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运用

2021-11-30严建东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18期
关键词:成本法考核成本

严建东

(苏州致通振业中鹏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江苏 苏州 215400)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塑造成本优势,才能争夺更多的发展空间。很多制造企业为强化自身成本控制能力,实行了标准成本法。但诸多企业实际实施中存在问题,标准成本确定不合理,差异分析不深入,成本管控成效并不理想。

一、成本管理的内涵

企业生产经营所消耗的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就是成本。例如,办公费、人工工资、营销费用、设备费用等等,都要纳入成本范围。从成本分类来看,按形成概念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按生产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1]。实际上,成本是影响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生产成本过高,利润空间就会被压缩。若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要想对成本进行有效管控,就要合理运用成本分类概念,对成本影响因素进行事前事中管理、调节、控制,减少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从而降本增效。常见成本管理方法有:定额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责任成本法。

二、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与优势

(一)标准成本法的概念

标准成本法最早提出于20世纪20年代,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成本管理方法。应用标准成本法通过科学计算,对各环节预期产生的成本进行分析,可找出成本管理薄弱环节,采取相应改善措施后,便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以求达到预期的成本水平。

(二)标准成本法的主要内容

标准成本法主要包括:标准成本的确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三个部分。其中,标准成本的合理确定是关键,标准成本值关系到成本预测的准确性。根据企业经济活动规律,成本发生与发展特点,主要可分为: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历史平均成本三类[3]。而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执行的重点内容,只有找准差异原因,才能对成本进行科学管理。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方面,成本核算可先按标准成本核算,核算结果具有前瞻性、预见性。这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成本自查有引导作用。因此,实行标准成本法,对于提高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账务处理能力、内控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三)标准成本法的优势

标准成本法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本管理理念上更加先进。该方法是对成本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计算、分析、管理,可为成本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提供依据,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另外,标准成本法,提供了一个具有科学依据的目标成本,提供了一种业绩考核工具。因此,基于标准成本,可对生产、采购、工人数量进行事前安排。

此外,标准成本法的会计核算更加清晰,减少了许多费用的分配计算。例如,采购成本计算时,可按标准成本计价[4]。

三、制造企业运用标准成本法的常见问题

(一)标准成本的确定不合理

确保标准成本的合理性,才能为实际成本控制提供导向。然而,很多制造企业标准成本的确定不合理,核算时发现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根本原因就是标准成本值设定不准确、不合理。在标准成本值的确定上,仍以历史数据估算,很少考虑工艺流程。而原材料价格波动,工艺流程变化都会导致预估不准确,历史数据不具有参考性,不能完全适用新品的批量生产。因此,基于历史数据确定的标准成本值,会导致成本估算失准。

(二)对标准成本法认知程度不高

通过了解发现,很多制造企业对标准成本的认知程度不高,内部各层对标准成本的理解存在脱节现象。例如,某纺织集团,管理层极力推行标准成本法。但具体实施中基层员工不配合、不理解,管理要求落地受到了极大阻力,工作任务布置后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或执行结果与预期有差距。且实际工作,基层员工和中层管理也很少反馈相关成本问题,导致成本管理漏洞难以被及时发现,标准成本法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实际执行过程漏洞多、问题大。

(三)成本差异分析不够深入

在标准成本法中,成本差异分析非常重要,分析结果直接影响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质量。然而,很多制造企业成本差异分析不深入、不专业,分析结果不符合标准成本管理要求,分析过于表面。其根本原因是现有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思考范围集中于财务管理,对实际生产流程缺乏了解,不能准确识别成本差异形成原因。很多制造企业从废料、人工、技术、材料角度分析差异,却很少基于工艺、质检角度分析差异。以纺织企业为例,个别原材料易受季节影响增重,烘料则会减重,若检验部门未深入检验,就会影响成本核算和分析。

(四)缺乏配套控制体系

很多的制造企业都在提倡标准成本,却没有统一、完整的管理制度。实际上,一些企业的标准成本制度完全以其他企业制度为范本进行修订,存在标准不准确、划分不明确的问题,与企业实际切合不足,制度难以有效执行,无法为标准成本管理提供制度支撑。由于缺少完善制度,相应的成本任务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成本超预算时,经常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标准成本法效能没有得到发挥。

(五)缺少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多数企业在实施标准成本法的过程中,没有构建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评价多依靠专项检查,重视的是前期预算和年底考核。而日常监督考核不足,过程评价存在缺失。由于过度依赖年底考核,导致考核结果片面,成本管理出现偏差时,考核结果无法为标准变更提供指导,难以做到随时调整标准。

四、对于制造企业运用标准成本法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的确定出现较大偏差,就会导致标准成本值偏离目标成本。因此,在制定标准成本前,应联合财务部门、设备部门、生产部门、质监部门对标准成本值的合理性进行评估,要求相关部门提出相应建议,并根据各部门建议持续优化标准成本值,从而使标准成本值符合实际。若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更新,就要根据技术条件,对标准成本值进行调整,确保标准成本值符合生产工艺、生产状态。

例如,材料成本的制定,要联合相关部门进行市场调研,组织采购研讨会,根据技术人员对材料的要求、材料的构成,确认各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比价、询价、议价后,确定最终的材料成本价格、采购价格。在成本确定后,要建立物料清单,对材料标准用量做出规定,从而把生产成本控制在计划范围内。

(二)加强标准成本法宣导

若标准成本法无法在基层执行,就难以实现目标成本。因此,制造企业应加强对标准成本法的宣导,提高中层管理与基层员工的成本标准意识。

首先,管理层要正确认识标准成本法的内涵,提高对成本信息反馈的重视,积极针对反馈的成本信息,调整财务决策方向,优化成本结构。

其次,为使中层管理掌握标准成本法理论,要定期组织座谈会,开展优秀班组评比,让中层管理意识到落实标准成本的意义,主动贯彻工作任务。

最后,为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要建立相应的任务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参与成本管理工作,配合标准成本任务落实的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

(三)深入分析成本差异

加强成本差异分析,准确识别成本超预算原因,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强化制造企业的成本驾驭能力。因此,企业应提高成本差异分析质量。

首先,要更新相关人员的知识体系,提高数据分析人员的专业性。可基于业财融合理念,对相关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够基于业务进行数据分析。

其次,为深入分析成本差异,制造企业应组织数据分析人员下车间,了解具体的生产环节全流程,从而使相关的数据分析人员对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生产技术条件、生产设备运行有一定的了解,可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最后,要设置成本差异账户记录,通过对记录的核实、确认,就能够快速确定差额,找出差异产生的关键点,找到成本控制的控制点。

(四)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制造企业要想实行标准成本法,就要针对标准成本法的要求,制定配套管理制度。具体来讲,要根据生产状态、财务状态、标准成本值,对目标成本、成本预算、预算执行、生产用料做出明确要求。例如,材料成本方面,要根据工艺流程、材料成本构成、现有工序,对材料费用做出详细的规定,确保材料成本在可控范围内。另一方面,还要制定配套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各部门成本任务做出规定,将成本目标落实到部门及个人,从而提高标准成本法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五)加强成本绩效考核评价

对标准成本控制效果进行考核评价,才能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制造企业应加强成本绩效考核,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具体来讲,应扩大考核范围,转移评价重心,从事后考核向全过程考核转变,重视日常评价。通过开展日常考核,成本管理中就可以及时了解到成本差异,避免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可推行积分考核机制。例如,考核过程中可设置10分的成本考核积分,根据月、季、年成本控制情况进行评分,实际成本超出标准成本10%扣1分,节约成本则加分,根据分数对相关人员和部门进行奖惩。但具体操作过程中,考核指标要科学制定,要符合量化标准,对奖惩做出明确规定,从而确保奖惩有理有据,避免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

五、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制造企业受到巨大影响,降本提效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但很多企业实施标准成本法的效果不明显,标准成本与直接成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制造企业应建立配套的标准成本控制体系,完善成本考核机制,深入分析成本差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措施。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成本法考核成本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光伏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基于直埋成本法的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费定价机制
实例研究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内部控制
家庭年终考核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