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素养培育与能力提升探究
2021-11-30陈吉萍陈花兰
陈吉萍 陈花兰
[摘 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育人是一项重要的育人要素。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方面的具体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高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心理育人素养的培育,扎实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观,分析促进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素养培育与能力提升方面的策略,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41-0106-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教育事业的重心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需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精神文明与心理素养的全面发展。各高校更应该高度关注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素养培育与能力方面的提升,以便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基于立德树人教育观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而心理育人是十大育人体系中的一项,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立德树人与心理育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立德树人教育观下,心理育人是重要的育人途径,也是高校辅导员必然的选择,通过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可稳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现状
(一)心理育人工作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大多采用“学院心理中心—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工作体系来推进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监测工作,对校园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早干预。在具体的心理育人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心理育人的实际作用较为困难,心理育人工作的实效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心理咨询服务投入及干预质量重视度不够
以广西为例,部分高校会安排负责二级学院心理工作站的辅导员到学院心理中心值班,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而这部分辅导员常常缺乏系统性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服务训练,因此,辅导员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心理服务,更难以在心理育人过程中推进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投入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校未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力量薄弱
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面,由于师资及教学硬件的限制,较多高校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授课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动性较少,如何突破单个学科的专业性,充分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所存在的隐性心理育人元素联系起来,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大挑战。
(四)心理育人活动形式单一
从理论上说,目前心理育人的主渠道是通过第一课堂实现的,这种传统育人方式在过去的理论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存在明显弊端。首先育人形式抽象呆板,受教学环境、方法的制约,教学效果或好或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其次,它单向被动,受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教学效果难以保障,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
(五)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意识不强
当前,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较为繁杂,又缺乏系统、专业的心理育人能力培养,造成了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较难系统且高效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大多是班级出现心理危机个案时,才被动处理。
三、立德树人教育观下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一)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机制
高校需要在现有的心理育人工作顶层设计中加强制度建设,尤其在许多工作薄弱环节,需要完善其中的合理机制与管理运行机制,在加强转介诊疗机制以及家校合作机制中不断推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的提升。另外还要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结合相关文件支持,明确高校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工作责任及法制意识,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规范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在日常辅导工作中及时识别越界行为,并对心理个案进行及时、科学的辅导与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提升心理援助服务质量
提升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质量要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丰富心理育人的内涵,提升心理育人质量,使高校辅导员能够在心理育人工作中发挥良好的疏导、干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服务能力,使学生可以在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中获得有效的心理引导。另外,积极推动高校与学生家庭的合作力度,整合现有资源,针对具有危机倾向的学生加强心理检测与干预服务工作,不断提升家校间的双向互动质量。此外,要拓宽与心理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危机个案快速反应机制,使心理育人工作发挥关键作用。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工作不仅仅是辅导员一方的工作,更需要明确高校辅导员与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责任,全方位促进心理危机防范与应对,提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质量。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主渠道,因此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力度。首先要不断强化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育人工作质量。其次则要在教学模式、教材内容中加强心理育人内容的充实度,联系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编写教材、教案,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再次,要重视价值观教育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尽可能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最后,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动性,能够在联系其他学科知识中存在的隐性心理育人元素,丰富心理育人资源,积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价值。
(四)加强心理育人活动的趣味性
要促进心理育人工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线上线下心理育人活动质量的建设。高校要着力促进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的立体化发展。比如,可以在日常宣传活动中,积极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心的精品活动,积极融入心理育人元素,形成更多的心理育人精品项目。另外还要加强良好心理育人氛围的营造,比如借助互联网交际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联网渠道,积极借助各类互联网资源、App软件等以影像、视频等方式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使所开展的心理育人活动拥有更为鲜明的吸引力。
(五)强化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激励会影响动机、动机会刺激行為,所以可以通过激励的措施来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的意愿。可以从情感激励、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三方面不断强化辅导员的动机。以情感激励措施为例,通过感情进行激励,在与辅导员的思想沟通交流中,做好对辅导员的情感疏导工作。其中要基于职业价值观,将育人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定位相结合,从适当的情感激励中提升辅导员对职业的认知程度,使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够将心理育人工作视为工作重心。而对于精神激励来讲,可通过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使辅导员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激发自身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工作中树立以服务学生为上的服务意识。同时,可以借助各类渠道宣传辅导员的先进事迹,有效激发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热情。最后,在物质激励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评价体系,根据辅导员在育人工作的实际成效,予以辅导员合理的物质奖励。
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育人能力往往是工作能力的直接体现,辅导员的心理育人能力得到整体提升,高校的育人效果也会得到有效改善。对于辅导员而言,需要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所需、所想,使“立德树人”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四有”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朱艳,丁敬耘,顾华.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伦理困境的质性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2):42-4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