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2021-11-30陶莲君徐燕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41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政院校

陶莲君 徐燕丽

[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推动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变革,从教学载体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形式到教学主体,这一场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的课程教学改革蓬勃而生,方兴未艾。尝试在“微时代”背景下,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效果、教学载体和教学模式三方面受到的挑战,并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教学设计、信息化技术应用、实践体系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目的在于探索“微时代”背景下,在开展高职院校思政課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  微时代;思政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130-02

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体”的不断发展,“微内容”的不断生产,“微传播”的不断进行,“微应用”的不断出现,最终形成“微时代”。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变革亟须开展。

一、“微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挑战

(一)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他们主要的学习目的是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对思政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他们尚不清楚该课程的价值和重要性。一方面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不积极,甚至出现逃课或者厌学现象,思政课堂成为学生用来休息、睡觉或者开小差的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动力几乎消失殆尽。另一方面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一般只停留在知识层面,当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其所学的知识无法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无法转化成个体的行动,导致国家年轻一代价值观偏离、信仰缺失、道德感淡薄。

(二)思政课程教学载体单一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载体较为单一,一般以课堂理论性教学为主,更依赖教师讲授型课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都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递系统性的知识,课程缺乏信息化元素和信息化多元化载体。而当前的高职学生伴随着网络长大,他们自小就学会了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活跃在网络世界中,可以很容易地接收到各类信息,他们面临的世界是开放的、多样的。思政课程教学载体的单一性不仅导致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难以得到提升和改善,还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堂过分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他们有着感知新事物、探索世界的强烈愿望。脱离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课堂,他们对大学趣味性、实践性课堂有着天然的兴趣,也有着强烈的参与意愿。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既约束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又削弱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与思政教学需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相矛盾。

因而,“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教学工作面临着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载体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的挑战。为了符合思政课程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入现代化学习形式来丰富教学载体,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大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微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对策——以杭州万向学院为例

在“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有效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特性,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以此来提升教育效果,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并引发行动。

(一)针对性地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智慧,进行思想引领

在“微时代”背景下,要求思想政治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从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陪伴者、支持者、帮助者和开发者。万向学院思政教师团队基于对教师重新定位的思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对思政课程教学环节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和规划。问题课堂、辩论课堂、圆桌课堂、实践课堂等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被运用到思政课程教学设计中。这些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模式创建的目的是引发学生之间进行同辈思考、相互启发,引导学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自身成长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制订目标和计划,最后采取行动。

以“问题课堂”教学设计为例:以每堂课要学生解决什么问题为切入点,注重通过情境、案例、项目、问题等角度将“学习内容碎片化”,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选择、比较、判断、班级共享等方式),让学生学起来、讨论起来,最后再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组装”,采用情境、项目、案例、思维导图等方式呈现。

(二)合理化利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潜能,启动云上思政

为了切合“微时代”的特点,万向学院思政教师基于“微课”“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的教学载体积极探索和应用,一直致力于创建“互联网+”的学习模式。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教师成为开发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发挥主角的作用,从而激发自身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力。

我院思政课程线上教学在人民网旗下的“优学院”平台进行,采用直播形式,直播过程中穿插抢答、问卷推送、共享、投票等在线环节,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讨论”环节,将一些视频和问题相结合,学生用回帖的方式进行探讨。如讲解“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内容”,我们结合万向集团的发展案例、鲁冠球企业家精神,通過充满情感的视频、小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将鲁冠球“创新创业创造”的精神融入学生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学生的每次抢答、托票、回帖、互动都能得到相应的分值,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系统化设置实践体系强化学生社会技能,行走第二课堂

我院思政教师团队对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块并开展多种渠道与类型的实践教学活动。我院思政课堂中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模拟参与性的实践模块和直接参与性的实践模块,利用团队精心编制的实践手册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融合,将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起来,将把思政课堂的理论学习外化到实践行动与从实践行动内化到理论知识两个路径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融合。通过日常的“微语录”“微公益”活动等多方面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思政实践课落到实处,以期学生能达到知行合一的要求。

我们通过“万向思政微语”的公众号进行课前课后延伸材料的补充,推送贴合大学生实际和深受学生喜爱的文章、图片和调查问卷、实践活动的预告和总结,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角度展现在学生眼前,多维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微公益”活动不断开展,如“清明革命烈士纪念馆扫墓”“党史馆的学习”“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公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与红色传承深入学生的内心;“周一下午图书馆整理时间,让书香洒满学生心间”“登北高峰捡垃圾环保之行”“一起来除除校园的牛皮癣”“公益献血”等公益活动让服务社会的种子深植学生心田。

三、结语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同时也对高职院校思政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需要根据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对思政课程进行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只有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开展切实而有效的引导,才能使我们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得到他们的认同;通过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点燃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植入他们的头脑中,进而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设置科学的实践体系,以实践促真知,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外化为他们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贾迅,杨旭娇.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2):82-85.

[2]李安然.浅析微时代下的“微教育”[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6):67-68.

[3]彭杰.“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1):86-88.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5]徐爽.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路径[J].智库时代,2019(50):197-198.

[6]王刚.微时代下的思政“微课堂”研究[J].思想政治,2020(36):56-57.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政院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