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部症状为首发的弥漫大B淋巴瘤伴丙型肝炎1例
2021-11-30吴剑华王一川李彦霖刘小静
吴剑华 王一川 李彦霖 刘小静
患者女性,57岁,以“左面部肿块伴间断鼻出血15 d”主诉入院。15 d前患者出现左面部肿块,伴间断鼻出血,无头晕头痛、心慌气短,遂于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以“左面部肿块性质待定”收治。入院查体:左侧眶下区域略高,肿块直径约1 cm,边缘模糊,质地坚韧,压痛,无起伏感。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肋下3 cm可触及肝脏,质地坚硬,无压痛。辅助检查:鼻窦ct显示,左侧筛窦及上颌窦均有软组织密度影。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高灵敏度HCV-RNA 4.45E+4 IU/mL,肿瘤标志物阳性。转传染病科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抗HCV病毒及保肝治疗,进一步明确肝转移瘤的性质。转科后行PET-CT检查,结果示左筛窦、上颌窦软组织肿块,两肺多发小结节,肝脏和脾脏有多发低密度阴影,多脏器局部糖代谢影增高。为明确左上颌窦肿块及局灶性肝损害,先给予患者中鼻道新生物活检,病理结果未发现恶性组织,但结合PET-CT,仍高度怀疑肿瘤;后在医生多次建议下,患者同意行超声引导下肝占位穿刺活检术,病理结果示肝组织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浸润(生发中心型)。结合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型)伴丙型肝炎”明确。在抗HCV病毒及保肝对症治疗同时,患者转血液内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讨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淋巴恶性肿瘤。病因未明,常发病于60至70岁,除环境和遗传因素,DLBCL发病与病毒感染有重要关系,包括EBV,HCV,HIV以及HHV8[1]。原发DLBCL中,HCV感染淋巴细胞在细胞转化中可起直接作用,通过膜受体激活B细胞[2],导致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也可产生肿瘤抑制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突变[3]。HCV阳性的DLBCL患者通常有较长的感染史,淋巴瘤多为继发转变来,常侵犯结外器官包括脾,肝和胃[2,4];本例患者以左面部肿块伴间断鼻出血为首发症状,在临床中较为少见,易与鼻及鼻窦肿瘤混淆,鼻部CT及活检可资鉴别。DLBCL最佳的诊断方法是手术切除活检,对于不适用手术或风险过高的患者,可采用针核活检和内窥镜活检,但细针穿刺不能作为诊断DLBCL的唯一依据。所有病例的DLBCL的形态学诊断均应通过免疫表型检查来确定,免疫组织化学或流式细胞术或两者结合。本例患者前期拒绝诊断性活检导致无法早期明确诊断,后在医生多次建议下,患者同意行超声引导下肝占位穿刺活检术最终明确病灶。HCV感染可以改变DLBCL患者的生存,而持续的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可以显著改善预后[5]。故对于此类患者,抗病毒治疗应是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整体生存[6];部分病例中,当抗病毒治疗使SVR达到要求,即使没有化疗,惰性淋巴瘤患者也可缓解[7]。而对于侵袭性更强的淋巴瘤,抗病毒治疗和化疗的结合更有效[8]。近年来出现了新的强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安全性高,治疗时间短,副作用少,疗效接近100%,有可能根除HCV感染,并且有助于预防DLBCL复发[5,9-10]。但是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将非常昂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让所有患者都能接受这种治疗[5,11]。
总之,通过该病例分析,临床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患DLBCL风险可能增高,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应引起警惕。临床医生应及早、准确诊断该疾病,及时予以针对淋巴瘤和抗病毒的相关治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