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在新时代挑战与机遇中的发展对策探讨
2021-11-30丁大庆
龙 鹏,龙 涛,丁大庆
(1.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广西地质勘查院,广西 南宁 5300222;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北京 101300)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地勘行业经过地质工作恢复发展期(1979~1990),全面部署全国固体矿产普查工作,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大幅度增长,地勘队伍规模庞大;改革过程中的萎缩期(1991~2005),地勘投入经费下降,地勘项目规模越来越小,从事地勘工作技术人才大量流失,找矿成果大幅下降,部分矿种出现负增长;快速发展期(2006~2012),地勘资金投入增加,地质矿产勘查人员逐步增加,资源储量下滑趋势得以遏制,国内供应能力得以提升;地质勘查市场持续萎缩期(2013 以来),地勘资金投入持续下滑,人才逐步流失,深化改革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形势使得地勘单位开始转型升级。当前,地勘单位发展正面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改革攻坚及全球矿业下行调整等复杂形势下,地勘单位的发展面临较多的挑战,同时也给地勘单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较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地勘单位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地勘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对当前复杂形势地勘单位的机遇,并结合当前新形势更好地推进地勘单位发展提出建议。
1 当下地勘单位面临的挑战
1.1 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降
2019 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993.40 亿元,比2018 年增长22.6%,其中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比2018 年增长29.0%,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比2018 年投入下降0.9%[1-3]。与2012 年峰值地质勘查投入的1296.75 亿元相比下降超过60%,基本与2007 年持平。但是2019 年地质勘查投入降幅比2018 年降幅明显减小,其中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占比近70%,社会资金投入下滑依然明显,占比进一步较少,地勘行业的市场活跃程度进一步减弱。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预计地质勘查投入将会进一步下降,全国地质勘查市场活跃度进一步降低。
1.2 地质勘查投资比例调整
从各专业地质勘查投入资金占比来看[4],2019 年矿产勘查资金投入为88.03 万元,同比下滑5.1%;相较于2012 年矿产勘查投入峰值的414.10 亿元跌幅高达79%。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投入的资金为34.61亿元,同比上升18.8%;相较于2012 年投入的26.76 亿元涨幅近30%。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投入、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投入等均同比上升超过25%。预计2020 年在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型地质调查投入、地质科技与综合研究投入、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化投入占比将会持续上升,未来几年在相关领域投入仍然持续上升。由于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滑,国家及社会资本投入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及地质灾害调查相关领域,以地质找矿为主业的地勘单位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迫于压力,地勘单位只能转型升级,拓展服务领域。
1.3 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挑战
2018 年4 月4 日,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执行了几十年的地质勘查资质正式取消,对于依赖资质发展了几十年的地勘单位,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时难以调整自身结构,依然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机构管理模式,其最大的弊端是固定成本高、市场能力弱。地勘市场没有了资质的需求,从事地质勘查技术服务的民营企业涌入地勘市场,凭借其管理机构少、人员结构简单、技术人员占比高等优势,具有固定成本低、适应市场能力强等特点,在市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这给地勘单位带来不小的冲击。
同时,部分政策的出台,给地勘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7〕35 号)对矿业权出让及矿业权占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地勘单位难以获得矿权,同时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锐降,由此也进一步导致了地勘单位自主矿权及地质勘查项目大幅减少。2019 年4 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综〔2019〕11 号),对相关政策的执行进行了调整,但是该政策给矿业市场及地勘单位带来的影响将持续并延续更长时间。
1.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挑战
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国家、各地方相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压缩了地勘单位可开展工作的区域。对于地勘单位已经设置矿权、投入了资金开展工作的位于“三条控制线”内的矿权,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活动监督管理的通知》(环发〔2015〕57号)及原国土资源部2017 年7 月5 日下发的《自然保护区矿业权清理工作方案》(国土资发〔2017〕77 号)要求,对于在保护区内合法取得的矿业权,要视情况进行退出补偿。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模式,通过设立保护区为由,到期矿业权不给予办理延续登记审批、不补偿的行政手段让矿业权灭失,损害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地勘单位、社会资本投入没有保障,造成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5]。
1.5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带来的挑战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国际国内矿业形势发生较大的变革,为了减少疫情影响,各国封关,国际贸易活动大幅度减少,全球经济严重下滑[6]。地勘单位受到疫情影响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地质勘查项目大部分野外工作涉及到地方居民,受疫情影响,项目开工难,影响项目实施。大部分地勘单位2020 年1-5 月份项目开工率极低,就算开工也是困难重重,由于疫情影响,当地村民排除外来人员,项目进度缓慢。二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部分地勘单位走出国门,开展地质找矿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疫情影响,各国对外来人员严格控制,加上目前国外疫情严重,项目技术人员走出去的愿望不够强烈。三是疫情爆发导致投资意愿不强,大部分资金为了避险,对于地质找矿工作投资积极性不够,尤其是国外投资意愿不强。部分投资人疫情前在境外尤其是非洲有较多投入,但是由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一直没有出境继续工作。
2 地勘单位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合理,同质化问题严重
目前地勘单位涉及的业务主要为地质找矿、岩土勘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等,大多数专业设置相差无几,业务范围基本一致,组织管理模式相同,转型方向大多相近。笔者走访调查的地矿系统下面的地勘单位、煤炭系统的地勘单位、冶金系统的地勘单位及原有色系统的地勘单位的业务范围基本一致,相互之间技术力量分散,没法形成合力,出现较严重的资源浪费,制约地勘行业的发展。目前很多地勘单位都在转型升级,转型的方向也大致一致。
部分地勘单位过于依赖地质找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岩土勘察、地理信息测绘等行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大多只是依附于地质找矿项目,仅能为地质找矿项目服务,没有真正接受市场的考验。对于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民生的生态修复、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更是很少涉及或者根本没有涉及,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在新时代的发展。
2.2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地勘单位大多机构过于臃肿,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辅助人员比例太高,从事生产的野外技术人员比例低。伴随着近几年技术人才的流失,部分地勘单位管理人员占比超过50%,有的地勘单位由于没有项目,技术人员离开比较多,管理人员占比高达70%。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一方面传统业务由于前期积累的产能过剩,导致传统业务方面人力资源严重过剩;另一方面,2003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地勘单位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6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2010 年原国土资源部出台《关于促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指导意义》等文件的出台给地勘单位发展带来的政策支持,地勘单位因此有了快速的发展。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勘单位干部职工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多数地勘单位只从事矿产勘查工作,撤销合并其它相关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的能力减弱。导致地勘单位在新形势下地质工作从地质找矿向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地质”方面转型过程中严重缺乏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技术人才。
2.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质产业是一个集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不断科技创新,才能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大多数地勘单位近年来随着地勘行业快速下滑,导致项目急剧减少,职工待遇越降越底;同时由于工作环境艰苦,改革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了职工思想的不稳定;地勘单位人才流失较严重,部分技术人员直接转行离开地勘行业。根据《2019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报告》,2019 年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为41.43 万人,相较于2012 年的60 余万人已经减少了近20 万人。通过调查了解,部分基层地勘单位2015 年以来平均每年流失的技术人员都在5 人以上,2017 年、2018 年部分基层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流失达到10 人以上。另一方面地勘单位本身对科技创新不重视、不热情,很多地勘单位没有建立自身的研发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投入很少。此外,地勘单位由于科技创新人才不足,导致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积累的丰富的地质勘查资料在转化为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实用成果方面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3 新时代地勘单位发展对策探讨
地质工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当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将会进一步引入国家及社会资金对地质行业的投入,对于地勘单位来说是一种难逢的发展机遇。地勘单位需主动迎接当前的挑战,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作为,创新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地质支撑及保障。
3.1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突破传统资源勘查体系
当前,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已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位置,我国战略性关键矿产普遍存在可供开采储量短缺,很多战略性关键矿产需要依赖进口,其中石油、铁矿石、铬铁矿、铜、铝、镍、钴等矿种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70%。根据自然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 年,除页岩气、锰、铜、铝土矿、钨、钼、石墨等矿产查明资源量有明显增长;石油、锑、萤石等矿产查明资源量小幅增长;铁、铬铁矿、钴、镍、锡、金等其它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量大幅下降,均超过30%。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速增加,矿产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没有改变,资源家底薄、全球市场控制力不足、话语权不强等没有改变。加之新冠疫情暴露出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及运输问题,导致我国战略关键性矿产资源保障问题更加突显。地勘单位作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先遣队,在新形势下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积极响应国家需求,从传统的固体矿产勘查转向战略性关键矿产资源勘查,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注重以往地质勘查及数据综合研发及二次利用,开展战略关键矿产资源综合研究及找矿工作。只有主动转型,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抓住机遇,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3.2 推进地勘行业供给侧改革,不断增强服务水平
推进地质工作供给侧改革,优化整合队伍结构,在巩固自身优势地质找矿技术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固体矿产勘查过剩能力的转移和后勤管理部门的“瘦身健体”,做到轻装简行。一方面对过剩的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技术人员自身理论水平的提高,紧跟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拓展知识面,做好充足准备,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地质观,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从地质如何服务民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寻找突破机会。另一方面进一步充实生态修复、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及治理、地理信息测绘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力量及生产经营力量。做强优势产业,拓宽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地勘行业服务水平,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3.3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地勘行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基本国策。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均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到2035 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治理等工作部署,给地勘单位发展带来较好的机遇。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与之相关的生态环境调查、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及矿山环境治理等服务民生、服务社会的大地质工作成为当下地质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为地质工作指引了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的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及大气圈都是地质行业研究的对象,地勘单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地勘单位需提高认识,紧跟国家需求、人民需求学习国家战略发展规划,提前谋划布局,抢占市场先机,把地勘行业锻造成为生态地质调查修复、地质环境合理利用与保护、地质灾害调查主力军。
3.4 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决破除只注重生产经营带来的短期实惠,科技研发创新遥不可及的错误认识,努力补齐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等短板,激发专业技术骨干及经营管理骨干对科研的积极性,成立相关研发部门或者创新工作室,开展科技创新研究。地勘单位凭借自身多年的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及资源勘查的资料积累,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进行基础资料二次研发。针对战略性关键矿种,对于国内资源无法保障的矿种进行成矿规律、找矿靶区和技术难点研究攻关;对于国内优势矿种加强下游高端应用的科技攻关,推动资源优势上升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抓住建设智慧矿山、数字化矿山的契机,精准服务于大中型矿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一支能攻坚克难、精准服务矿山企业及国家战略的科研技术团队。科技创新工作做好了,发展动力的转换就会顺利实现,才能进一步推动地勘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生。
3.5 立足国内,增强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导致国际国内矿业形势发生较大的变革,矿业市场逆势增长,国际金价更是疯狂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大宗矿产品铁矿石也创下了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锰矿石、铜、锡、镍等矿产品进口受阻,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关,地勘单位在保证国家资源安全方面大有可为,目前国内对矿业市场进一步活跃,尤其是对金矿及战略性关键矿产的投入持续增加,笔者接触的广西区内几个金矿今年已经加强投入,多年关停的矿山2020 年已经正式启动勘查及开发。地勘单位抓住机遇,加强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地质调查评价,推进大型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提交可供勘查区域。同时加强全国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摸清家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矿产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价值。
总之,在当前大环境下,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地勘单位应从实际出发,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主动转型,抓住机遇,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找矿技术人员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地质灾害、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推动地勘行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支综合性的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地质勘查队伍。找准国家需求,行业需求,找准自己定位,运用自身知识服务于民生、服务于现阶段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