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2021-11-30张晓晨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利用区域

张晓晨

(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在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有效引导,地质工作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地质灾害的突发性比较强,危害也比较大,会对周边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需要了解地质环境等具体变化趋势和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案,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1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理环境概述

地质灾害主要由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因此,对地质灾害进行深入研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可以解决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带来的危险,同时可以对地质环境进行可持续利用,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从长远角度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分析,需要提高地质环境的安全性,防止地质环境变化情况异常而导致地质灾害频发。研究人员可以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入手,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同时,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

地质灾害会严重破坏人类生活环境,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我国的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也比较复杂,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一旦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并且会对区域经济发展通信、交通等产生严重影响,降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工作,政府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对一些常发的地质灾害区域,可以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利用有效的预警机制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提高地质灾害预防水平。

2 地质灾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地质灾害防治效果。第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地形地貌条件比较复杂,地质灾害点比较多,分布范围也比较广。地质灾害种类包括崩塌、泥石流、塌陷滑坡等,隐患点比较分散,防治工作难度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隐患点会分布在村庄、田间地头头附近或者公路边坡等地段[2]。第二,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多。我国的山区地段高坡比较陡,悬崖区域很容易出现崩塌等地质灾害;而泥土坡容易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山谷地段也可能会出现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再加上我国的喀斯特地形分布也比较广泛,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比较高。现阶段,我国山区地区经济发展空间比较小,一旦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要进行劈山填坳等工作,身体剖面比较多,会对山体本身的平衡性产生不利影响。这些人为活动很容易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上升。第三,我国居民的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在一些山区并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地质灾害,一般是以小滑坡、小崩塌等灾害为主,会对少量农户的房屋安全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发生大的地质灾害,并不重视开展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隐患点,更多的是依赖政府投入以及处理,存在防灾减灾意识以及能力比较低的情况。

3 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3.1 构建可靠有效的监测体系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时,必须构建完善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对地质灾害异常情况进行监控的主要手段。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预警体系获取地质灾害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地质灾害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估与分析,及时开展有效的灾害预警作业。利用这种监测体系可以将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反馈给人民群众,为人们争取更多的灾害逃避时间。从而降低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安全产生的危害。

3.2 建立完善的搬迁机制

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在一些特殊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比较高,会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域进行合理分析,建立健全的搬迁机制。对现代化科技进行充分应用后,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具体位置进行准确分析,面对常发地区的地质灾害,可以组织当地的居民进行搬迁。从而提高人们的安全性,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该区域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经济损失。这是比较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需要注意居民搬迁后需要积极以完善的安抚机制为基础对居民进行安抚,保证搬迁居民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除此之外,一旦地质灾害发生,如果受灾地区比较严重,需要积极开展重建工作,在重建中需要考虑到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这些方面入手提高重建工作效率。利用科学有效的搬迁机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经济损失以及危害,对促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有积极作用。

3.3 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整体利用效率,需要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应用价值。第一,构建区域调查体系。了解地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具体地质环境,并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进行科学评价。这样可以确定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根据这些信息数据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域进行准确划分,合理开发。利用区域调查划分体系,可以对地质环境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并且有利于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提供准确参考。第二,在对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应急处置体系的有效性以及科学性。应急响应以及服务体系是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体系建设内容。该体系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具体应急管理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然后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以及发生后的各种危害。从而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快速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对地质灾害进行科学处理,有利于降低地质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4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域

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提高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水平,降低地质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可以在一些地质灾害比较频发的区域可以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区域。与此同时,要安排专业的调查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气候特征、地形地貌等进行全面调查与分析,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规律以及变化趋势。可以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方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应对。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地质灾害的具体特点对其进行等级划分,经过地质灾害调查区域研究工作后,调查工作人员可以对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区域进行准确全面判断,了解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发生频率以及具体的发生特点等。从而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范,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有序展开[3]。

4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对地质环境的利用策略

第一,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需要加强区域地质环境利用效益分析工作。在对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利用之前,必须研究分析区域环境的具体地形地貌特点以及地质环境特点,并根据掌握的地质环境资料完成勘察与利用工作。如果当地的环境具有明显的服务性以及公益性特征,在地质环境勘查过程中需要以这两项特点为基础,突出地质环境的利用优势,防止对当地原有优势造成破坏。在地区地质环境项目开发过程中也要突出其公益性以及服务性[4]。第二,要考虑到地质环境利用策略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在对地质环境进行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同时要了解在地质环境中工程建设的具体容量,分析工程功能的区域划分情况。以此为基础,结合地质环境的实际特点,对地质环境的开发与利用方案进行分析。确保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性以及经济性,防止工程建设不当而对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 地质灾害避险成功案例

在2019 年6 月23 日到27 日之间,四川阿坝州金川县卡拉脚乡玛目都沟、色隆沟和曾达乡曾达沟成功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形式,以对暴雨的监测结果和相关信息的分析结果为主要内容,通过QQ 群、微信群、短信平台、电话通知等方式将泥石流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到各乡镇防灾责任人。为提前疏散群众争取了宝贵时间。形成了“专群结合、人技结合”的科技防灾体系,避免了174 户680 人因灾而伤亡。这是我国通过科技手段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预警,并快速下达群众疏散指令,迅速落实相关指令的主要体现。

6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随着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不断上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任务。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准确可靠的灾害监测体系、完善相应的搬迁机制、构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及地质灾害调查区域等。利用这些科学措施有利于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质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需要了解当前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缺陷,同时要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与利用,要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效益进行准确掌握,同时要尽可能提高地质环境利用的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这样才能够提高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的利用水平,促进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利用区域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分割区域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区域发展篇
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