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生态 凝聚向上力量
2021-11-30张妍琳
张妍琳
走进青岛第三十一中学(以下简称“31中”),见到校长原红的那天,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原木色与绿色交叠的教学楼大厅颇有设计感,师生的笑脸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一侧耸立着一棵枝杈伸向天花板的造型树,天花板中央赫然悬挂着一个大字“家”。假期的教学楼里回荡着建党100周年实况直播的声响,特殊的日子,教师们被原红叫回了“家”,共赴一场精神盛宴。
三年来,她设计、践行了31中的变革之路并见证了它的蜕变。这里,是她教育理念落地生根的地方。1989年站上讲台,30余年的教育生涯,原红深谙教育与管理之道。按照行为学的理念,个体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改变。初来乍到,面对师生涣散的精神面貌,她不禁思考,该如何翻新“土壤”,重塑教育生态,激发师生潜能。原红从未停止对“教育是什么”的拷问,援疆、贵州支教等经历丰富了她对教育的感悟。对于落后的地方,教育是唤醒;对于发达的地方,教育是引领;对于所有人而言,教育是改变。秉承这样的理念,立足学校现实,原红坚持用教育做管理,将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座堡垒。
用文化唤醒,植入红色基因
任31中校长的第一天,早上六点半,原红站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冬日里寒风凛冽,8个学生只穿着校服、披着绶带站在道路两旁,90度鞠躬向步行或驾车入校的教师问好。“仅有四位老师回应学生,执勤时间外,学生们在校园里看到教师也不打招呼。”原红惊讶于师生间的冷漠,“教育空心化”一下子蹦到了她的脑海中。礼仪流于形式的学校,教育如何发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原红开始巡课调研。
走廊里,站满了补作业的学生。教室里,后三排学生懒散地趴在书桌上不动笔本地“听”课,而教师要么自顾自埋头讲课,要么索性散漫地坐着讲课,这和原红“四合一”的课堂观大相径庭。在她看来,课堂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思维、形成正确三观、实现生命力成长。显然,当前应付式的教学无法发挥育人功能。课堂依然处在 “教师讲、学生听” 的原始状态,没有小组合作探究,没有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教师异口同声 “我们学校的學生根本教不会”。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第一生产力,教师不爱学生,学生无视教师,教学和育人质量的提升无从谈起。洞察到这点,原红将注意力放在了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上,以“现场办公”的形式带着领导干部走遍了校园的每一寸土地,记录下学校现存的问题。由于管理工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校园环境的整顿面临重重困难。到校的第一个假期,原红没有休息,她想要找到重新焕发师生活力的密钥,将一盘散沙凝聚起来。
“文化”看不到、摸不着,却能从根上滋养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以文化人,引领风气,循着这条路径,原红找到了31中的对症良药——家文化。中国人骨子里对家有割舍不掉的情愫,家有着极强的感召力。家文化,一是讲究长幼有序、互敬互爱、团结和谐,提倡修私德、讲公德、练家风,更重要的是长辈不论孩子是否优秀都抱有同样的期待,不嫌弃、不抛弃、不放弃,这也恰是教育者的仁爱之心,是治愈31中冷漠师生关系的一剂良方;二是寓意家国情怀,义务教育培养的是20年后的社会栋梁,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要培养具有民族魂、中国心、能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有用之材;三是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培养大境界、大格局、大气魄、大发展的未来世界公民。原红认为,这三重含义恰是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教育的高度、深度和厚度。
学校文化并非校长一人心知肚明,需要全员认同,并在实践中力行。为了让家文化支持学校可持续发展,原红展开了全校家文化大讨论,得到了师生及家长的高度认可。为了赋予学校家之魂,原红从思想源头入手唤醒教师,使教师以爱子之心视教育为责任,理解只有给学生带来改变,教育才算真正发生。同时,学校着手塑造家之形,重塑校园环境,用师生的笑脸为生活空间添彩,为了让教学楼充满“家”之味,择取元素将“根植传统、筑梦中国、放眼世界”的情怀与抱负融入空间设计。原红坚信,教育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厚植家文化,师生将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重燃斗志,齐心将校园建设成精神的家园、事业的乐园和学习的花园。
“红歌天天唱,每周一红歌”让午休的学生在嘹亮的红歌声中醒来是31中每天的常规;每年十月“三歌大赛”,家长、教师齐上阵,爱国情、报国志激荡在每个人心田;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全校师生齐诵《少年中国说》声遏行云,豪情万丈;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深圳精神、老区精神、女排精神、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成为31中学子的价值追求;疫情后,31中又锤炼出新时代家国情怀内涵:教育兴国,科技强国,引领学生建立全新的英雄观,向院士致敬,勇攀科学高峰。
用改革引领,激发师生活力
以家文化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缓和了师生关系后,原红将研究重点深入教学领域。“办教育,创新、创造、创变是灵魂,有变化才有发展。”她这样诠释“变”的重要性。凭借求变、敢变、善变的精神,她将一所所薄弱校打造成热门校,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让教师掌握了智慧的教法,使教育变成充满诗情画意的事。
面对学校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的现实,原红首先梳理了在职教师的状况。她发现,部分教师在执教生涯中曾获得过区级以上荣誉,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也不在少数。显然,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实力教好学生,只是缺少科学观念的引领,潜力未被激发。站在教学的角度,教师是第一位的,教师发展,学生才有发展的可能。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原红以此为抓手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了让教师成为教育创新与改革的生力军,她设计了“模式推进”的落地战术,要求教师先把规定动作做好,先完成再完美,并提出“合乐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重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强调合作,要求“教师与技术手段、学生与教学材料、师生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用活教材,旨在将课堂打造成生命灵动的游乐场。在“合乐课堂”推行的前半年,所有教师授课严格遵循六大步骤——导入、明标、研学、精讲、展示、达标检测和作业布置。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明确教学内容及重点。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研学,个学、对学、群学、组间质疑,教师在研学过程中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难,照顾到每个人的学习需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使精讲环节更有针对性,教师集中讲授共性问题,并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学生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积极性也随之提高,教师将讲台交给学生,由他们自行总结学习成果并在展示中巩固学习内容。课堂45分钟被有效拆解,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落实了教学任务,学生的素养与学力也得到了提升。经过一年半的模式化推进,教师们基于“合乐课堂”演变出更适合学科、更符合个人风格且更适宜学生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高效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育的核心是促进生命成长,培养学生独立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为有价值的人。在原红眼中,没有不可爱的学生,“培养三个孩子,成就每个孩子”是学校的育人思路。她坚持教育一定是红色的,大张旗鼓开展德育教育,让中国红成为学生成长的底色。在“晨诵—午写—晚讲”的素养教育模式外,学校研发了“红孩子”校本课程,初一生活教育课程、初二生命教育课程、初三生存教育课程,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认知生命、思考人生、自主成长为有志少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原红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之路。“校园吉尼斯”认证活动成就了一批“能孩子”,他们凭借一技之长“闪亮”舞台,找到了阳光与自信。31中没有“后进生”,只有优点尚未被发掘的“后劲生”,学校实施天赋教育,引导教师用发现美的眼睛寻找学生的长处,引领其正向发展。负责任的教育讲究宽严相济,对于“皮孩子”的管教,学校实行“导师制”,由相应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学习等,教他们做人、做事、成人、成事。
公平地给予学生成长的沃土,燃起了学生内心向上的火苗。学校开展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大型活动,以“朗读者”为例,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一方面扎根课本巩固知识,另一方面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寓教于乐,提升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登台勇气。此外,还开展了跨年级的全校性专项比赛等中型活动,激活学生的内生力,让他们为自己而学、为荣誉而战。
为了让师生健康发展,原红牵头成立了9支战队,放权赋能,全面激发教职工与学生潜能,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核心干部团队勇挑重担,牵头学校重要工作;班主任团队连接学生与家长,架起沟通之桥;教研组长团队主抓教学研究,凝练各学科核心素养;集备组长团队监管具体教学,钻研课堂育人之术;处室负责人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三支学生团队包括学生会、班干部、学习小组长等,在学校的支持和培训下进行自主管理;家长团队入校,家校合力提升教育实效。9支团队囊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当网格化的管理模型初现,和谐、有序的氛围保障了校园的高效、良性发展。
用实力改变,打破教育孤岛
“办教育要推倒围墙,要同社会和世界链接”,在原紅的思想中,关着门将学校办成“教育孤岛”行不通。学生需要学习知识,但认知真实世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才是学习的目的。为了让教育生态更富生命力,她将家长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资源。
改善家校关系,首先需要构建教育共同体。31中重视家长队伍的建设,赋予了家长“三大角色”。一是学员。原红认为,家长的焦虑源于不了解孩子的学习,不知该如何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学校设计了家长培训,让他们了解初中的学习特点及家庭指导方法,担起监护人的职责。二是助手。因为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学校通过勤沟通多交流、建立家委会等方式,让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三是监督员。家长入校不仅了解了教师的工作,提高了配合度,也会促使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深度配合下,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支持度直线上升。
“要让学生知道高中是怎样的,他们适合哪个高中,凭想象去报志愿肯定不行。”原红尤其看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她带学生们访遍了青岛每一所高中,点燃他们奋斗的激情;也将大学教授请进来解读名著,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更敢于将学生推出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炼钢筋铁骨,拥抱知识的同时,和社会保持紧密联系。在她眼中,教材不应是学生的全部世界,要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原红是梦想家,“一年一小变、两年一大变、三年彻底变”是她2018年入职31中时为学校描绘的美好图景。三年过去了,梦想全部成真,学校也已成为口碑学校。原红也是实干家,在带领学校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同时,教育家的理想和情怀仍支持着她奋斗在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引领薄弱校发展的征途上。在“教师的希望工程”支教岛中,她作为骨干用脚步丈量教育初心,在“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地区播撒教育的希望。不问笔绰勤,但为耕耘深,她也没有停止与同仁共享“用教育做管理”的经验,想要做好“校长的希望工程”。
为教育而生,原红始终满怀热忱。与开放的时代同行,她坚定以锻造、培养人才的摇篮为理想建设31中。环境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她决意将校园打造成一片生命舒展的自由土地,用丰满的课程为学生推开看世界的窗口,培育朝气蓬勃的正能量战斗力,原红的教育梦正在这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