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课程,“养心”又“养慧”
2021-11-30赵志敏
赵志敏
滕州市北辛中学的校名源于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历史悠久的北辛文化为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沃土。北辛中学一直坚持将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实践,深挖以北辛文化为代表的属地文化内涵,制定了文化育人的“四四方案”,并逐步建构了养心与养慧并重的“双养”课程体系。
“四四方案”是指“四标”“四园”“四院”“四类”,其中“四标”指“尚善、有礼、格物、维新”的育人目标;“四园”指搭建“善园、礼园、墨园、班园”四大弘扬文化的主题园;“四院”是为实现文化育人目标而组建的性善书院、礼乐学院、墨子科学院、鲁班劳动实践学院;“四类”是指善系列、礼乐类、科技创新类、劳动实践类四类课程。在“四四方案”的基础上,学校尝试构建“双养”校本课程体系,并取得良好效果。
“双养”课程体系的架构
“双养”课程体系是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为核心,依托“四四方案”,融入属地文化精神,创新育人途径,养心与养慧并重,让传统文化教育活起来的教育新样态,有助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进行。
深挖属地文化精神内涵。通过对孟子、叔孙通、墨子等传统人物精神内核的挖掘,北辛中学提出了“尚善、有礼、格物、维新”的育人目标。“尚善”源于滕文公以善治国;“有礼”源于叔孙通制定礼制仪法;“格物”源于墨子主张“摹略万物之然”;“维新”取自“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北辛中学的育人目标体现了滕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兼容对思想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要求。
强化校园人文环境的精神内核。校园人文环境承载着一所学校的育人理念与办学风格,北辛中学注重将传统文化精神熔铸于校园环境建设,例如将教学楼主楼命名为“存心楼”,“存心”二字即取自孟子“存其心,养其性”。在极具文化氛围的校园里,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精神文化修养。
丰富教育活动载体。北辛中学在学科教学中适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北辛中学成立社团管理中心,发挥学校的组织、引领作用,加大对传统文化社团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平台,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双养”课程体系的实践
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在属地文化资源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重返”历史场景,近距離“触摸”不朽的文字,“对话”历史人物。如讲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教师对文公问政内容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孟子及其主张。
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北辛中学大力推进校本课程设计,依托“四院”打造“四类”课程,推动学生多元发展。性善书院开设“属地文化研学游”等课程,礼乐学院组织学习礼仪规范,墨子科学院实施STEAM教育,鲁班劳动实践学院开设传统技艺实践课程,通过文字体悟,实地探察,亲手接触,拉近学生与历史文化的距离,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学校还设有传统节日、社区服务、名曲欣赏等课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线上课程新样态。北辛中学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学校利用重要节日和纪念日向学生推送线上研学课程,如在世界博物馆日,墨子科学院开展以“我们的博物馆”为主题的线上参观活动,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墨子、鲁班的人生历程,并有所感悟。
北辛中学以属地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双养”课程形态,拉近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距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