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7 457例新生儿听力及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分析
2021-11-30张伟盛迎涛薛建秀
张伟 盛迎涛 薛建秀
听力障碍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全球约3.5亿人有听力障碍,约50%~60%与遗传因素有关,新生儿患病率为0.11%~0.2%[1]。遗传性耳聋分为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和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听力障碍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Sommen等[2]研究指出,人类有约600个基因位点与遗传性耳聋的发生有关,其中与NSHL相关的位点达150余个。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操作简便、成本低,世界各国均已广泛开展。为应对遗传性耳聋,我国早已立法规定全国范围内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临床实践发现新生儿听力筛查对迟发性耳聋与药物性耳聋无法及早发现。耳聋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有效弥补了听力筛查的不足,其有助于遗传性耳聋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 457例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以了解本地区耳聋基因常见的突变类型,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回顾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行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筛查的新生儿共7 457例。其中男3 917例,女3 540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新生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行耳聋基因筛查。
1.2 方法
1.2.1 听力筛查 新生儿在出生后48 h内常规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筛查,筛查时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将探头放入外耳道,仪器自动检测筛查是否通过,重复2~3次。若初次筛查未通过者予以相应记录,告知家长在出生后42 d左右再次进行复筛。复筛前至本院耳鼻喉科门诊常规清洁外耳道,检查有无耳部畸形等情况。复筛采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进行。将电极放置于前额发际、第7颈椎后部及乳突或耳垂,仪器检测,得出结果。
1.2.2 耳聋基因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3 d内,采集足跟血2~5滴,运用血液核酸提取试剂盒进行基因组核酸提取,用PCR技术检测4个耳聋基因(包括15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的35del G、235del C、176_191del 16、299_300del AT;GJB3 基因的 538C>T;SLC26A4基因的 IVS7-2A>G、1229C>T、2168A>G、IVS15+5G>A、1174A>T、1975G>C、1226G>A、2027T>A;mtDNA12SrRNA基因的1494C>T、1555A>G。本研究筛查采用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晶芯十五项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
2 结果
2.1 听力筛查结果 7 457例新生儿中,听力初筛通过7 437例,未通过初筛20例(0.27%)。未通过者全部复筛,复筛仍有12例未通过(0.16%)。
2.2 常见耳聋基因筛查结果 7 457例新生儿中检出常见耳聋基因阳性者323例,携带率4.33%。GJB2 235delC和SLC26A4 IVS7-2A>G为本地区高发病率耳聋基因突变位点,见表1。筛查结果以短信方式告知家长,通知耳聋基因位点突变者家长前往专科门诊进行遗传学咨询,但其中失访36例。
表1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各基因突变类型、位点及携带率
2.3 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结果 7 457例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听力复筛未通过者12例,其中4例未检测到突变基因,4例GJB2基因235del C位点杂合突变,2例GJB3基因538C>T位点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 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 1174A>T位点杂合突变,均指导其后续治疗。双杂合突变者5例,其中235del CIVS7-2A>G双杂合3例、235del C2168A>G双杂合1例、IVS7-2A>G1555A>G双杂合1例,均通过听力筛查,建议定期随访。12例有听力障碍家族史,新生儿听力筛查均通过。
3 讨论
听力障碍是人类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永久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病率在新生儿中高达1.86%,青少年中达3.5%[3]。与以往的听力筛查相比,耳聋基因筛查在分子病原学层面可以早期识别NSHL,弥补对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的漏检,从而达到预防和及早干预的目的。近来研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重度和极重度听力障碍患者,发现致病基因GJB2、GJB3、SLC26A4和mtDNA12S rRNA突变频率分别为27.13%、2.01%、20.85%和2.26%[4]。本研究7 457例新生儿中,耳聋基因携带率为4.33%。基因突变位点检出率自高到低依次为235del C杂合突变、IVS7-2A>G杂合突变、1555A>G均质突变、299_300del AT杂合突变和538C>T杂合突变。
研究表明,GJB2是我国最常见的NSHL的致病基因[5]。在欧洲、美洲、非洲的大量NSHL患者中也存在GJB2突变[6]。GJB2 235del C杂合突变也是伊朗最常见突变,但因某些民族内部传统如群体内婚姻,结果导致某些位点的高度同质性和群体内的突变,例如,312del14在伊朗亚兹德省的突变携带率达56%[7]。南西伯利亚听力障碍患者中,GJB2突变的516g>C、-23+1G>A,235del基因占主导地位[8]。本研究数据显示,GJB2突变携带率达2.37%。235del C杂合突变、299_300del AT杂合突变和176_191del 16杂合突变的携带率分别为1.90%、0.24%和0.23%。235del C杂合突变是本地区最常见的杂合突变类型,同时也是最常见的复合突变基因位点,与以往研究相符[9]。本研究数据未检测到35del G突变。有研究报道,GJB2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比SLC26A4或12S rRNA突变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更严重[10]。
本研究筛查检测到GJB3 538C>T杂合突变新生儿18例,突变携带率0.24%。与文献报道的数据一致[11]。且本研究筛查显示SLC26A4基因突变为98例,占1.31%。SLC26A4 IVS7-2A>G杂合突变携带率达1.05%,仅次于235del C突变。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被认为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突变是高度异质性的,并且在种族群体中存在差异。捷克人群SLC26A4基因突变中,最常见位点为412G>T,南美及北美人群中最常见的分别为1826T>G和1001+1G>A突变[12],韩国人群为2168A>G位点突变[13]。本研究中,有1例IVS7-2A>G位点杂合突变新生儿,其听力筛查通过,且父母听力无异常,而该新生儿姐姐已确诊LVAS,为SLC26A4 2168A>G杂合突变,由此推断,SLC26A4基因突变,再次怀孕后新生儿突变位点可有所不同。医生已建议其父母行耳聋基因检测,并告知家长新生儿尽量避免头部受到撞击、外伤,予以动态观察,若发现有听力下降情况,立即治疗。
mtDNA12S rRNA基因为母系遗传,携带者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极其敏感。研究表明,1555A>G突变携带率以亚洲人为主,而我国携带人群占亚洲的85.3%[14],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筛查发现有25例新生儿mtDNA12S rRNA基因突变,其中1555A>G均质突变20例,携带率0.27%,1494C>T均质突变5例,携带率0.07%。告知其父母,新生儿禁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并提供用药提示卡附于病历本,方便就诊时出示,避免造成耳聋。本研究发现有4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的新生儿,其舅舅均有药物致聋病史。1例1555A>G位点均质突变新生儿的2位表哥,分别为GJB2基因 235del C位点杂合突变,12S rRNA基因1555A>G位点均质突变,听力筛查均通过。
听力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目前发现与耳聋相关的基因也越来越多,因此找出其致病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是人口大国,先天性耳聋患儿的发现及诊断问题亟需解决。该病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和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避免耳聋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及行为障碍。Safka等[15]研究发现,应用高通量测序检查,21%捷克患者中存在STRC、MYO15A、LOXHD1、TMPRSS3 和 CDH23基因突变,其中6%的患者STRC基因突变,证实可能因区域不同,存在其他常见基因突变。本研究检测4个耳聋基因15个突变位点,相比以往国内其他地区检测位点已较多,但仍有4例听力复筛未通过者没检测到突变基因,可能存在其他较少见基因位点突变,已建议其进一步检测。
综上所述,新生儿行听力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可检测出耳聋基因位点,进行听力学评估,及早发现潜在风险,针对性进行遗传学咨询,并为新生儿提供有价值的具体预后信息。本研究可为杭州市萧山区耳聋基因突变频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