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泰微课”资源应用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2021-12-01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袁丞墅

青年心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学案知识点生物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袁丞墅

2021 年江苏高考改革方案正式开始实施,“3+1+2”的高考改革模式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中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认可。

如何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策划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就成为了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和研究的方向。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探索、研究和尝试过程中,我们很自然地关注到了身边的教学资源——“泰微课”。“泰微课”是泰州市教育局2013 年开始自主研发的微课制作工具、资源管理平台和自主学习辅导平台。经过8 年有条不紊的推进,“泰微课”已形成了涵盖中小学教育等众多领域的一流资源库,同时整合了全市名教师、骨干教师资源,建立了网上答疑、解惑的教师团队,形成了平台交互、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格局。

通过对原有生物教学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泰微课”资源的先天优势,我们从教学结构、学生需求和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研究。

首先,要完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高中生物与小学自然和初中生物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学内容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通过一些表面现象和规律去解释生物现象和生物问题,而是依靠更深层次的原理,从更为微观或宏观的角度去解释生物现象。这也就意味着高中生物内容的难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在高中众多的学科中,生物学习投入程度的大小,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研究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时,应该更加精细化、全面化,要充分考虑到生物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发挥“泰微课”精致、多样、灵活的特点,适时适量整合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不断完善生物教学模式。

其次,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高中生物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同一学生的不同时期,都会因为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学习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学习效果的差异。可以说,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是没有任何两个学生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差异或多或少总会存在。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会使学生在生物学习中产生不同的个性化需求,而原有的生物教学模式根本不可能解决。这时,“泰微课”就能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库和精准的指导性,给高中学生以自助式学习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再次,要提供及时而客观的教学评价反馈。教学评价对教者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一节生物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施教完成后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完善和改进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及时而客观的教学评价来进行反馈。原有教学模式下,这种评价反馈往往是教师通过课堂的问题回答情况、学生整体反应情况以及课后作业情况等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滞后性。“泰微课”中每节微课后的针对性训练,可以通过及时的对应练习,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了客观的了解,也让教师对教学情况有了及时的把握,方便组织接下来的生物教学。

在基于“泰微课”资源应用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通过“泰微课”资源应用的同课异构、优质课评比、各级各类公开课展示等途径,结合我校“边讲边练、当堂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小心求证,逐步明晰了基于“泰微课”资源应用的“自主、合作、巩固”三步导学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于“泰微课”的课前导学

基于“泰微课”的课前导学,分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两个部分。

“教师引导”是指教师根据相应的生物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前设计好“导学案”。“导学案”应紧密结合课本,通过2-3 个微课来展示课本的主要知识点,分步推进,逐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微课可以通过二维码的方式体现在“导学案”中。导学过程中,可通过一些题目的设计和安排,让学生自主检测预习情况,以提高预习效果。题目应以填空题和简答题为主,其中填空题着力于课本基础知识的导学和再现,而简答题则着力于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延伸。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形成一定的自学成就感和探索自豪感,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亟待解决的疑问。这样,带着疑问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自学”部分是指课前,一般提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并对课前预习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填空题部分应全部按时按量完成,简答题部分不做硬性要求,但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完成。“导学案”的量应适宜适中,并且纳入课后作业的范围之中,不能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前预习压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疑问,教师不应该直接提供答案,而应该通过一些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二、基于“泰微课”的课中研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原有教学模式与“泰微课”资源应用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之处。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或半被动的状态来接受新的知识。

基于“泰微课”的课中研学,分为“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两个部分。“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合作,合作的关键是团队。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生物基础、性格特点和同学关系,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一般每组4-6 人为宜,4 人组中设置组长一名,6 人组中设置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组长应选择生物基础扎实、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来担任,副组长则应选择思维灵活、课堂存在感强的学生来担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讲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相应知识点,借助板书或多媒体理清知识脉络。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分阶段地设计一些问题链,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是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之中,听取各方面疑问,给出相应的指导。由于合作小组较多,教师不可能同时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学习之中,即使参与到某个小组之中,时间也不长。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本重难点内容和以往学生的学习疑问,提前录制好各问题链的微课,以教学多媒体的形势和课堂学案二维码的形势呈现。

这样,通过“泰微课”就有效地形成了课堂分组学习的应对策略,同时也让各小组的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三、基于“泰微课”的课后助学

基于“泰微课”的课后助学,分为“知识重现”和“查漏补缺”两个部分。

“知识重现”是指教师通过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来检测生物课堂教学效果。课后练习应以校本教材为主,尽可能避免使用现成的教辅资料。这样,既能使练习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针对性,又能在一些难点题目中预先录制好“泰微课”,形成二维码,帮助学生完成题目。这里的“泰微课”录制,不应该是对题目的全面讲解,而应该是就题目中的难点给出一些知识性的提示,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查漏补缺”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查漏补缺”,在“知识重现”部分,学生通过练习,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甚至是漏洞,在完成练习之余,可以通过“泰微课”资源库查找对应的知识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查补。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查漏补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情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归纳,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细节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泰微课”资源库。这样,新“微课”资源的补充就能不断提前预判,提前归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方便了基于“泰微课”资源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泰微课”资源应用的高中生物教学研究,是以“泰微课”资源为依托,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以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为主线的生物教学研究和尝试。相信通过不断地打磨和完善,汲取和借鉴其他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泰微课”生物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案知识点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乡愁导学案
第12话 完美生物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