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观评价构式“X之后再无Y”探析

2021-12-01冷石磊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蒋欣构式相似性

冷石磊 陈 颖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一、引言

近年来,“X之后再无Y”这一表达式盛行于网络,用来表达说话人对某人/某物的极性主观评价,例如:

①李若彤之后再无小龙女,现实生活中没有杨过的她如今过得怎么样?①(百度,20190715)

②人人网之后再无校园社交(中国经济网,20191008)

例①的划线部分表示的是,在饰演小龙女这一角色的演员中,李若彤将这一角色诠释得最好。例②的划线部分表示的是,在校园社交网这个领域中,人人网是最好的。例①和例②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某人/某物的主观评价,如例①中,说话人认为是李若彤将小龙女这一角色诠释得最好,而不是刘亦菲或其他饰演过小龙女的演员。关于该表达式的语义,我们不能从其变项“X”“Y”和常项“之后”“再”“无”的简单相加而推出,所以该表达式符合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即“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陆俭明2004)[1]。因而,我们可以将该表达式看作构式。

本文拟从该构式的主观评价义与传统客观陈述义的区别、变项“X”与“Y”的关系以及该构式义的成因这三个方面对该构式展开分析。

二、由客观陈述到主观评价

主观性与客观性作为一对相对的概念存在于语言之中。所谓“主观性”是“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沈家煊2001)[2]。但是,在语言表达中,也确实存在与语言主观性相对的客观性,即说话人不体现自我的语言范畴(陈禹2019)[3],就是单纯地陈述事实。由此来看,我们在认定一个语言表达式时,一般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确定其用法。例如:

③很多曾经非常要好的朋友,曾经分甘同味、同塌而眠,很久之后再无联系,缘何?只因无法从其身上再获得正能量。

④大学之后再无暑假,每天都会熬夜晚睡,却再无那么长的时间用来自由支配了。

例③中,说话人只是单纯地陈述一个事实,即“很长时间没有联系”,并没有留下说话人的痕迹,这是客观性的陈述。例④与例③相比,则略有不同。例④中,说话人在向受话人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即“大学过后,再也没有像暑假这么长的时间由自己自由支配”,这个例子与例③的不同之处在于,例③中,说话人陈述的事实是客观性的,并无任何比较,而例④中则存在一个对比话语框架,将其还原为“(与之前的X相比),X之后再无Y”。据此,我们发现例④中,说话人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还增加了比较项,在这个过程中,多多少少留下了说话人的痕迹,但并未出现说话人的评价,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由客观陈述向主观评价的过渡阶段。

当“X之后再无Y”这一表达形式所传递的信息不能从字面得出,而是体现说话者对某件事情或现象的评价,这时,该形式的主观评价意义得以凸显。

⑤杰昆之后再无小丑 杰昆·菲尼克斯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新浪,20200210)

⑥黎姿之后再无赵敏(腾讯新闻,20190311)

⑦乔丹之后再无NBA(微博,20110217)

例⑤和例⑥划线部分中的X由演员充当,Y由角色充当,这里我们可以将其解读为“X将Y诠释得最好”。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说话人一般倾向于把旧信息放在句子的前半部分,把新信息放在句子的后半部分,希望引起听话人的关注。然而,在构式“X之后再无Y”中,X比较特殊,如例⑤和例⑥中“杰昆”和“黎姿”,X是说话人想要凸显的对象。再如例⑦,我们可以说“乔丹之后再无NBA”,但是不能说“皮蓬之后再无NBA”,因为“乔丹”比“皮蓬”更具有代表性、显著性。这里的“乔丹”充当X,说话人想要凸显的也是X,这就是构式“X之后再无Y”的独特之处,即虽然X出现在句子的前半部分,但说话人也希望X被听话人关注,也就是说X具有凸显性。那么,什么样的X与Y能够进入主观评价构式“X之后再无Y”中呢?X与Y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析。

三、从隐、转喻角度解析“X”与“Y”的关系

(一)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1.概念隐喻

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正如莱考夫所认为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将概念隐喻看作一种思维方式,把它作为人们理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的基础是两个不同认知域间具有相似性,是从源域向目标域单向的跨域映射。这里隐喻的相似性可以理解为认知凸显的相似性,它是由熟悉的概念域向陌生的概念域投射,经过投射后,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陌生的概念。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中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参看赵艳芳1995)。[4]

2.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是基于同一个认知域间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用一个概念来转指另一个概念。认知方式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转喻,对转喻也有不同的分类。其中,Radden和Kövecses的分类较为系统,他们将转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另一类是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前者包括事物与部分之间的转喻、标量转喻、构成转喻、事件转喻、范畴与成员之间的转喻,后者包括工具转喻、因果转喻、生产转喻、控制转喻、领属转喻、容纳转喻和地点转喻(参看王笑菊2005)。[5]

(二)变项X与Y的关系

1.X与Y关系的转喻认知分析

(1)范畴与成员转喻

范畴可以代表范畴中的成员;范畴中比较凸显的成员也可代表整个范畴。例如:

⑧甄嬛传:蒋欣这个眼神绝了,导演看呆,网友:蒋欣之后再无华妃(手机凤凰网,20191 004)

⑨真心好听,初中的时候每天都要单曲循环好多次,周杰伦之后再无歌手(微信朋友圈,20200421)

⑩华妃之后再无蒋欣,转型不成功,这两部剧把她的缺点都暴露出来了(腾讯新闻,20191030)

例⑧和例⑨划线部分中的X分别由演员“蒋欣”、音乐人“周杰伦”充当,Y分别由角色“华妃”、职业“歌手”充当。该例子指的是,存在一个X将Y诠释得最好,如例⑧指的是在饰演华妃这一角色的演员中,蒋欣将这一角色诠释得最好。例⑨指的是在众多从事歌手这一职业的人中,周杰伦将歌手这一职业的特点诠释得最好。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演员与角色同属于影视行业这一认知域,二者具有相关性,音乐人与歌手同属于乐坛这一认知域,二者也具有相关性。通过转喻机制,“演员(X)”转指其饰演角色的特点,“音乐人(X)”转指其自身作为歌手的特点。“角色(Y)”作为一个整体,转指饰演这一角色的演员特点这一范畴,“歌手(Y)”作为一个整体,转指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所具有的特点这一范畴。我们发现该例子中的X是Y这一范畴中最具有凸显性的成员,换句话说,X在Y中最具有凸显性。

例⑧与例⑩划线部分中的X与Y都属于影视行业这一认知域,具有相关性,都是通过范畴与成员转喻建立联系,但例⑧与例⑩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例⑧划线部分中的“蒋欣(X)”与“华妃(Y)”是“演员(X)”与“角色(Y)”之间的关系,而例⑩划线部分中的“华妃(X)”与“蒋欣(Y)”是“角色(X)”与“演员(Y)”之间的关系。通过转喻机制,例⑩指的是在蒋欣饰演的众多角色中,蒋欣将华妃这一角色诠释得最好,也就是说,“华妃(X)”这一角色在“蒋欣(Y)”饰演的众多角色中最具有凸显性,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例一方面是对“蒋欣(Y)”的称赞,夸赞“蒋欣(Y)”在饰演“华妃(X)”这一角色时,她的演技高超。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该例略带一些贬义色彩,意为“蒋欣(Y)”只有“华妃(X)”这一角色饰演得最好。但这同样能说明“华妃(X)”这一角色在“蒋欣(Y)”饰演的众多角色这一范畴中最具有凸显性。此外,无论是褒是贬都是“评价”,这也体现出该构式的评价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不同领域中的范畴与成员之间的转喻关系概括为“存在X是Y中最具有凸显性的,其中X表示成员,Y表示范畴”。

(2)生产转喻

生产会关联到生产者、产品及产地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会形成生产者可以代表产品名的转喻,也可能形成产品名称代表产品的转喻。例如:

⑪金庸之后再无江湖:愿您一路走好,您的侠客精神将永存世间(百家号,20181003)

例⑪划线部分指的是金庸所创作的“江湖”小说是所有“江湖”类小说中最好的。该例子中X由作家金庸充当,Y由“江湖”类小说充当,二者同属于写作这一领域,具有邻近性。根据我们的经验,金庸是写“江湖”小说的作家,通过转喻机制,作家金庸(X)转指其作品“江湖”小说,“江湖(Y)”转指所有的“江湖”类小说。金庸(X)的“江湖”小说在“江湖”类小说(Y)中最有凸显性。因此,我们可以用作家“金庸”(X)来转指“江湖”类小说(Y)。

⑫12代之后再无皇冠,为什么这代皇冠被奉为经典,无可代替(百度,20180925)

例⑫划线部分指的是12代是皇冠汽车中最好的一代。这里的X由12代来充当,Y由皇冠来充当。产品代数和品牌同属于一个认知域,具有相关性。根据我们的认知经验,皇冠汽车的12代是其评价最好的一代,通过转喻机制,12代转指皇冠12代汽车,皇冠转指所有的皇冠汽车。皇冠12代汽车(X)是所有皇冠汽车中最具有凸显性的。因此,我们可以用“12代”(X)转指“皇冠”汽车(Y)。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X与Y的关系是生产转喻,我们将这里的X与Y的关系概括为“存在X在Y中最具有凸显性”。

(3)范畴与其特征转喻+范畴与成员转喻

范畴通常由其主要特征来定义,因此,范畴可以代表其主要特征。例如:

⑬手握14个世界冠军,李世石之后再无李世石(新京报,20191120)

⑭华为之后再无华为(百度,20191127)

例⑬和例⑭划线部分比较特殊,这里的X与Y形式重合。该例之所以强调X与Y形式重合,是因为前后两个X的意义不相同,二者是例与类的关系。我们将前一个X称为X1,后一个X称为X2。X1是X2中的成员,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具有相关性,通过转喻机制,由于X1被激活,与X1相关的特征也被激活,也就是X2被激活,X2转指具有X1特点的这一范畴,如例⑭中的X2是由后一个“李世石”充当,这个“李世石”是转指“手握14个世界冠军”这类人特点的范畴,是范畴与成员之间的转喻。X1由前一个李世石充当,转指其自身特点,是X2中的成员之一,例⑬指的是李世石退役后,再也没有“手握14个世界冠军这样的人”。例⑭中的X2由后一个“华为”充当,转指“华为手机般优秀的品质”,X1由华为充当,转指其自身的品质,是X2中的成员之一。该例所表达的意思是华为手机的品质是众多优秀手机中最好的,也就是说“X1”是“X2”中最具有凸显性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X与Y之间存在转喻关系,不论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还是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它们的构式义都具有一致性,我们将其概括为“存在X在Y中最具有凸显性”。

2.X与Y的隐、转喻认知分析

(1)范畴与其特征转喻+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的是基于不同认知域的两个概念,用其中的一个概念来构建另一个概念。例如:

⑮《延禧攻略》又追一遍,真是好看,富察皇后之后再无白月光(微博,20200421)

例⑮划线部分指的是只有富察皇后的性格特点与白月光的特点最为相似,因此,富察皇后最配拥有“白月光”这个称号。该例子中X由角色“富察皇后”充当,Y由称号“白月光”充当,这里的X与Y通过转喻认知机制和隐喻认知机制建立联系。“白月光”对于我们来说是熟悉的概念,基于我们的经验,“白月光”的特点就是洁白无瑕,通过转喻机制,“白月光”转指其特征“洁白无瑕”。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我们把“白月光”看作源域,把人的性格特点看作目标域,这样我们就会理解该例子中“白月光”隐喻的是人的性格特点,即“纯洁”。该例子中的“富察皇后”通过转喻机制,转指其性格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两个事物通过相似性建立联系,是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似性特征或相似性特性得到凸显。我们将“富察皇后”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看作目标域,将“白月光”看作源域,二者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该例子中的“富察皇后(X)”的性格特点“纯洁”与“白月光(Y)”最为相似。我们把这里的X与Y的关系概括为“当且仅当X与Y在某领域最为相似时,X最具有凸显性。”

(2)范畴与成员转喻+范畴与其特征转喻+结构隐喻

⑯周冬雨之后再无“三寸金莲”,双脚白嫩又光滑,女人看了都心动!(百度,20191209)

例⑯划线部分中的X由“周冬雨”充当,Y由“三寸金莲”充当。虽然例⑮与例⑯中的X都是由人物充当,Y都是由称号充当,X与Y都是通过转喻、隐喻建立联系,但二者却有不同之处。首先,例⑯中的“周冬雨”转指“周冬雨的脚”,属于范畴与成员之间的转喻,“周冬雨”是范畴,“脚”是“成员”。其次,“周冬雨的脚”转指“脚的形状”,基于我们的经验,周冬雨“脚”很瘦,这属于范畴与其特征转喻,“周冬雨的脚”是范畴,“脚瘦小”是特征。再次,基于我们的经验,该例中“三寸金莲”的特征是“小”,这里用“三寸金莲”转指其特征“小”,也属于范畴与其特征转喻,“三寸金莲”是范畴,“小”是其特征。最后,隐喻建立在转喻的基础之上,X与Y通过隐喻机制建立联系。我们将“三寸金莲”的形状看作源域,将“脚”的形状看作目标域,二者具有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投射,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脚”的形状与“三寸金莲”的形状相似,“周冬雨”脚的形状与“三寸金莲”的形状相似程度差异最小,因而最具有凸显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X与Y存在于不同的认知域中,X是抽象的概念,Y是我们基于经验熟悉的概念,通过隐、转喻机制,由熟悉的概念向抽象的概念进行投射,我们就能够理解构式“X之后再无Y”所传达的意义,即X在某些方面与Y最为相似,我们将其概括为“当且仅当X与Y在某领域最为相似时,X最具有凸显性”。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对变项X与Y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变项X与Y之间存在两大类关系,即转喻关系、转喻+隐喻关系,并未发现变项X与Y之间存在单独的隐喻关系,至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将在后文进行探讨。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将构式“X之后再无Y”的构式义归纳为两方面,一个是“当且仅当X与Y在某方面最相似时,X最具有凸显性”,另一个是“存在X在Y中最具有凸显性”,并进一步将这两方面归纳为,当且仅当X与Y在某领域最为相似/相关时,X最具有凸显性。

四、主观评价构式“X之后再无Y”成因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媒介。语言主要承担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这两个功能。那么,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或听话人在传递信息时,语言是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的。内部因素指的是语言结构内部的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语言结构外的因素。

(一)内部成因

从语言内部因素来看,构式“X之后再无Y”表示说话人的主观评价,多用于称赞和赞许,其评价义的获得与该构式中的常项“再”有关。例如:

⑰a古天乐之后再无杨过(微博,20161024)

⑰b古天乐之后无杨过(微博,20200423)

例⑰a表示的意思是在饰演杨过这一角色的演员中,古天乐把这一角色诠释得最好,是对演员古天乐演技的一种称赞。然而,把“再”去掉后,我们发现例⑰b只是在陈述事实,并无称赞之义。这说明“再”对构式“X之后再无Y”构式义的浮现有重要影响。

陆俭明(2004)在谈论“句式语法”时将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分为三种,即具体的词汇义、抽象的词汇义和抽象的句式义。[6]这里的句式义可以理解为构式本身的字面义,也就是构式整体带来的外在语用功能意义。在构式“X之后再无Y”中,“无”的含义是“没有”,“再无”的含义是“再也没有”,表示“唯一”,有达到极限“最”之义。“X之后再无Y”的字面含义是“X之后再也没有Y了”,这里的X具有唯一性,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就是构式“X之后再无Y”的构式义。通过对“X”与“Y”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当构式“X之后再无Y”中的“X”在某领域与“Y”相似/相关时,构式的意义发生变化,表示主观评价。

总而言之,构式“X之后再无Y”中的“再无”表示“X”的唯一性,达到了极限“最”之义,表示“X是最突出的”,由此,“X最具有凸显性”这一构式义得以浮现。但需要强调的是,“X最具有凸显性”这一意义必须满足前文分析的“X”与“Y”在某领域存在隐喻/转喻的关系这一条件时才能浮现出来。

(二)外部原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表达过程中,有时会不自觉地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增加自己的评价、态度或情感等主观性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并不是可以从语言内部结构分析出来的。因此,一个语言结构的演变动因,一般来自语言系统之外(石飞2019)。[7]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与人的认知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观评价构式“X之后再无Y”的成因之一是认知凸显。

认知语言学的凸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凸显度决定的(李文浩2016)。[8]凸显是认知过程中主体对某一客体或客体某一部分的关注与强调,凸显的认知对象往往用特定的语言方式强调表达(李文浩2016)。[9]由于信息的凸显度不同,同一成分在一种语境中可能得到凸显,在另一种语境中可能就成为背景信息。我们通过对变项X与Y进行分析,发现由于X与Y在某领域具有相似性/相关性,二者才建立关联,要想凸显变项X,我们需要考虑到认知因素。

认知凸显在隐喻的建构中有重要的作用。隐喻的生成基础是事物在某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在差异中存在相似,而这种差异中存在的相似通常是人类认知凸显的一种表现。在构式“X之后再无Y”中,我们发现X与Y存在相似性,且X与Y的相似程度最高,差异最小,X具有凸显性。

同理,认知凸显在转喻相关性的构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两个事物通过相关性建立联系,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特点或相关性特性得到凸显。所以认知凸显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凸显在某一点上。在构式“X之后再无Y”中,X与Y是例与类的关系,且X是Y中较为显著的一部分,人们通常把注意力集中在X上,X在Y中凸显度最高,最能代表Y。

那么,在前文对变项X与Y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将其关系归纳为两大类:转喻关系、转喻关系+隐喻关系。我们并未发现X与Y之间存在单独隐喻关系的现象,至于其原因,我们认为是与变项X与Y二者所表示的含义有关。

概念隐喻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但是,这种相似性一般不是概念域的全方位的映射,而是其中某些特征或多或少发生的映射。构式“X之后再无Y”中,变项X与Y存在于不同的认知域中,二者具有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发生在某方面,并非全部相似,如例⑱:

⑱巩俐之后 再无女皇(微博,20100416)

例⑱指的是巩俐的气场与女皇相似。说话人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变项X与Y从字面上看,其表示的是X这一整体与Y这一整体,而实际上,说话人想表达的是X与Y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这就涉及到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基于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其基本原则是认知凸显。构式“X之后再无Y”中,X最具有凸显性。既然是“凸显性”,一定是以转喻为基础。变项X与Y通过转喻机制,X转指X自身所具有的特点,Y转指Y所具有的特点,变项X与Y各自的特点在概念转喻的基础上得到凸显,如例⑱中“巩俐(X)”转指巩俐气场比较强大的特点,“女皇(Y)”转指女皇气场比较强大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构式“X之后再无Y”中变项X与Y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转喻基础上的。在构式“X之后再无Y”中,X与Y的各部分特点通过概念转喻被激活,从而建立关系。在激活的过程中,说话人更加关注变项X的某些特点,而X的其他特点被削弱,从而更加凸显X。

五、结语

本文研究的构式“X之后再无Y”的意义与传统的意义不同,该构式表示主观评价,凸显X,多用于称赞。变项X与Y之间存在相似性/相关性,本文通过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两种认知方式对其进行探究,将“X之后再无Y”的构式义概括为“当且仅当X与Y最相似/相关时,X最具有凸显性”。构式义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内部的因素“再”的特殊性,这使得“X最具有凸显性”的意义得以浮现;另一方面,认知凸显也是其构式义浮现的重要原因。此外,主观评价构式“X之后再无Y”正处于规约化之中,至于其能否完成高度规约化,被全社会所使用,还有待时间来验证。

注释:

①本文语料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猜你喜欢

蒋欣构式相似性
汉语构式化理论研究回顾及展望*
隐喻相似性问题的探讨
机会是抢来的
构式语法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承继联接与俄语存在构式范畴的建构*
蒋欣:在“剩女”的世界里绽放自己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