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

2021-12-01谭春花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模态旅游教学模式

谭春花

(广州市番禺区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1400)

一、引言

曾经的中国,是一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千年文明古国,现如今,中国是一个吸引着全世界眼球的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随着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多的外国人希望能更进一步了解中国。不管他们是为了一睹中国的面貌,还是为了过来寻找商机,都会给中国旅游业带来新的机遇。机遇同时意味着挑战。面对涌入国门感受古今文明融合的外国游客,拥有一批能够用英文这门国际通用语言来介绍中国古今和各地风土人情,为中国塑造一个正面、高端形象的国际化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给高校的旅游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社会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刚性需求。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势不可挡,不仅能弥补传统旅游英语教学模式的不足,有利于老师的教学投入使其教学效果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

二、传统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旅游英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经费投入等各种因素制约,存在着各种各样限制教学质量提高的不足之处。

(一) 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缺乏新意,跟不上发展形势

高校的每个专业都有其教学规则,相对应的学科都有固定的教材,但是一本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快则一年,慢则几年。考虑到前期投入的时间、财力等原因,每个科目的教材一般情况下在短时间内都不会更改。如其他所有科目一样,旅游英语的授课基本上都要扎根于固定的教材,年复一年。虽然用于交际的旅游英语语言点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固定的,变化不大,但是长时间用同一本教材,里面的主题和内容很容易跟时代脱节,陈旧的内容将会大大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场地局限于教室,教学环境单一

旅游英语的所有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固定的场所教室内完成的。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虽然旅游英语的课堂上出现了如语音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的身影,但是由于受到财政政策的限制,如3D影院这样高端的设备几乎是不可见的。因而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里,单一的教学环境很难给学生提供一种亲临其境的教学情境,这对于实操性很强的旅游英语来说,很难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意义构建大打折扣。

(三)注重理论,忽略实践

旅游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能够提供给同学们的实践机会越多越好。可是很多高校的教学还是只能停留在高校内部。教材固定、教学场地固定、课时固定、考核形式固定。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通常由学校内教师进行授课,他们可能有着丰富的“游客”经验,但是却严重缺乏像“导游”身份这样的社会经验。再加上课时限制,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能侧重语言知识等理论知识的讲授,难以提供实践机会。对于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情境中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并不在老师们教学效果的考核范畴当中。因而,在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中,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机会。这对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并转化创造运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老师一直讲-学生全程听”,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紧紧围绕教师这一中心展开。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被动听的教学形态其实是一种单一的听觉接收模式。学生无法感知真正的教学情境,只能是通过老师的描述将信息转到大脑,然后自行在大脑里面对知识进行加工,学生的理解情况如何,所生成的理解在运用中是否会出现问题等无从考查。学生很容易在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中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过于抽象的理解过程也增加了新知识构建的难度,除了听觉之外学生无法利用其他感官来增强理解和深化记忆。

(五)注重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考核形式单一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听说读写技能都应该得到全面的提升。但是旅游英语的考核方式还是停留在期末卷面考试这种单一的形式上。学习不是简单的量变,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结合自身经历对各种信息整合加工,构建成自己的知识的一个过程。卷面考试定成败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们只看中理论学习效果,忽略实践和学习过程。这一错误认知会导致学习者难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突破自己知识面的局限性从而达到超越和质变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理论和多模态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进行知识建构的主体;而老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对学生知识构建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多模态教学理论则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利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主动地吸纳新知识,融合已有的知识构建新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新型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2]

(二)多模态教学理论

在Halliday提出“语言是社会符号”后,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3]司显柱指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应的理论基础上,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或程序。”[4]

Stein认为课程、教学和评估应以学习环境的模态特征为中心开展,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是多模态的(Stein,2000)。多模态教学模式指在多媒体环境下,将平面的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师将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意义构建手段协同成为最有效意义的表达方式,倡导教师和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输入,如视觉、听觉等和外部环境产生互动,获取信息,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5]

四、多模态教学模式下旅游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在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富有情境性、挑战性,具有信息差、推理差、观点差的任务,让学生积极地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构建意义,发展语言应用能力”。[6]旅游英语课程多模态的设计,主要针对传统旅游英语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的不足,旨在提高学生在旅游英语学习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教学的语境化、交际化和生活化。结合建构主义和多模态教学理论,笔者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构建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促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份转变

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讲述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这一角色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照着传统的教案侃侃而谈的“讲师”,而更应该是一个“编剧”和“导演”。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的“男/女主角”。

教师的作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45分钟的传经授道,更应该是在包括课前和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探索、不断升华超越的推手。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或者微信群、QQ群等分享其它相关的文字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并通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模态认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多模态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对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网络资源的熟练运用,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是旅游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进行的前提。

(二)利用各种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完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确保教学内容多元化

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寓实用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于一体的,应该是在具有实用性很强的文字教材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相关的音频和视频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软件等各种资源,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旅游英语教学侧重于英语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强调旅游词汇及导游文化的背诵,忽略了学生的认知培养。[7]国际化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更需要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中外文化差异、各地风土人情的知识广泛的全面人才。

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任课教师需要整合所有相关学习资源,以文字、图片、音频或者视频的形式通过学习平台、微信、QQ等推荐共享给学生。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阅读、听、看等多种感官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构建。

如在Unit1 Meeting the Tour Group(接团)这一单元里,任课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好旅游团人数、旅游团成员国籍、该团的特殊要求和禁忌、是否需要提前输入证件等相关信息资料,通过课程QQ群推送让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让同学们分别以导游和游客的身份在课堂模拟接团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播放融入图片、音频和动画的教案,通过视觉、听觉和同学们的真实感触,帮助同学们掌握并应用在接团这个情境中所需要用到的语言点。任课老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如何落实接待事宜,包括核对活动日程表落实旅游车辆、落实住房及用餐、了解落实运送行李的安排情况、掌握联系电话、与全陪联系,确认旅游团所乘交通工具抵达的准确时间、与旅游车司机联络、核实旅游团抵达的准确时间、与行李员联络、持接站标志迎候旅游团等。旅游团抵达后的服务,包括认找旅游团、核实实到人数、集中清点行李、集合登车等等,以增强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导游带团前准备工作的认知意识。

2.教学情境

多样性的情境对意义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言教学中的情境建构可以让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习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旅游英语不可能在不同的旅游景点中进行真实情景的教学,但是在多媒体手段的配合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景点图片、旅游纪录片、音乐等手段模拟真实的情境环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刺激,使学习者主动融入到实际场景中去体验真实的目标语语言环境进行语言和技能演练,多媒体语态模拟演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如在Unit 3 Touring Famous Scenic Spots(游览景点)这个单元里,教师在课堂上先展示如广州塔这种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景点的图片,从视觉上和情感上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共鸣,然后通过音频播放让同学们从听觉上进行相关语言点学习,再通过不同景点视频让同学们分组进行模拟实景操练。通过模拟演练,同学们互相观摩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老师及时指出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课后练习,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述法、PPT演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和片面性,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就是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将这些教学模式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老师作为“导演和编剧”和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男/女主角”的作用。

多模态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任课老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教学道具,设计出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网上自测等,以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如在Unit 1 Meeting the Tour Group(接团)这一单元里,老师充当导演角色,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同学扮演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有的同学扮演接团的导游;如Unit 4 Shopping(购物)这一单元里,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作为一个外国游客,你来中国旅游,最想买的纪念品是什么?”

在多模态教学模式里,老师通过设计大量学生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已有知识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知识,同学们的个人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在日常的趣味练习中便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升。

4.构建多模态教学评价模式

多模态评价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英语,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不应该局限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语言在实践环境中的创新运用能力的评价不容忽视。旅游英语多模态教学的评价形式包括学习过程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笔试与口试,系统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生生互评等形式相结合。

网络的全面覆盖、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跟踪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习惯提供了便利性和可能性。在旅游英语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利用网络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和作业,分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源,并通过学习平台、班级微信群、课程QQ群等形式督促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平台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文档、观看视频、提交纸质、语音或者视频作业等学习行为进行自动评价;学生之间针对同学们提交的口语演练作业互相观摩学习并进行评价;教师综合出勤、学习行为、作业提交质量等做出综合评价,如图1所示。

多模态教学模式下的评价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形式更为灵活,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从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全面考核学生掌握旅游英语及应用语言的能力,为学生能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多模态教学理论是多媒体技术辅助下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之长的教学理论,是基于传统旅游英语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探索和改进。它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同学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符合当今国际形势下我国对于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猜你喜欢

模态旅游教学模式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旅游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