声入人心》普及了“音乐剧”这个概念,让很多人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节目的确有积极作用,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带来了正面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有多深,是个未知数。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环境比较复杂,在产权关系、意识形态、艺术教育等方面都与西方不同,单靠一个综艺节目来改变或是带动整个行业是不可能,也远远不够的。学者鞠虹在其博士论文《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中提出:“中国受众对音乐剧艺术形式的接受尚需时间,中国受众买票看戏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潜力都有待培养和挖掘,在音乐剧的传播过程中,观众和传播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使观众能够通过信息反馈发挥传播者的作用。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内容主要是原版音乐剧、改编自原版的中文版音乐剧及本土原创音乐剧。这些内容通过舞台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观众。”①
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有其生存法则,“音乐剧的生存法则是市场规律,这是一种国际规则”②。也就是说,一部剧的生命力能否持久,在于有没有观众愿意为其“买单”。在我国追求音乐剧“本土化”的这几十年里,有太多名叫“音乐剧”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市场规律以外因素的严重干扰,市场认可度的重要性反而被削弱。
2.流量和质量
鞠起认为:“对于音乐剧的发展,流量和质量并不是矛盾的,两者的重要性相同。流量效应给音乐剧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大众,改善低迷的音乐剧市场。”③例如,《声入人心》开播前后,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上座率有着天壤之别,可见,流量效应迅速打开了市场。
当然,除了关注演员明星效应外,观众更注重的是作品质量。开始的时候,观众为追捧明星进入剧场,之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音乐的吸引,以及服装、道具、舞美等多重元素结合,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获得视觉和听觉上愉悦的享受,这才是真正能使观众长久走进剧场的关键。
三、关于音乐剧本土化
1.本土化音乐剧和音乐剧本土化
所谓“本土化”就是将作品的风格和基调地域色彩化。参照引进音乐剧和原创音乐剧的概念,“本土化”包含两个方面,即本土化音乐剧和音乐剧本土化。前者指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从2003年至2007年,是国产音乐剧创作的高峰,各种题材的作品纷纷上演,可是大多数质量较差,草草收场。后者指的是将原版音乐剧引进后进行改编,如对原作的时代背景、人物、语种、地点,甚至关键情节等要素进行本土化的改编。改编之后,既能体现原作精髓,又具有本土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但并不是所有外来的都适合“本土化”,由于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审美角度、思维习惯等差异,一些强调编剧个人观点和思考的剧本就不适合“本土化”。另外,“本土化”的改编,对编创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对原作的理解程度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2.“本土化”的困境
几十年来,中国的音乐剧人执着地追求着“本土化”,并且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慕羽认为:“本土化之所以一直被强调,是因为成功的案例太少,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难度使原创音乐剧如今仍处于摸索的初级阶段。”④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费元洪坦言:“中国音乐剧市场引进剧目占大头,这在其他国家是少见的,欧美是原创自制为主,日、韩也有一大部分是购买版权再本土化。但中国观众,尤其是上海观众,格外青睐国外引进剧目,当国际音乐剧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市场时,也给了本土原创更大的压力。对于原创音乐剧来说,困难不仅在资金、专业人才和创意,也在如何寻找有公信力的平台让观众看到。”从2018年中国音乐剧的上演数据可以得知,引进剧目在增加,原创剧目在减少,即使原创音乐剧邀请当红明星加盟,依然难以产生较大影响。起步较晚的本土音乐剧,很难在和西方原版音乐剧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即使是《声入人心》带“热”的音乐剧明星阿云嘎、郑云龙主演的音乐剧一度辉煌,也只能维持短暂的热度。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这是因为大部分引进的原版音乐剧都是经典剧目。所谓“经典”,就是精雕细琢,故事情节引人入胜,音乐动听,传唱度高。并且,经过长时间演出,得到观众反馈之后,再加以进一步改良,所以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有质量保障。在百老汇,这样的剧目不在少数。相比之下,中国音乐剧和其他行业一样,都在快速发展,特别强调快速收回成本,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创作出可以上演十几年的经典作品。就如国内音乐剧带头人、作曲家三宝所说:“音乐剧创作不同于音乐会和晚会,几个月可以出品问世,它需要大量的时间酝酿、修改剧本,再在此基础上构思音乐,挑选各方面都符合标准的演员,各个角色到位后,还需要反复磨合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三宝老师的作品《蝶》《钢的琴》《三毛流浪记》都有鲜明的特点,是中国原创音乐剧中少有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蝶》,经得住长达十年的上演时间考验,可以说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标杆。
3.“本土化”的五个要素
第一要素,剧本。一部剧的成败首先在于剧本的品质。质量好的剧本不仅要以中国文化背景为基础,讲述中国人物和故事,展现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还要逻辑顺畅,注重情节的展开,人物内涵丰富,情绪转换合理,创作思路新颖,贴合实际。反之,则会让观众对原创音乐剧“闻声却步”。故事的蓝本可以来自名著、电影、历史人物、神话等,重要的是如何“讲述”故事。
第二要素,音乐与唱段。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是为剧情服务的,必须围绕作品的故事主线和核心主题,对音乐整体性要求高,而不是突出作曲家的个人风格。演唱是表达情绪最直接的音乐类型,汉语的发音难度和复杂性远超英语,因此在歌词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否则容易出现演员难唱,观众也不知所云等问题,从而对原创音乐剧失去兴趣。
第三要素,形成自成一派的风格。虽然近几年国内音乐剧的发展逐步稳定,出现越来越多优秀的引进剧目和原创剧目,但仍然缺少自成一派的风格。音乐剧制作团队“缪时音乐”指出,“纵观百老汇、德奥,以及韩国的音乐剧,都各自为一派,在作品的呈现上、表达方式上都有强烈的属性和质感。这里的自成一派的风格包括:演唱风格、表演形式、服装造型、灯光、道具、舞美等方面,不论是本土原创剧目还是引进外来原版音乐剧,都很好地统一了风格性。特别是在引进外来音乐剧的创排中,很好地运用了原版留下的样本,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地进行‘第二次创作’,很好地呈现了不输原版,甚至超越原版,拥有自己独特气质和质感的音乐剧。”⑤另外,中国本土音乐剧还需要用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意境美,这也是属于中国艺术审美独有的含蓄风格。
第四要素,产业化运作。从中国音乐剧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从立项、创作、版权、宣传,到协调各个管理部门的整合,均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各大制作单位运作剧目的体系不统一,缺少有职业规范、有经验的音乐剧运营团队。一部本土化的原创音乐剧的驻场演出,只能是有限的场次,而且还只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以上海某剧场为例,一年内上演的剧目80%都是引进的原版音乐剧,这就导致了原创音乐剧的展示空间小,更加没有市场。2018年,《声入人心》热播后,音乐剧市场有所好转。即使这样,中国音乐剧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仍然曲折漫长,仍需要积累产业化的重要经验。
第五要素,借鉴。我们的邻国——韩国,自20世纪末开始发展音乐剧,不论是引进音乐剧还是原创音乐剧,均取得很好的成绩。目前,韩国已经取代日本,占据亚洲音乐剧领航地位,首尔也成为全球三大音乐剧中心之一。音乐剧制作团队“缪时音乐”认为:“韩国音乐剧的开始,是原版引进、本土化、原创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在以经纪人为主导的韩国娱乐产业的催化下,发展迅猛,尤其是一线的流行歌舞明星转向音乐剧发展。2010年前后,开始爆发式的发展。现在,韩国音乐剧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韩国国内的文娱要求,甚至开始饱和,试图打开中国音乐剧的大门了。韩国音乐剧的本土化,是在‘copy’原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没有版权的直接模仿到购买版权的改编,积累和学习经验,合理地、有机地本土化。建立具有足够的艺术敏锐度和管理沟通能力的营销团队,善于根据自己的人文、传统习俗、大众口味、市场需求,进行二度创作。在这种思路下,韩国音乐剧产量快速上升,在众多的作品中,总能挑出一个精品。”⑥同样身处亚洲的中国,具有成为音乐剧大国的条件和素质,在“本土化”的问题上,除了提高自身的创作质量之外,还要认识到市场需求、体系建设、营销策略、公关宣传等方面的问题和差距。
结 语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的发展,都是需要时间的。在当今时代语境下,无论是剧目创作,还是剧场运营、引进原版,抑或是发展原创,都应该取长补短、精耕细作。就音乐剧本身而言,凡是看过音乐剧现场演出的观众,或多或少地都会被这样的舞台效果震撼。如果说一档综艺节目能够为很多人打开音乐剧的大门,为音乐剧市场注入鲜活的能量,哪怕是短暂的,也是值得肯定的。放眼中国音乐剧的未来,真实的、繁荣的音乐剧市场,总会到来。
注 释
①鞠虹《音乐剧在中国的传播研究》,东南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②慕羽《中国音乐剧:在民族化与世界性之间寻找平衡点》,详见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9-14/56163.html。
③鞠起《除了依靠流量明星,国产音乐剧还能怎么做?》,详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088261891167564&wfr=spider&for=pc。
④慕羽《探路四十年,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市场”还需火候》,《文艺报》2018年8月27日。
⑤缪时客《缪谈Musical:中国音乐剧本土化浅析》,详见https://www.sohu.com/a/320417759_272883。
⑥缪时客《缪谈Musical:韩国音乐剧的发展与兴盛》,详见https://www.sohu.com/a/323447291_272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