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小提琴作品音乐发展脉络与文化特征*
2021-12-01张雨欣
张雨欣
小提琴这种艺术形式传入我国后,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化,我国许多作曲家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小提琴作品,其中陈钢的小提琴作品在小提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之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小提琴是一种西方乐器,虽然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创作体系,经过不同阶段的融合,衍生了独树一帜的音乐艺术风格。但小提琴在我国广为流传之后,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本土化发展是我国作曲家思考的关键问题,只有在创作小提琴作品时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才能确保小提琴在我国本土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陈钢的小提琴作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立足于本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技巧,从而形成了符合我国民族音乐发展规律的音乐风格。由此可见,陈钢的小提琴作品实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保持了多元文化的特色,为小提琴音乐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一、小提琴民族化内涵的基础认知
在多元文化并行发展的局面下,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多元文化时代更好地彰显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小提琴本是一种西洋乐器,在中国能得以快速发展,与其在本土坚持民族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小提琴民族化的内涵,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界定,为我们了解小提琴民族化发展的必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文化意识的视角分析,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主要是将焦点集中在“外来事物”自身上,在结合本民族文化环境进行重组,这个重组组合的过程就是外来事物的民族化发展。小提琴作为一种西方的“外来事物”,进入我国社会之后与本土的民族情感、文化意识等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民族化发展的本质力量,进一步推动了小提琴作品的本土化创作。从曲式风格的视角进行分析,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发展则是实现了本民族音乐的演奏风格、演奏技巧与西方乐器的深度交融,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音乐艺术形式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特征,也使得中国音乐的线性思维得以在小提琴演奏中彰显,使得原本单旋律的曲式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所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层次也更为丰富。从全球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我国音乐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整个国际舞台上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但要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必然要积极借鉴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发展中促进本民族音乐的繁荣。小提琴的民族化发展过程,不仅使得我国的器乐文化更加多样,而且我国民族音乐在发展中也合理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内涵,加快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元化进程。显而易见,小提琴民族化的发展依然是在我国保持较高活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民族化的发展,才能确保创作出的音乐作品符合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为西方演奏技巧的引进奠定稳固基础,也为我国音乐理念得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扬提供更多的机遇。
二、陈钢创作思维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创作时期
陈钢出生于1935 年,这个阶段西洋音乐已经在我国音乐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期与我国民族音乐相互交织。陈钢第一个创作时期深受父亲的影响,不仅从小就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成长起来,且在长大后进入部队的文工团工作,为了更好地承担部队的文艺工作,陈钢于1955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也正式打开了自身一生艺术创作的大门。在1949 之后与1970 之前的这个阶段,小提琴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包括陈钢在内的大批作曲家都开始了对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发展的探索,为大众曲调的创作做了一定的铺垫。虽然在这个阶段陈钢仍然在音乐学院读书,但对于小提琴创作的民族化风格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初步见解,将自身对于西方器乐的理性思考与民族音乐思维相结合,在与这种东西方器乐文化的有机结合下,实现了小提琴作品创作的质的飞跃。《梁祝》就是在这样的时期下创作而成,其作品风格不仅彰显了国际化的视野,而且也将专业的交响思维融会贯通,突破了在小提琴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民族乐器演奏技法的瓶颈,使得创作出的作品风格的民族特色更加明显,在世界乐坛中引发了高度关注。
(二)第二个创作时期
这个时期是陈钢在20世纪70年代所进行的一系列创作,在这个阶段,我国整个音乐事业都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样板戏作为20 世纪70 年代期间重要的艺术形式,其在演奏中需要小提琴这种乐器,尤其是在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小提琴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在当时夹缝生存。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陈钢在进行小提琴作品创作时受到了较大的阻碍,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市场对于小提琴这种艺术形式的需求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对于外国的小提琴曲控制的较为严格,更是增添了艺术创作的难度。但陈钢出于对于音乐艺术的热爱,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当下的困境中找到生机。因此,这个阶段陈钢的小提琴作品主要是基于革命歌曲进行的改编,再加之一些民歌曲调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陈钢便在创作时选择这类的素材,《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就衍生于这个时期。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曲,陈钢在了解了新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风格后,运用小提琴讲当地的民族风情呈现出来,不仅运用民族器乐的演奏手法,也选择了增二度和装饰音特性的演奏技巧,形成了节奏变化明显的多拍音乐风格,让本就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调。
(三)第三个创作时期
在20 世纪70 年代之后,小提琴作品的创作迎来了另一个高潮期,这个阶段的小提琴作品创作不仅注重题材的多样化,同时也更加关注作品民族风格内涵的深刻性,因此,选择的创作手法开始逐渐脱离传统技法的桎梏,在创作中有了更加大胆的展现方式,注重寻求民族精神与小提琴技巧的互通。陈钢的创作思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更加积极的转变,开始在创作中立足于多元化的发展,在多种现代审美观的碰撞中,寻求小提琴作品创作的本土化发展。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就产生于此社会背景下,这首作品与《梁祝》形式类似,二者都属于单乐章的标题性作品,陈钢用自己的审美角度来呈现出不一样的王昭君,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世态。新时期陈钢的创作思维着眼于突破局限性,强调音乐形式的紧凑型,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法所造成的形式分散的问题,使得小提琴作品的音乐内涵更加具体,完美传达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且创作出的作品兼顾了大众的情绪,以更加专业的角度进行对小提琴作品民族化发展的探索。除此之外,陈钢在这个阶段坚持包容兼听的创作准则,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接收了多种思潮,使得自身的音乐风格更加多元化,推动了多种音乐风格的公共发展。正是因为陈钢所创作的小提琴作品坚持立足于大众审美,所以,才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陈钢小提琴作品得以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通过音乐作品的传播来实现大众音乐与专业音乐的深度交流,为大众了解小提琴这种艺术形式的搭建更稳固的桥梁。
三、陈钢小提琴作品的创作风格
从上述陈钢的创作思维来看,陈钢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了不一样的作品风格,但从整体上来说,陈钢小提琴作品的风格十分注重艺术与情感的结合,将情真意切贯穿于自身创作的始终。从《梁祝》到《王昭君》,这两首作品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虽然在曲式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历经岁月的沉淀,《王昭君》的音乐风格更加成熟,属于自身的风格特色也更加明显,显然,在这首协奏曲的创作中,陈钢的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自然也风格特征也更具民族的风韵。陈钢创作的小提琴作品注重风格结构的规范性,强调在民族演奏技法与小提琴的结合要基于合理性之上,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的架构更加完善,从而为作品的完整性提供充足的保障。陈钢强调自身的创作十分注重汲取新鲜的事物,这也意味着他的小提琴作品风格十分多元。在陈钢创作的前期,他更多的是关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集合方式,因此,这个阶段他讲自己的更多精力放在音乐的结构上,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自然也不会是纯粹的奏鸣曲式,例如《梁祝》就是糅杂了民族演奏技法的奏鸣曲式,这种作品风格一方面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音乐结构的改变也使得中国的交响乐有了心的突破,尤其是在呈示部中主副部的主题的陈述方面,使得小提琴作品的故事呈现更加迂回曲折,故事的情景被更好地呈现出来,更容易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到了《王昭君》这首作品,其主要的突破在于第二乐章,进一步完善了长呼吸节奏的写法,使得这首作品的音响风格更具特色,进一步还原了王昭君内心的凄凉世界。陈钢为了使得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更具民族风格,在和声的选择方面也有自己的逻辑,这样才能使得中国式旋律与小提琴演奏不违和,在音响的纵向结构上就体现出民族的特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陈钢的小提琴作品进一步实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结合,使得中国民族元素在西方器乐得以发挥自身的价值,这种结合不仅继承与发扬了我国民族元素的宝贵内涵,也切实推动了小提琴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的民族化发展,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艺术的传播贡献了自身宝贵的力量。陈钢的小提琴作品,不论是在当时的年代,还是在当下时代发展下,都能让大众感受到作品本身丰富的情感内涵,这就是音乐作品陈述特征的内在价值,通过创作者独特的视角,有效完成民族演奏技法与小提琴演奏的嫁接,使得中国小提琴音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基于此,在我国小提琴艺术未来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对小提琴人才演奏技巧的培养,更要让他们感受每一部作品的创作意义,深刻领悟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中进一步表达这些优秀作品的内涵,从而推动我国小提琴艺术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