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力是个“良心活”
2021-11-30杨斌
杨斌
教导力这个概念,对于更完整地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全面地发挥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教养青少年的习惯、品格与领导力,会有相当的启发性。
什么是教导力?我把它定义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进行教学和学生培养、学校管理时,自觉地把“立德”落实在每一次与学生的互动中,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价值观的塑造、品格的砥砺、习惯的养成和文化的建设。这里的教育者,可以是科任老师,也可以是学校各类岗位教辅人员,班主任、社团辅导员、体育教练、艺术团指导、科技创新导师、社会实践导师、心理咨询顾问、职业发展导师、军训教官、宿舍管理员,等等。在高等教育领域,还包括研究生导师。如果超越校园场景,还有更多从事教育培训、人才与组织发展的岗位,以及组织内部的师傅、导师(mentor)、团队负责人等角色。
教师、导师,对其本分、正业的定位,常被聚焦在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等硬本领、才能的方面,可称之为:育才维度。学校教育中,就会局限在知识点、课程、论文、学业等方面。这个方面的成效,大都用外显可比即期指标来衡量,容易对学生、老师、学校进行各种横比排名,也常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甚至划分等级的一种依据。反过来,教导力则是在这些硬本领提升的基础上,融入超越短期显性可比的指标能衡量的那些对于价值观为核心的软品德、人格的传承和作育,我把这个叫作:育人维度。
当然,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互动,育才与育人是不可分的。育人不是抽象的维度,常常是以育才过程为承载的,“单打一”地育人走不远,少了土壤、温度和水分无法真正育人。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校和教师只关注投入在显示度较高、短期能见效的育才维度上,育人不受重视、育人不太得法、育人不够有效成了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而教师对于教导力在认识和本领方面的不足,是立德树人核心使命不能落地的症结。
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育才维度考验的是教学力,育人维度考验的则是教导力。比较现阶段教导力和教学力的平均水平,我觉得教导力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有三个判断提出来请大家指正。一是教师之间在教导力上的差距,较之于在教学力上的差距更大。这里面有能力的问题,也有意识的问题。二是教导力与教师自身的品格、德性关系很大,与教学力更看重言传相比,身教在教导力中的分量明显增大。三是相对教学力来说,武装教导力的工具箱还很空。
因此,教导力大有可提升的空间和发展的潜力。有一些对于教导力有重要影响的工具,比如“有机时间”“可喻之义”“界定选择”“关键时刻”等,值得深入研究、开发。再比如,学校当中一些什么样的事能够共同成为学生成长的“熔炉”,构成对学生的一种拉伸、一种升华,体现的也是教导力,而这些都大有潜力可挖。
难题在于,由于教导力的成效比较隐性、长远、综合,所以较之于教学力的成效,教导力的成效其实不太容易被衡量,也容易被忽略,这方面的差距就不容易被觉察,继而在这方面进行资源、时间、精力的投入就比较少。教导力很重要是容易达成的共识,但难的是如何才能让它进入教师的“本分”层面。如果只是其中一部分老师的“本事”,而不能成为所有老师的“本分”,那么这就是一个可以改进也必须改进的地方。
常有个说法,大学中的班主任、辅导员、导师,他们投入多少,是个“良心活”,自己投入怎么样,下了多少功夫,有没有走心、盡心,只有自己知道。真要全心全意,投入将是无限的。教导力作为“良心活”,一是关系到培养出的“才”是不是完整的“人”;二是如果我们在“明明德”上的投入不足,或者缺乏意识,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没了良心。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你会发现“良心活”这三个字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