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健康城市为导向的广州老旧城区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2021-11-30陈敏怡
冯 聪,陈敏怡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3)
1 健康城市的定义
“健康城市”最早于1984年举办的“2000年健康多伦多”会议中被提出。会议指出“健康的城市应该使城市居民享受与自然的环境、和谐的社区相适应的生活方式”。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城市”提出具体定义:“健康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创造、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扩大社会资源,让居民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能够互相支持的城市”。
2 国外健康城市研究进展
国外对健康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末欧美国家开始以试点城市的方式开展健康城市项目。同时为完善其规划体系,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和机构陆续出台对健康城市规划设计标准及评估的指导性文件,如表1所示。目前健康城市规划尚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或规范,各国或地区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国和本地区发展的规划标准。
表1 相关国家或机构制定的健康城市相关标准及规划
3 我国健康城市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健康城市的规划研究。1996年我国开展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合作试点,目前我国已有35个城市和地区加入WHO健康城市联盟。
2016年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健康中国”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2021年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积极健康的建成环境有助于提高人民健身热情,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北京、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出台健康城市行动计划。但目前我国健康城市规划发展仍处在初步阶段,现有指标体系主要停留在公共卫生领域,如表2所示,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关注度较低,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性也不够。
表2 我国健康城市相关评价标准和规划指引
4 健康城市与空间规划的关系
空间规划直接影响城市的建成环境,从而影响社会与社区环境,而人的物理行为和心理健康又被建成环境所影响,因而空间规划对健康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方面。
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塑造城市环境影响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从而导致不同的健康结果;通过社区和重要设施布局影响人群所处的社会与社区网络,从而影响人群的健康”,环境和健康结果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城市规划可从2个路径促进健康城市发展:①可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消除和减少具有潜在致病风险的环境要素;②通过积极的空间塑造推动健康的生活方式。
图1 环境和健康结果的理论模型
5 广州老旧城区空间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5.1 承载城市历史,生活丰富便利
广州是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 0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老城区保留了众多传统建筑和商业,是岭南建筑、红色文化、老字号的集中地,体现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格局。老城区的传统建筑及街巷肌理具有广府文化特色辨识度,承载丰富的民俗文化风情,如图2所示。
图2 广州老城区传统建筑
广州老旧城区多以开放型社区为主,邻里街坊之间互动丰富,社区氛围和谐。区域内居住、商铺及其他生活服务功能混合布局,大多步行可达,能满足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生活便利。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片区建设挤压,老旧城区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对居民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建成空间质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更显著。在功能布局方面,居住用建筑与餐饮设施、道路交通等易产生烟尘、噪声的设施混杂布局,加上绿化缺乏使区域滞尘降噪效果减弱,无法有效隔离污染,易引发呼吸道疾病、降低睡眠质量等问题;在空间形态方面,过于紧凑狭窄的生活环境会导致居民产生负面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居民健康。密度过大、通风采光不足的生活环境会加速病毒传播,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在公共空间及服务方面,低质量的公共空间和绿化景观对居民的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包括增加精神压力、降低归属感及户外活动意愿等。
5.2 空间狭窄,公共活动及绿化空间不足
广州老旧城区以低层建筑为主,整体呈现建筑密度高、要素聚集度高、人口密度大、绿化质量低的特征。老旧城区内居住与零售、餐饮等功能分布多为自发形成,未经过系统规划,部分地方存在违建临建,导致整体空间狭窄,公共空间和逃生避难空间被侵占。
由于在建设初期缺乏系统的绿地规划,老旧城区绿化空间较少。同时,街旁绿地植被种类和颜色单一,部分为居民自发种植,景观效果较弱。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休憩设施、健身活动设施等较为欠缺,导致公共空间质量不高,使用率较低。
5.3 建筑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
广州老旧城区的建筑大多建于1960—1990年,使用时间久,破损、老化等现象明显,抵御灾害能力较差,安全隐患多。此外,由于城镇化加速,外来人口增加,老旧城区的原居民纷纷加建房屋以租售形式获利,导致建筑过度密集、街巷拥挤,形成通风和采光条件较差的“握手楼”,如图3所示。
图3 建筑密集拥挤,架空线路混乱
5.4 人车混行,交通设施不足
老旧城区内道路多以单向车道和步行街巷为主,可通车道路宽度通常为7m。因道路相对狭窄,老旧城区内人车混行,缺乏系统的绿道及非机动车道,居民出行安全存在隐患。建筑物与机动车道之间没有缓冲带,对居住环境产生扬尘和噪声污染。交通设施如停车位缺乏、公交站点分布不均、路面不平等问题,导致居民出行不便。近年共享自行车的盛行使老旧城区非机动车停车位不足现象凸显,也加剧了内部道路通行不畅。
5.5 公共设施系统不完善
老旧城区内部生活服务设施多为自发性或盈利性的小型服务场所,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功能欠缺(如老年服务、幼儿服务等)、设置分散、布局混乱、空间不足等问题。基础设施亦存在不完善、不完备和缺乏管理的情况,包括垃圾收集设施、排水设施等,对居住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6 以健康城市为导向的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为实现健康城市目标,减少老旧城区生活环境中的健康隐患,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同时考虑充分保留老旧城区街巷肌理、环境特色和历史记忆,提出以下老旧城区空间改造策略。
6.1 营造健康环境
1)健康的道路系统 加强对老旧城区道路系统的梳理,对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道路拓宽改造,设置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减少人车混行;对于无法进行道路拓宽的地区,通过设置单行道或机动车禁入区域的方式实现人车分流。划定集中停车区域,减少路边停车对道路空间的挤占。对破损路面进行修缮和平整化改造,减少安全隐患,创造步行友好街区。
2)健康的绿化环境 老旧城区建筑密集,可供绿化的空间越来越少,可采取见缝插绿、立体绿化等方式,增加植被种植的同时可丰富植被层次,有效改善小环境温湿度及空气质量。对现状已有的绿地空间进行景观改造,丰富植被种类,增加灌木、草本等低层植被的种植,丰富绿地景观效果,强化生态功能。
3)健康的建筑 对老旧城区建筑的改造应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局部拆建、保留修缮等方式改善居住条件。如通过拆除高空私搭乱建、整理架空线路等方式减少安全隐患,同时可减少遮挡,提升自然采光效果;通过建筑立面改造,增加墙体隔热材料等,加强建筑自身保温隔热性能,更多地利用自然通风代替空调,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4)健康的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广州夏季雨量大、暴雨多,通过规划灰绿结合的雨污分流系统,暴雨期间部分雨水可通过绿地、透水铺装等下渗至土壤中,超量雨水排入市政管网,可有效减少暴雨期间街道积水,提升环境健康性;强化垃圾分类,集中定点收集,提升环境卫生度,减少害虫及细菌滋生,降低疾病传播;完善消防设施,降低火灾隐患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提高夜间照明覆盖度,创造安全、健康的环境。
6.2 促进健康活动
1)开放空间促进户外活动 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建筑密集,开放空间较少。对现状已建成的公园、广场等进行优化改造,增设休憩设施、健身设施,强化无障碍设计,打造全龄友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在缺乏开放空间的片区,可通过“抽疏”的方式,如拆除危房或违建建筑,增加社区公园、小广场等开放空间,也可利用边角地建设口袋公园,促进居民进行户外健身和体育活动。
2)慢行友好促进健康出行 提升老旧城区公共交通覆盖度,设置步行可达的站点;在道路狭窄的片区,可通过小型社区巴士或电瓶车进行接驳。优化共享单车布点,划定停放区域,减少乱停乱放对道路空间的侵占,提升服务便利性。打造慢行友好环境,促进居民选择步行、骑车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增加体力活动,提升健康水平。
3)趣味设计培养健康习惯 优化楼梯设计,促进楼梯使用,如将楼梯设置在良好的位置,提升楼梯的景观性和趣味性,使其具有吸引力,从而减少电梯的使用,增加体力活动的机会,提升居民健康度;结合道路和开放空间,通过地面、墙面彩绘等方式设置健身引导标识,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培养户外活动和健身习惯。
6.3 加强健康保障
1)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优化医疗设施布局,尤其是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度和服务水平,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做好居民的健康监测管理,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及其他患有慢性疾病或行动不便的居民,提高居民日常的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防治,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全面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在疫情监测、社区防控、降低传播等方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2)健康宣传教育保障 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宣传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理念,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生活意识;针对不同人群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通过社区宣传栏、互联网媒体平台等加强居民健康知识普及。
7 结语
广州老旧城区存在较多环境问题,基于健康城市发展的视角,亟需对其进行优化改造,打造健康积极的生活空间。2016年,广州市政府出台《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启动了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工作。未来在全面改造和微改造的城市更新方式中,规划设计工作者应将健康城市作为规划目标之一,从营造健康环境、促进健康活动、加强健康保障3个方面入手,开展老旧城区城市更新工作,营造更健康的空间,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实现健康广州、健康中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