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21-12-01丛艳丽王晓明陈立媛张迪孙丽丽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
丛艳丽 王晓明 陈立媛 张迪 孙丽丽 (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由此高度凸显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这也向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严峻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取知识,又能树立正确的三观,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需要,增强其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更是“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一、“纲要”课之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纲要”课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比照高校其他几门思政课,“纲要”课富有鲜明特色。它具有双重属性——从学科性质上看,是一门历史课;从社会功能上看,是一门思政课。在它的双重属性中,历史教育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目的。上好这门课,必须兼顾“目的”和“手段”,且要凸显和强化“目的”。一方面,要从历史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讲清楚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历史背景、重点历史人物;另一方面,由于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主线的学习,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因此,讲好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清史实,把握好历史发展规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鼓舞他们奋力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二、“纲要”课教学中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应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青年学生,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真正参与进去,发挥主体作用关乎“纲要”课的亲和力和获得感。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真正需要“学什么”,而是更多地强调“教什么”,以“满堂灌”“一言堂”为主,偶尔提问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参与一下体现互动式教学。但是,这种互动式的提问只是个别同学参与回答一下问题,而多数同学跟旁观者一样并未进行深入思考和参与回答,课堂参与度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真正发挥,师生之间也难以发生深度的碰触、沟通交流,学生们对思政课的需求和期待难以得到满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增强。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节
与其他课程不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思辨的、鲜活的、常新的,且能够碰撞学生思想实际的。正如此,“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成为影响学生对“纲要”课认可度和喜爱度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是一些重大历史和社会热点难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授课时更多地关注的是教材中知识体系的传播,对大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难点问题不直接面对,从而出现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脱节的现象,学生对老师的理论化、抽象化的讲解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而失去了兴趣,课堂上也不愿意参与其中,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阵地,学生思想困惑的“扣子”解不开,获得感自然无从谈起。
(三)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高校思政课应致力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应贴近青年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其应体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手段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促进教学内容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在传统的“纲要”课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有限,主要以讲授为主,讨论、提问为辅,主要以PPT 多媒体为主,少量视频和板书为辅,学生感到历史是抽象的、枯燥的、乏味的,全然失去了兴趣。而对于颠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研究性学习、网上学习讨论、情景教学、问题链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极少,自然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而影响获得感。
(四)对实践教学的轻视
社会实践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地位,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意义重大。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后的实践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和安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使“纲要”课的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基本上都是以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为主。即使开展了也因为经费、人员不足、缺少配套措施等因素而往往效果不佳,这使得学生难以在现实体验中感悟和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们便会觉得“纲要”课是无用的,是空讲大道理的。所以,“纲要”课对于实践教学的轻视阻碍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运用知识的获得感。
三、增强“纲要”课教学中学生获得感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提升学生的获得感,首先应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致力于开启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纲要”课堂焕发青春活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学生的角色发生转换,才能提升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增强获得感。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互动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线。如,在学习“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体现“全班总动员”,每人说一条,一人说完下一个人接着说,这样可以促使每个人都去积极地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着再让学生思考“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可以给5 分钟讨论,然后鼓励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总结。以此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达到入耳、入脑、入心,获得感十足。
(二)理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现实世界是理论的生成与发展基础。增强学生对“纲要”课的获得感,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那么,教师就要在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要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并进行优化,针对学生关注现实的特点,将重大历史和社会热点及时纳入“纲要”课教学内容中,把“要求我讲”的内容讲成学生“希望我讲”的,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只有这样真正地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接轨,着眼于学生的所思所想,才会使学生听了之后觉得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亲身体验到“纲要”课的获得感。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到实践中去学习、检验和运用。如在讲述“第十章、十一章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切实感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引领他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成才,奋力担当,赤诚贡献青春力量。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直接关乎课堂效果,是影响学生获得感的关键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符合学生接受心理和规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使其更主动更愿意去学习,获得感更强。
一是采用小班授课教学。避免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减少了,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和发言的机会自然就多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
二是采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课下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并通过钉钉群上传一些跟课程相关的资料、视频、PPT 等让学生进行自学。课上针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梳理,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课堂参与度自然提高,他们在讨论发言的同时也培养了其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是采用专题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在不脱离教材的情况下,融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进行创新设计,使内容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广度。在专题教学设计上,要增强问题意识,凸显问题导向,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尽可能形成“问题链”,在持续发问中引发学生持续思考、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