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推进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路探析
2021-11-30孟进宋伟文方敬佳
孟进 宋伟文 方敬佳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抓手,在校企“双元”“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协同效應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构建以“双主体、三融通、三协同”为内在逻辑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是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育人实效的现实理路。
[关 键 词] 校企协同;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142-02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百业兴旺急需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指出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目前,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缺乏与企业的“有效互动”和“深度联结”,育人成效并不明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绘就了校企“双元”“双主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根据协同论观点,协同效应是系统有序结构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推动系统发展的内生动力。若将校企“双元”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视为一个要素完备的动态循环系统,以提升爱国主义教育育人实效为落脚点,构建以“双主体、三融通、三协同”为内在逻辑的爱国主义教育育人机制,各要素之间有序衔接、协同运转、动态循环,形成协同效应,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实效。
一、校企合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贯通育人全过程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强化宣教引导与行为养成,校企应从课程、文化、实践三个层面深度融通,夯实资源基础、拓展实践路径、贯通“内外”环节,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课程融通
围绕强化培育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并激发学生的报国之行,遵循学生学习、成长发展规律,校企合力挖掘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开发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效的教材和在线精品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协同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程、进课堂、进头脑;基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融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短视频、博文、微电影等)打造优质育人资源,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体系应彰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和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应发挥校企双方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养成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育人课程贯通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的各个阶段。
(二)文化融通
以理论学习和文化浸润为核心深度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将优秀的企业制度文化、质量文化、管理文化、创新文化等引入校园文化,提炼两种文化的“最大公约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育人的具象化、思想性,且增强优秀文化涵养的主体体验。通过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精工精神”等职业精神,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校企同频共振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育人共同体,共同促进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实践报国的奋进力量。
(三)实践融通
通过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和实训基地,校企协同打造“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实习实训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岗位体验课程以及就业实习课程,重点培育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功效的实践平台,将企业的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引入学校担任兼职导师,给学生传递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通过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技能培训中心,强化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以实践融通为纽带助推实现文化融通和课程融通,促使学生把爱国情感转化成报国行动。
二、校企协同聚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强国志向应集中体现在报国行动中,针对人才培养“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养”的现状,高职院校应适时转变育人理念,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又聚焦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资源集聚
校企应统筹调动双方优势资源,包括学校师资、课程、实训基地和企业导师、技术、设施、文化、平台等要素,以形成资源集聚效应,协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合力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在现有基础之上,校企双方通过融通课程、文化及实践育人体系,将企业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等引入校内,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实训以及工作当中,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兼职导师,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框架,辅之以“以文化人”,夯实学生职业素养认知的“初阶”;在学生工学结合和岗位实习环节,借助真实场景优势,将职业素养与岗位认知融入岗位工作之中,辅之以“管理塑人”,筑造学生职业素养持续提升的实践范式,铺就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进阶”。多措并举以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体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
(二)课程创构
《工作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企业德育教育资源,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在实现课程融通的前提下,立足思政课程育人主阵地,校企协同创构课程是挖掘企业德育资源并运用于育人实践的关键,也是落实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途径;聘请企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课程讲师,校企合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阅历丰富、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将优质企业的发展史、创业史、企业文化、社会责任连同质量精神、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及创新精神一并融入课程内容,丰富高职院校课程理论资源库;将企业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引入学业考核体系,完善学业考核机制;校企双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合力开发情境式、案例式、活页式、项目制及小组化的教法,依托新媒体开发“线上”虚拟仿真课程、微课程、体验课程等,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校企双方协同构建“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聚焦培养崇尚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着力强化践行爱岗奉献、勇于担当、坚韧执着、乐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三)技术赋能
新时代青年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网络“原住民”,与互联网几乎形影不离,网络浸入了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直接影响了他们认知事物和价值判断的方式。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开发好教育资源、搭建好教育平台,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质赋能”,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深入思考;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方式的创新利用,基于校情、学情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在线课程资源开发,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集思想性、时代性、引领性于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
三、校企合作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等情况,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评价,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建立健全爱国主义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应围绕解决“谁来评”“评什么”“如何评”三个问题,同时思考如何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提升愛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成效。建立健全评价反馈机制应以《工作方案》为根本遵循,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首先,组建由校企“双元”主导、三方机构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落实和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其次,评价要素应采取分级分类量化赋分,一级评价指标应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职业素养五个维度,二级评价指标应涵盖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素,三级评价指标则重点测评敬业意识、法治意识、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优秀品质;最后,结合校企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及三方机构评价等评价结果,综合得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指标,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于校企双方,依据结果查找问题、弥补短板,形成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推动完善校企“双元”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应准确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涵,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平台和载体,构建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成效,夯实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国志向,教育引导学生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践行新时代的报国使命,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1-24.
[2]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党〔2020〕11号)[Z].2020-1-16.
[3]卢巧苹.做实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情怀[N].长沙晚报,2020-9-29(A0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