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全民健康管理策略研究
2021-11-30刘金凤王继玲单守勤山林戴蓉
刘金凤 王继玲 单守勤 山林 戴蓉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1]及“十四五”规划。党和政府决定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通过全民健康来助力全面小康,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维护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的决心。“健康中国”大框架之内,新的模式、新的机遇、新的力量将不断涌现,国家对健康体系的建立会更加清晰,开放度和包容度会更强,这意味着给疗养机构健康管理事业也带来了黄金发展期。
1 目前国民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健康中国,从健康管理起步。健康管理的理念是我国传统医学“上工治未病”、新中国成立后“预防为主”理念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是主要基于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循证医学以及预防医学的集合性创新。人口健康管理(population health management,PHM)为初级保健的一个重要工具,已被广泛认为是实现人口健康、改善护理质量的重要概念,能够明显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医疗成本[2]。健康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近20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在我国健康管理起步较晚,整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1.1 现有医疗卫生服务存在弊端,良好的医疗生态体系尚未构建 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谐的等事物。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生态体系,也应是健康的、和谐的、美好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弊端十分明显。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心放在公共卫生和治病治疗上,缺乏科学健康管理理念和体系,尽管国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治疗疾病,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缓解。目前,慢性病患者已近3亿,仅心脑血管病患者就达2.9亿,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面对“病人越治越多、看病越来越难、负担越来越重、矛盾越来越大”的严峻健康局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单纯的疾病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民健康问题,要将有效的资源使用在更有效率的健康管理上。
1.2 国民健康素养较低,全民健康维护大环境尚未形成 健康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概念,理念尚未被公众真正接受。人们普遍缺少自我健康管理的主动性、自觉性,熬夜、吸烟、过度饮酒、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较为普遍,“有病才去找医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示,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比例仅为6.48%。无病不预防、小病不重视等传统思维,客观上造成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高;慢性病病程长、费用贵、致残率高,成为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
1.3 全民健康管理体系不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我国健康管理从2000年兴起,但时至今日,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工作体系,政策支持、理论支撑、运行机制、行业规范、人才队伍都十分缺乏。健康管理机构小散弱、碎片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统计,全国共有98万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健康教育所、康复医院、疗养院三者合计740家,不足总数的0.1%;预防保健床位不足2万张,康复床位不足14万张,仅占医疗卫生机构总床位数的2.35%。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导致医院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医疗工作,只有当完成了基础性的医疗工作以后,才会想到要开展相应的健康管理工作[3]。
1.4 全民健康管理资源投入严重缺乏,基础支撑条件还十分薄弱 人才匮乏:在日本每300人就拥有一名健康管理师或营养师,健康管理人员的数量相当于临床医师的2.4倍;在美国每10个美国人就有7个享有健康管理服务,约有7 700万的客户在大约650个健康管理组织中享受医疗服务。目前我国专业健康管理方面的从业人员仅有10万人左右。经费不足: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在天津和甘肃抽样调查显示,医疗治疗费用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84%,与辅助医疗费用和药品费用合计高达97%左右,而公共卫生与预防领域投入仅占1%~2%。设备短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7 423亿余元,其中90%以上都用于医疗救治,集中在大医院。1.5 全民健康管理干预手段单一,科技驱动力明显不足 据保守估计,目前国内打着健康管理旗号的公司、体检中心、医疗机构等超过10 000家,90%以上都是体检为主的服务,没有站在健康管理的角度去考虑,科室设置还是停留在初级或者低级层面[4],缺少检后跟踪服务,跟不上体检发展步伐,预防康复以及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手段少,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精准规范的健康管理医学服务模式或者是路径尚未建立,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规范或技术标准缺位。国家对预防康复专业的系统研究和重点扶持不够,预防和康复新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疾病预防和病后康复成为全民健康管理的短板和弱项。
1.6 全民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化滞后,尚不能满足新时期群众需求 目前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管理,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信息孤岛大量存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广面临诸多困难,健康管理信息技术和产品开发、集成应用的针对性明显不足[5]。尤其是体检数据、医保数据、死因数据、门诊信息的共享涉及不同部门,人群健康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工作面临很大挑战[6]。近年来,大量资本投入到数字医疗、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等领域,但真正做到技术与资源很好结合,同时又能促进医生、医院、患者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还比较少,大家仍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
2 全民健康管理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
2.1 民众需求 在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转变的协同作用下,慢性病患病率增加,人均期望寿命与健康寿命趋异,致使人们的健康服务消费需求倍增[7]。预防康复类科普图书持续畅销,健身养生会馆,养生保健专家受到热捧,预防保健类电视节目时长明显增加。
2.2 国家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工作来实现,其中倡导正确的健康理念,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技能,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以及营造支持性环境来支持健康中国的战略尤为重中之重,这恰是健康管理工作所要完成的。随着“十四五”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广泛发展,我国健康管理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健康管理发展,同时对健康管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赋予更深远的历史重任。在我国政府关于医疗卫生的多个文件中,数次提到并肯定健康管理的作用,明确提出了实施健康管理的要求与希望。发展健康管理,发挥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在防治慢性病、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是历史赋予我们新的发展阶段的重任[8]。
2.3 模式改变 时下的医学科学正在发生三个重要的战略转移:目标上移、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由此也引发了医学模式的又一次变更,4P医学模式的预防性(preventive)、预测性(predic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公众参与性(participatory),更加强调人的日常主动性,强调日常生活行为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体现“防大于治”。在新医改的进程中,我国的医疗保健关口全面前移,卫生资源整体下移,卫生工作的重点正逐步前移,从对疾病的中晚期治疗,转向预防预测,正是顺应实践这一新型医学模式的重要体现。
3 全民健康管理需加强顶层设计
3.1 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重建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生态体系 “健康中国”的内涵是人的健康素质全面提升;“健康中国”的核心是健康优先,本质是要求政府、社会及个人共同关注健康,参与到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国家在推进健康管理的进程中,应重建以疾病发生发展的特点规律为遵循,以全维的健康理念、系统的医疗体系、完备的制度机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谐的医患关系为基本特征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的生态体系,推动和促进国民健康素养、幸福指数和生存质量的全面提高。
3.2 提高资源配置比例,优化健康保障体系 在人才方面,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健康管理人才建设规划与目标建议;以学科发展需求为牵引,以产业、行业问题为导向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以及远程培训;通过差异化培养、强化技能训练、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突出规模效应等措施,培养高质量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9]。在资金方面,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约6%,医疗支出总量还有上升空间。应以国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确定预防康复等健康管理机构的数量、规模及布局,大幅提高预防康复在国家卫生经费预算中的比例,逐步把健康体检、心理咨询、慢病康复、疗养保健等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的“健康红利”。
3.3 完善组织管理体制,规范行业运行机制 在专业机构层面,抓紧制定我国《健康管理机构管理办法》,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相关行业和行政规范,改变相关机构小散弱和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新时期中国医院的医疗模式需要转变,不仅要治病,更要参与防病,主动承担起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双重职能。疗养院作为预防保健、疗养康复、健康鉴定和医疗训练的特殊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加之疗养院有丰富的自然疗养因子、专业的健康管理人才,通过实施疗养员健康管理,能有效利用现有条件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10]。在从业人员资质层面,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履行职能,制定统一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流程标准,探索健康管理师的标准化培养策略;建立严格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机构准入标准,规范对受培训人员的培训内容和考核内容及方式[11]。利用疗养机构健康体检、健康干预学科(营养、运动、心理)门类齐全以及健康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规范健康管理学科设置,申请进行健康管理师实训,推动健康管理专业人员的深化培养。
4 全民健康管理应构建新型模式和服务体系
4.1 “全健康链条”健康管理模式 预防康复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现实薄弱点,也是健康管理的发展着力点[12]。应将过去以体检为主的健康管理前延至疾病预防,后伸至疾病矫治、疗养康复,按照完整的“健康链条”来进行健康管理。加强健康体检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干预技术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的研发。加大预防康复科研攻关力度,积极开展预防康复技术与策略、亚健康调理、新型药物、康复辅具等专项研究,丰富干预手段。
4.2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进行妇婴保健预测监测、儿童健康管理、成人风险评估健康管理、老人慢病管理、康复、照护与临终关怀等,实现从子宫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流程。规范电子健康档案的建档及管理,使其与个人身份证信息相绑定,从而实现健康管理的便捷高效、终身相伴。
4.3 “全维”健康管理模式 全维健康就是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的全面健康。应从医疗保健向综合保健拓展,从生理服务向心理服务拓展,将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生活指导、行为养成、心态矫治、精神护理、诊断治疗、功能恢复、缺陷修补以及满足个体特殊医疗需求等全方位,而不仅仅是打针吃药和开刀。健康管理机构必须实现由单纯的体检服务向健康管理服务的转变;由单位独立性建设向体系化建设、构建健康管理联合体转变。
4.4 “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模式 中西医融合健康管理学是中西医融合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目标是实现健者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使人心身整体健康,而不仅是得病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体方法是以政府为主导,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上下联动的中医健康管理机制,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全生命周期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推广“四时七养”(依据春夏秋冬四时,施行“心养、气养、动养、居养、术养、食养、药养”)健康管理模式等[13],进行中西医融合健康体检、风险评估、健康教育、健康干预、效果评估、持续维护等,使之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健康管理方式。
4.5 “全家”健康管理模式 不同的家庭结构对疾病的应对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不同的健康密码。健康密码主要隐藏在于跟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选择、生活习惯改变。按照70岁平均寿命计算,人的一生,有71%以上的时间是在家庭当中度过的,家庭中的心理、互动、价值观建设、家风建设、生活习惯以及生命文化对人的健康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围绕家庭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
4.6 智能健康管理模式 未来健康管理领域的创新,将主要朝着高效、精准、智能的方向迈进[14]。日益成熟的云端技术,解决了信息缺失以及海量零散信息整合的难题;大数据挖掘、用户画像、智能推荐等技术兴起使高效率、高质量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可能[15]。智慧健康管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刚刚起步,需要持续的研发与创新。医疗机构应利用好互联网资源,积极建设健康管理平台,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规模化、精准化以及远程化[16]。疗养机构应在疗养路径系统应用及智慧营区建设基础上,开发智慧疗养与健康管理服务,创建智慧型健康管理模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