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留学教育与宋氏三姐妹的成长

2021-12-01陈永祥李凯莉薛珂桢张宝莹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姐妹孩子教育

陈永祥 李凯莉 薛珂桢 张宝莹

(广州大学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近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人称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三位杰出的女性,她们之所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与辉煌的人生,与她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紧密相关。或者说,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学教育,为宋氏三姐妹后来的成功事业与辉煌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宋氏三姐妹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自古代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以传授孔子、孟子的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当然有其积极的、可取的优点,比如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重视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等等。但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也带来了某些消极的、不可取的缺点,比如强调严格的等级秩序,散播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要求女子裹足,禁止男女交往,过分管束孩子的言行,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等等。

但宋氏三姐妹在小时候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截然不同,这与她们父母的教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出生在中国一个很有名望的家庭,是明朝末年著名宰相徐光启的后代。徐光启早在1601年就皈依了天主教,其家庭是中国最早信奉基督教的家庭之一。倪桂珍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圣公会教徒,而且她的父亲还是一个教师。因此倪桂珍是一位在思想上深受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影响的女性。倪桂珍自幼聪颖好学,5岁开始练习书法,诵读经典书籍,14岁进入美国人在上海开办的教会学校。她数学成绩优异,粗通英语,尤其擅长弹钢琴。这样一位受过西式教育,且能弹奏钢琴的女子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简直是凤毛麟角。更有甚者,她在家庭尚不富裕、人们刚开始认真对待女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便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女儿们去外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这表明了她是一位拥有长远眼光的母亲。母亲用爱倾心抚育子女,关注子女的成长、教育和未来的状况,子女则用尊敬去体贴和爱护自己的母亲。就如因年幼而无法接受学校住宿生活便返回家中接受启蒙教育的宋美龄,由于她和母亲相处时间较久,她受到母亲的信仰、思想和行为举止的影响就更加深刻和明显。这一点从宋美龄后来的回忆中也可得知。[1]

俗话说,“培养出伟人的父亲不可能是侏儒”。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又名宋查理、宋嘉树),既是一位不平凡的传奇式人物,集传教士、企业家、革命家多种身份于一身,又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光荣父亲。美国的罗比·尤恩森在其著作中称宋耀如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三位女儿的父亲”[2]。宋耀如最突出的贡献,莫过于他在中国男权传统观念还十分盛行的时代,对子女的教育完全采用民主的方式,让其接受同样正规的新式教育,接受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和价值观念的熏陶。[3]他对待自己的孩子们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给予同样的关怀,赋予同样的责任心,绝无性别上的偏见。[4]这样一位开明而慈爱的父亲,为宋氏三姐妹从小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宋氏三姐妹能够出生在这样一个民主而自由的家庭里,无疑是幸运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宋耀如、倪桂珍夫妇自身的家庭、教育与知识背景,使宋氏三姐妹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充满浓烈的民主气息与宗教氛围。宋耀如、倪桂珍夫妇是孩子们的第一位老师,用自己的信仰、志向、兴趣去感化孩子们。宋氏三姐妹所受的家庭教育,具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发展孩子的美好天性。宋耀如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循规蹈矩,压抑个性,是愚蠢的和罪恶的,其结果只会使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天一天沉沦下去。在宋耀如看来,最先进、最科学也是最伟大的教育方式,应该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刺绣是当时的中国女孩的必修课,尽管倪桂珍本人并不会刺绣,但她仍旧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学会。随着刺绣课的开展,倪桂珍发现了霭龄对刺绣非常抵触,并且对老师还有不敬的言语。但宋耀如知道后并不生气,反而劝服妻子“小女孩们用眼最好用于读书,没必要用针线活去损害孩子们的眼睛”,因此霭龄便不再需要做她所厌恶的针线刺绣活了。

宋耀如在上海虹口的住宅是其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大自然里追求刺激、寻找乐趣,然而,“孩子们顺树爬上爬下翻越墙头,极大地惊扰了邻近的村民。细心的父亲为此拿出一小笔钱‘贿赂’乡里人,让他们别干扰他的孩子们,此后,宋氏小家伙们跑遍了乡村。”[5]宋耀如认为,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并不需要感到惧怕从而抑制天性。

第二,培养孩子的坚强毅力。宋耀如坚信,要成为一个伟大人物,必须具备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他反对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欲望,而主张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忍耐性,要求孩子掌握独立面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当小霭龄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她经常摔跤,但是宋耀如看到后并不会马上扶起她,而是拍着皮球鼓励她自己爬起来。因此,在风雨交加的天气里,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父亲和一个小女孩在雨里漫步,尽管身上都淋湿了,但是小女孩脸上的笑容还是丝毫不减,甚至是兴奋和满足。[6]

而倪桂珍作为母亲,她是严厉的。为了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她在家里采用斯巴达人的纪律约束6个孩子。[7]在孩子们年幼的时候,倪桂珍便把他们送去寄宿学校接受教育,等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又将他们远送国外留学,让他们从小培养起了独立生活、个人奋斗的精神。在她看来,孩子们只有适应集体生活,才不会有娇气任性的坏毛病。[8]倪氏对子女“严厉刚强”,而绝无“优柔善感”,[9]她是6个子女心中的精神港湾。

第三,培养孩子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宋耀如本人受到美国民族精神中的进取性和冒险性的熏陶。他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子女们讲述那些冒险家的传奇经历,他自己的海外拓荒历险就极具传奇色彩。宋耀如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他自己,他所描述的故事,不仅人物个性鲜明,而且情节极富戏剧性和幽默感。他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热爱祖国的崇高理想、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谦虚自尊的自律精神,[10]由此激发了孩子们探求外面世界的兴趣。

为了让孩子接受美国的民主主义启蒙教育,倪桂珍给孩子们买了很多美国少儿书刊,还带领他们合编《上海儿童报》,使得孩子们对书本上的知识感兴趣,[11]这对孩子们思想上的自由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宋耀如夫妇给孩子培养的创新精神在宋庆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庆龄的学校,每周三都会有一个宗教讨论会,会上鼓励孩子们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公开讨论解惑,而庆龄经常是提问的积极分子,富有怀疑与批判精神。[12]

第四,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宋耀如认为,孩子们长大后总得走上社会,独立生活。为了增加孩子们的社会知识,宋耀如经常带他们参观印刷厂、面粉厂、香烟厂和纺织厂;每逢礼拜天,宋耀如总是带孩子们去教堂听唱诗班的学生唱歌;在太仓传教和办教会学校期间,宋耀如经常带霭龄到办公室去,让她在社会的种种人际交往中耳濡目染。[13]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宋耀如总是叫孩子们与客人一一见面,并鼓励孩子们与客人交谈,如宋耀如的至交好友孙中山(后来成为宋耀如的女婿)每次来到家里,全家举办家庭晚会,孩子们如同过节日一样愉快。即使到了成年后,三姐妹依旧常常沉浸在童年时参加家庭周日晚会的快乐记忆当中,因为晚会给予了她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陶冶了她们的情操。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感,宋耀如还经常带他们参加各种政治集会,如1903年4月30日,上海市民集会抗议俄国霸占中国东北,宋耀如印刷了几千份《爱国歌》,带领三个孩子到会场派发。后来,孩子们陆续进入学校,等到了他们返回家中的周末,宋耀如便常常组织他们举行小型演讲会,以锻炼他们的口才和应变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倪桂珍不仅支持丈夫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而且从不放弃利用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孩子。例如,他们虽然反对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但是信仰老子的“无为而治”,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家庭民主氛围。他们既强调基督教的平等博爱思想和美国的民主精神,又灌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即不以成就一己一家为满足,而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为目的。倪氏还要求三姐妹保持传统,以中式服装打扮自己。有人称,“宋夫人是早期新式中国妇女的样板”。倪桂珍是一位意志刚强的女性,竭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对家庭与孩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倾注着一位母亲的深深之爱。宋氏三姐妹后来常常对他人说,“我们的母亲,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给我们以快乐而舒适的生活”,“我们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14]

二、宋氏三姐妹所接受的留学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一股留学热潮。宋耀如是最早留学美国的中国人之一,他于1879年到美国,先后入圣三一学院(后改名为杜克大学)、万德比尔特大学学习,并在美国受洗皈依基督教。

宋耀如、倪桂珍夫妇信奉“知识就是力量”这一至理名言,主张所有孩子不分性别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把孩子们的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留学前的正规学校教育与留学教育三个阶段,三者承先启后,不可分割。

在学前教育阶段,宋耀如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训练,一有空就用英文给孩子们讲故事。他从美国购买了大量儿童读物,夫妇俩轮流教他们读写。在孩子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宋耀如常常给他们朗诵《圣经》赞美诗,声情并茂,给孩子们以幻想和美感。倪桂珍则给他们讲解一个又一个精美的《圣经》故事。[15]宋耀如在讲述故事时,把基督教的博爱、平等观念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融合起来。宋耀如还与大女儿宋霭龄一起创办了一份英文打字小报《上海儿童报》,里面的文章大多由孩子们自己写。宋耀如同样重视孩子的中文(国语)训练,他常对孩子们说,“学英文是为了放眼看世界,将来报效祖国,中文一定要学好”。在宋耀如督导下,孩子们都练习过书法,学习过古代汉语,进行过中文写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宋耀如、倪桂珍夫妇认为,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家庭教育再好,也不能取代正规的学校教育,更无法代替集体生活的训练,他们先后将六个子女送到学校,接受正规的西式教育,这是留学教育的必要准备。宋氏三姐妹都毕业于马克谛耶女子学校(McTyeire School,即上海中西女校),这是美国南方卫理公会传教士林乐知于1892年在上海创办的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主要招收富家女子。学校的教学方式,除语文用中文教学外,其余各科如算学、音乐、家政等均采用英文教学,其中家政教育在上海最为出名。

在留学前三姐妹都是在这所学校接受的教育,这是一所寄宿学校,宋耀如早早地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培养了其独立自主、个人奋斗的精神。当蔼龄只有5岁时,她一心向往着进入这所学校,并向父亲提出了入学请求。宋耀如喜欢看到孩子们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事情。他尽一切可能尊重女儿们的决定,培养她们的独立意识。父亲尊重女儿的选择,帮她一起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成了一名寄宿学生。[16]蔼龄孤身在外,不像在家那样能依赖父母,于是慢慢学会了独立思考,凡事她都有思索,都有自己的见解,绝不随波逐流,这对她后来的影响很大。从三姐妹的女子学校到宋家住宅有很长一段路,寄宿于学校培养了三姐妹从小就自我锻炼、个人学习的精神,有利于她们大胆探索,学习新思想,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

宋耀如深受美国文化的影响,一向把美国看成理想国的楷模,一心想把子女们培养成中国的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孩子们长大后,宋耀如先后将6个子女送到美国求学。他严肃地告诫孩子们,送你们去美国留学,不是要你们去看西洋美景,而是要将你们造就成不平凡的人,回来报效祖国,这是一条艰苦之路,不要中断你们的追求。

宋氏三姐妹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怀着美好的期望,踏上了赴美留学的征途。1904年8月,大姐宋霭龄入读卫斯理学院,成为该校第一位中国姑娘。3年后的1907年夏天,二姐宋庆龄、妹妹宋美龄也来到美国,同样入读卫斯理学院。三姐妹以优异的成绩先后从该校毕业。宋氏三姐妹在卫斯理学院的留学生涯,对她们未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三姐妹在留学期间,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大姐霭龄喜欢写作,对哲学课程尤感兴趣,又热心于社会活动,她还担任了校刊《卫斯理》的文学编辑。二姐庆龄是三姐妹中最勤奋学习的,她在留学时期常常在图书馆阅读书籍,据萨密特市图书管理员回忆:“庆龄——最严肃的那个——贪婪地阅读着成年人看的小说和其他政治书籍,而跟她同样年龄的那个女孩,一般对这类读物兴趣索然。”[17]三妹美龄“她是一个有才华的学生,主修英语文学和兼修哲学。在整个四年中,她学了法语、音乐理论、小提琴和钢琴,还修了天文学、历史学、植物学、英语写作、圣经史和讲演。此外,1916年夏天,她还在佛蒙特大学选修过教育学,也获得学分。”[18]1917年,宋美龄以优秀的成绩在卫斯理学院毕业,在大学四年里她获得了杜兰特奖学金。

第二,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宋耀如知道要投身革命,仅靠一代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有先见之明的宋耀如把目光投放得更远,决心把孩子们培养成对国家有用之人。留学期间,三姐妹深深牢记父亲的殷殷嘱托,发愤学习,立志学成后回来报效祖国。

第三,接受了自由、民主、平等、革命的思想。宋霭龄在美国的时候,宋耀如不断给她寄来中国书籍,要求她仔细阅读,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告诉她,你的根还在中国,不论在美国待多久,最终还得回到中国。于是,宋霭龄一边享受着美国的物质文明,吸收大量知识,一边顽强地在内心深处保留着炎黄子孙的自尊。父亲寄给她的书,有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经典著作,更多则是反清志士们新写的关于国家形势和中国前途的言辞激烈的小册子。宋霭龄通过这些书,和中国传统保持着割不断的瓜葛,和国内革命者保持着同步的思想和情感。[19]

三姐妹留学期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正在策划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二姐庆龄时刻关注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她写文章指出,“中国人留学的目的应该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学到手,带回去解决中国当前的各种重大问题”。据说宋庆龄13岁时,有一次和孙中山对话,孙中山对她说,我们只有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才能救国。宋庆龄说:她要为他的同一目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奋斗。[20]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二姐庆龄与妹妹美龄先后投身革命,成为具有爱国思想的革命青年。后来,二姐庆龄成了孙中山的夫人、伟大的革命家与民主主义者。妹妹美龄嫁给蒋介石,成了中华民国第一夫人。

第四,养育了深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宋耀如在美国学习时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爱国情怀,1883年7月27日,耀如给在上海的南方卫理公会布道团负责人林乐知博士写信,表示他在神学院结束学业时回中国从事传播福音的热心。[21]在教育上,宋耀如也把目光放到更远,用爱国主义思想感染孩子,教育其成为为国为民有用之人,去拯救贫困落后的旧中国。

在一节历史课上,宋霭龄反驳美国教授“表扬”她是一个优秀的美国公民这一牵强附会的话语,她站起来自豪地说:“我不是美国人,更谈不上优秀的美国公民。我是中国人,我家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而且永远是中国人。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在随温秉忠姨父一起会见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时,宋霭龄讲述了自己刚刚到美国的惨烈遭遇,大胆地向总统表达了对美国排华政策的强烈不满与抗议。父亲通过报纸知道了此事后,赞扬了他的女儿。[22]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妹宋美龄对东方文化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她的留学生活使她了解到中国和美国的不同。美国教育不仅没有把她全盘西化,反而激发了她对祖国文化的兴趣与重视。[23]这样的留学教育将三姐妹培养为富含民族责任感的爱国女青年。她们满怀热情地归国,希望为国效力,尤其是庆龄,后来成长为一个全身心投身于革命事业的爱国主义者。

三、结语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宋耀如凭着他那超前的眼光,冲破千年封建的束缚,在男尊女卑的岁月中,毅然决定送三个女儿去美国留学。在这方面,他也许是中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考察宋氏三姐妹的家庭教育和留学教育,从中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父母是人生教育最好的导师;良好的家庭教育、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至关重要;合适的留学教育是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途径。今天,中国的现代教育已历经百年有余,其沧桑巨变人所共知,但留学教育似乎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猜你喜欢

姐妹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八闽姐妹的2020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八闽姐妹的2019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港澳台姐妹的新年畅想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