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倾城之恋》的反浪漫叙事

2021-11-30林萌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倾城之恋张爱玲

摘 要: 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浓厚的反浪漫主义叙事特征。她的创作是对“五四”时期主流爱情理念的一种反拨,对“五四”以来形成的浪漫主义爱情叙事进行了独特的颠覆。本文将通过“一见钟情”的浪漫叙事解构、物欲化的爱情叙事、表现爱情“世俗性”等角度,浅析《倾城之恋》的反浪漫叙事手法,从而使人们看到“五四”以来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现实生活,看到普通人在世俗生活中的爱情观。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反浪漫 爱情叙事

“浪漫主义”的定义自19世纪以来,就经历着广受关注、热度下降、重见天日、遭人遗弃、东山再起、尘埃落定到死亡边缘重生的无限循环。浪漫主义理论家在具体的文艺主张上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的理论倾向上有着较为相同的理论主张。朱志荣在《西方文论史》中写道:“浪漫主义者大都强调自我,强调主体性,在美学观念上受康德的艺术无功利性的思想的影响,认为文学应该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应该表现出人的强烈感情,以对内心感受的表现去代替对外在世界的客观再现。”a浪漫主义作为西方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提倡个性自由,与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相抗衡,被视为一种现代文化精神。浪漫主义成为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资源,新文化运动中的启蒙者认为西方的现代文明能给衰老腐朽的中国文化带来新鲜力量,使古老的中国重焕青春,便创作大量以启蒙为题材的浪漫主义小说。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北伐战争等重大政治事件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变动,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革命的罗曼蒂克”,是对“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延续。30年代后期到40年代,东北、华北、上海等地相继沦陷,各沦陷区的文艺思潮发展不均衡,中国文学也发生了改变。例如巴金早期《家》到后期《寒夜》的写作展现出浪漫抒情到沉重现实的风格转变。再如钱锺书《围城》等作品中,他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批评。耿德华曾说,钱锺书一针见血的讽刺,对人类的悲观态度,小说中的反英雄,是上海文坛的“反浪漫”潮流的代表之一。b浪漫主义自“五四”在中国兴盛以来,后代作家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五四”传统产生“逃避”或“对抗”的心理。张爱玲是后者。张爱玲写作都是庸人俗事,她以平凡和世俗来反超人、反英雄。正如耿德华在文章中指出,张爱玲有一种从她切身经验中萌发出来的天生的怀疑主义,拒绝理想化,甚至拒绝相信情感。c因此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反浪漫主义的文风。

一、张爱玲反浪漫的叙事观

张爱玲一向不喜欢“罗曼蒂克的传统”d,张爱玲多次批评“五四”以来的浪漫主义小说。例如她的小说《五四遗事》。“‘五四‘遗事,小说的题目就告知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那个高喊启蒙、救亡口号的激情年代。而‘遗事则有对五四往事追溯的时代隔绝感。一切都是‘隔着悠悠的岁月望去,去除浮华,显露出清晰的生活和人性真相。小说副题是‘——罗文涛三美团圆,则将这种人生真相退回到传统的一夫多妻生活。这与‘五四‘人的解放‘女性解放精神是完全相悖的”e。可见,张爱玲对“五四”以来的“启蒙”“浪漫主义”持否定怀疑态度。由于张爱玲本体角色在小说中的冷漠,她的散文成为我们挖掘张爱玲真实灵魂的依据。在散文《童言无忌》中,张爱玲也嘲讽了浪漫主义文学,她说:“故意和浪漫主义文学开玩笑,刻意以钱、吃、穿为题,书写自己的世俗的人生情怀。”f《自己的文章》是张爱玲谈论自己创作的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她的反浪漫主义:“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g钱理群在《“言”与“不言”之间——〈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中也明确提出了张爱玲反浪漫的文学观:“所有这一切——对于作家(知识者)自我的‘平凡性,对于‘软弱的凡人的历史价值,对于人的日常平凡生活的重新发现与肯定,都构成了对在新文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主义、浪漫主义、英雄主义的一个历史的反拨,并且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追求。”h

二、“一见钟情”的爱情叙事的解构

《倾城之恋》是在张爱玲反浪漫的文学观下创作的,对“五四”以来的“浪漫式爱情”进行反讽。“五四”以来的浪漫爱情小说通常有一种基本的模式:一位接受过新文化的男子遇到了一位纯洁的传统女子,两人在接触的过程中,男子会给女子讲述新文化、新知识。在思想上对女子进行“启蒙”,这其中就包括“恋爱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观念的灌输。在“启蒙”的过程中,女子被男子的知识风采所感染,男子被女子的纯真所吸引,两人暗生情愫,陷入爱情,但会受到道德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束缚和反对,但最终两人会联合起来冲破各种束缚在一起。例如鲁迅的小说《伤逝》,传统家族的女子子君认识寒门子弟涓生后,便不断地在涓生的会馆里学习,听他讲泰戈尔、讲雪莱、讲新知识和新观念,在不断接触中,两人相爱了。在涓生的不断启蒙下,在爱情遭受到家長的反对下,子君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i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出身于破败的旧式大家庭,作为一个离婚后居住在娘家的女子,哥嫂要赶她出家门,母亲也不帮助她的时候,她无法自主自立。白流苏是一个缺乏独立性,依附性过强的女性,是一个急需要“启蒙”的对象。范柳原从小是在英国长大,接受西方的教育,是一个最理想的“启蒙者”,然而范柳原却无意启蒙任何人。范柳原作为一个在英国长大的富家子弟,他希望找寻中国特色的东西,而白流苏身上的旗袍,她的善于低头都非常符合中国古典女子的审美标准,白流苏符合他心中所追寻的中国女人的模样,因此他绝不会去“启蒙”白流苏。白流苏也认为自己才不是这场关系里需要“启蒙”的人。小说在范柳原和白流苏第一次起争执中写道:“原来范柳原是讲究精神恋爱的。她倒也赞成,因为精神恋爱的结果永远是结婚,而肉体之爱往往就停顿在某一阶段,很少结婚的希望,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然而那倒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后来总还是结婚、找房子、置家具、雇佣人——那些事上,女人可比男人在行的多。”j白流苏认为自己是这场男女关系中地位最高的人,自己才是最终“胜利者”。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没有将视点建立在启蒙的角度上,人物也不再肩负着时代责任。

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相见是充满戏剧性的。在文章中,张爱玲通过白四奶奶等人的对话向我们讲述了范柳原与白流苏之间的相遇是在范柳原与宝络的相亲局上,又从三少奶奶的口中得知,范柳原中意的并非是宝络而是白流苏。范柳原并非对白流苏一见钟情。白流苏作为一个结过婚的女人,对男人有固定的自己的看法,对男人有所了解,不会畏惧男人,知道该如何与男人相处,如何与男人调情。白流苏只是完美的符合了范柳原寻求美丽的“中国女人”做情人的标准。张爱玲消解了“一见钟情”的叙事模式。

三、物欲化的爱情叙事

“五四”以来的浪漫爱情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几乎都是两个人相爱,遭到家庭社会的反对,两人一致对旧社会旧道德旧家庭进行抗争。而《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范柳原的爱情故事没有社会家庭道德的束缚与阻碍,只是两个人为了各自利益与需求的相互争斗与纠缠。

爱情婚姻是纯洁浪漫的。例如冯沅君女士的小说 《旅行》 中所描述的爱情。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我”与情人的一段旅行生活。这段旅行的目的是完成爱的使命。放在两人座位之间的成为两人彼此目光凝视所必然经过的桥梁的行李,两人之间小心翼翼的牵手,到达旅店后与男友相亲相爱的快乐,两人含羞的同居生活,以及虽然自己被父母强加的婚姻还未解除但愿意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而赴汤蹈火的决心,纯洁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范柳原打破了爱情的纯洁性。他们之间的“谈情说爱”沾染着私欲的功利色彩。白流苏作为无法在娘家生存下去的离异女性,遇到范柳原的“搭讪”,她决定用自己作为赌注换取物质上的保障。而常年居住英国喜欢中国特色的范柳原,选择流苏作为情人。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初次接触,两人心中就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爱情的纯洁性早已在九霄云外。

两人在之后的交往中,彼此之间的斗争也丝毫没有减弱。白流苏第一次到香港,房间就在范柳原的隔壁。范柳原在舞会上对白流苏大献殷勤,与白流苏夜间漫步,带她去吃家乡菜,看电影,四处游玩,在她面前一直维持着绅士风度。这些让白流苏误认为,范柳原谈的是精神恋爱。白流苏觉得一直这样也很好。当两人吵架重归于好的时候,白流苏的心里才开始明白,范柳原是不会娶自己的。他愿意要自己,却不愿意娶自己。范柳原之前冷落自己,和萨黑荑妮混在一起,想让自己吃醋,用激将法让自己主动投怀送抱,这一切都是范柳原的计。当白流苏意识到范柳原让大家误解他们已经同居,自己的名声已经被破坏,自己除了做范柳原的情人,没有其他的选择时,并没有选择妥协,她决定返回到上海,让范柳原带着更好的“议和”条件来找她。可见,两人之间的相处,都是极力争取保护自己的权益,毫无纯洁与浪漫。张爱玲将两人之间的爱情塑造成一场充满利益套路的智慧考验战,在他们的这场感情里,也和其他恋人一样产生矛盾,然而矛盾的根源并非因为爱情,而是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去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正如李今所说:“范柳原与白流苏的恋爱——完全退去了那种卿卿我我的浪漫情调,跟非常具體的以谋生为基础的利害打算纠缠在一起。”k这种爱情叙事打破了“五四”以来爱情小说中“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

四、世俗化的爱情叙事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知识分子学习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他们大肆宣扬西方文化。在恋爱婚姻上,他们认为中国是没有爱情的,他们宣扬只有西方那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因此,“五四”时期的青年人被他们哄得一知半解,活在一些观念里。例如,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就是这样的人。他学习了一些外国文化知识,粗略地了解了易卜生雪莱,就开始大谈人生,大谈爱情,一遇到现实,就手足无措。子君与涓生的爱情隔阂是由两只小油鸡和丢弃小狗开始的,最后被茶米油盐所击溃。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在现实生活面前迅速瓦解。因此鲁迅说道:“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l

“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是过于理想主义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启蒙”,是揭示社会的重大问题,他们不大关心普通人的生活,例如巴金后期的创作才开始写到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张爱玲说过:“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m所以张爱玲认为世上有用的往往是俗人。张爱玲对世俗生活中的俗人是欣赏的,是肯定他们的价值的,因此她的作品写的往往都是“饮食男女”。毕竟,在世间生活的都是凡人乃至庸俗之人。《倾城之恋》写的就是都市里的民间生活,她描述了一个想要找寻长期“饭票”的离异女性与一个游戏人间的花花公子不断互相刺探、互相斗计的两个普通人的世俗爱情故事。

傅雷曾发表文章对这篇被称为张爱玲俯视庸俗男女的经典之作进行批判。他认为苟且的玩弄小聪明的人物是无法担任悲剧的主角。傅雷认为张爱玲对流苏与范柳原的塑造不够深刻,使作品沦为平庸。然而张爱玲本人就是要塑造“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将流苏放在世俗生活中,背负着生活上的压力与现实生活上的艰辛做斗争。流苏用自己残留的青春和身体去换取与范柳原结婚,以使自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存活。在与范柳原彼此的斗智中,一场战争,让范柳原提出了与流苏结婚。一座城市的倾塌换来了流苏心心念念的婚姻。婚姻常被看作是男女之间强烈而美好的爱情的结晶,然而范柳原与流苏的婚姻里并没有强烈而美好的爱情做为扎实的基础。在恐怖袭击面前,金钱、房子、天长地久的一切都靠不住,房子可以被毁掉,金钱可以变成废纸,这里的一切显得那么空虚与绝望。他们明白只有身边的这个人才是最可靠的。他们急于抓住一切踏实的东西,因此他们在战争可以摧毁一座建筑的时候建立了一个家庭。他们一起收拾充满灰尘的家,两个人一起上街买菜,两个人一起做家务。在浮华的人生的装饰的背后的本质,是一对平凡男女之间的真情。这场战争让范柳原回归到平实的生活,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虽然流苏并不觉得自己在历史上有什么微妙的地位。她还要继续与范柳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可见,历史大事件的价值并不必然高于个人生活琐碎的价值。

五、结语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人们开始关注个性解放、自由平等。恋爱婚姻作为个性解放的衍生话题进入到了“五四”时期作家们的创作视野。作家们创作了大量以婚恋为题材的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大肆宣扬“男女平等”“自由恋爱”等一系列的现代婚恋观。然而张爱玲的小说因其独特的视角却有所不同。在《倾城之恋》中,她将人物放置于战争形成的大背景下,去写在该背景下普通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她拒绝理想化,通过对“一见钟情”的浪漫叙事的解构,对爱情纯洁性的瓦解,展现了普通人在世俗生活中的爱情,肯定了普通人世俗的爱情观。这不仅是对“五四”时期形成的主流爱情观念的一种反拨,也体现了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广阔的深度。

a 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7—198页。

bc〔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299頁,第230—265页。

d 张爱玲:《谈画》,《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e 张瑞英、高丽:《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及其文学表现》,《东岳论丛》2020年第12期。

f 张爱玲:《童言无忌》,《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99—100页。

gm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91页,第93页。

h 钱理群:《“言”与“不言”之间——〈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总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1期。

il鲁迅:《伤逝》,《鲁迅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第193页。

j 张爱玲:《倾城之恋》,《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82页。

k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参考文献:

[1]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藤井省三,林敏洁.女主人公的形象转换:从《伤逝》到《倾城之恋》——兼谈萧伯纳的文学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56(2).

[3] 万燕.论张爱玲对其小说人物的精神俯视[J].文艺理论研究,1994(5).

[4] 迈克尔·费伯.浪漫主义[M].翟红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作 者: 林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倾城之恋张爱玲
名人的味道
《倾城之恋》与《莫失莫忘》语言特色的比较研究
浅论《倾城之恋》人性异化的悲剧性表现
《倾城之恋》:掀开传奇的华丽之袍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中隐喻的认知探析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