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阻运动对老年性肌少症的改善效应研究进展

2021-11-30冯臣欧阳柳青王梅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肌少症老年性高强度

冯臣 欧阳柳青 王梅

我国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肌肉减少症又称为肌少症,而肌少症正是老年人面临的一个关键的健康问题。肌少症目前认为是一种伴随衰老,全身骨骼肌肌肉的质量和功能出现衰减的退行性疾病,我国学者开展的多项流行病学调查都提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在10%~20%[1-3]。肌少症会对老年人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增加跌倒风险,增加抑郁症、认知障碍风险[4],易患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增加全因死亡率[5]。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老年性肌少症的防治手段。目前尚无防治肌少症的有效药物,运动疗法仍是非药物干预的关键措施。其中,抗阻运动防治老年性肌少症的效应已得到广泛认可。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以期为通过抗阻训练改善老年性肌少症提供参考。

1 肌少症的诊断方法

1.1 量表筛查法 SARC-F 量表由美国学者于2013提出[6],该量表从肌力、步行、座椅起立、爬楼梯、跌倒进行评判,但该方法被认为敏感性低,可能是由于其忽略了肌肉量的评估。巴西学者提出SARC-CALF量表,加入小腿围度的评估[7]。日本学者提出SARC-F+EBM量表,加入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评估[8]。有实验表明与SARC-F相比,SARC-CALF和SARC-F+EBM量表在老年群体筛查中准确性更高[9]。量表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正如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推荐,在特定条件下,量表可用于社区老年群体中肌少症的初步快速筛查[10]。我国学者应在不同的人群中,进一步检验上述量表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便在未来更好地开展群体性筛查工作。

1.2 肌肉量和功能测试 肌肉量和肌肉功能测试(包括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能准确鉴别肌肉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状态,是目前诊断老年性肌少症的两个基本指标。肌肉量目前常通过生物阻抗分析法(BIA)来获取。此外,AWGS还建议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10],欧洲肌少症工作组(EWGSOP)还建议在科研中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作为诊断的“金标准”[11]。肌肉功能测试包括肌肉力量和躯体功能。肌力的常用测试方法有握力和座椅站立测试。躯体功能常通过步速和步行的测试,以及功能综合测试例如简易机体功能评估(short physical perfor mance battery,SPPB)。

2 抗阻运动对肌肉减少症的改善效应

抗阻运动是指自身肌肉发力对抗外部阻力完成的主动运动,其对老年性肌少症的改善效应已得到广泛证实。老年性肌少症的发生发展极其复杂,多种危险因素和机制参与其中,例如伴随衰老出现的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神经肌肉老化、肌肉因子分泌异常等[12]。而抗阻运动产生调节炎性因子、线粒体功能和神经肌肉功能、改善内分泌的生理效应,从而增强老年人的肌肉量、肌力和躯体功能。

2.1 抗阻运动对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抗阻运动改善机体炎症状态。人体的衰老会伴随炎性因子的增加[13],而炎性因子通过激活分子信号通路,促进蛋白质的分解,导致肌肉萎缩[14]。长期的抗阻运动可能会产生明显的抗炎效应。正如一项Meta分析[15]显示,当老年人抗阻运动持续达12周,会出现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下降,且肌肉质量的增加。李曙刚等[16]对17名老年人进行每周2次、持续16周的抗阻运动后发现四肢骨骼肌含量出现显著增加,且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的水平显著降低。

2.2 抗阻运动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 抗阻运动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产生ATP,为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供应能量。衰老使线粒体功能出现异常,介导细胞凋亡增加,出现肌肉再生和运动单位减少,导致肌肉量和肌力下降[17]。而老年人在抗阻运动后表现出骨骼肌线粒体的适应性变化,即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增加[18]。

2.3 抗阻运动改善神经肌肉功能 抗阻运动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衰老和静坐少动,都会导致运动神经元的功能下降,是老年人肌力下降的原因之一[19]。抗阻运动缓解神经功能衰退的效应已被证实,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激活增强,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协同肌群激活的增强等[20]。

2.4 抗阻运动调节内分泌 抗阻运动还调节老年人的内分泌系统,与肌肉适应性增强有关[21]。老年人激素分泌功能下降,包括睾酮、生长激素等水平下降。抗阻运动后睾酮、生长激素等分泌增加,刺激肌肉生长和重塑[22],且高强度运动可能带来更强的效应。Ahtiainen等[23]发现老年男性在5组高强度(10 RM)的下肢抗阻运动后睾酮水平急剧增加。Gordon等[24]发现老年女性在中高强度(50%~75% 1 RM)抗阻训练后短期内IGF-1的mRNA表达增强。Cassilhas等[21]发现老年人在每周3次、持续24周的高强度(80% 1 RM)抗阻运动后,静息状态下血清IGF-1浓度增加。

2.5 抗阻运动改善肌肉质量和功能 抗阻运动可以增加老年人的肌肉质量。30岁是肌肉质量衰减的开始,60岁后衰减加速[25]。抗阻运动可以促进肌纤维的发育、Ⅱ型肌纤维的转化、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从而增强老年人的肌力,对躯体功能产生积极影响[26]。邹鹏[27]发现老年女性在每周3次、持续8周的弹力带抗阻训练后骨骼肌质量增加,体脂率下降,握力和步速提高。Tsuzuku等[28]发现老年男性在持续12周的慢速(每个动作用时4 s)自重抗阻训练后,等长伸膝力量提高37%。此外,Sahin等[29]对老年人进行每周3次、持续8周的抗阻训练,分为高强度(70% 1 RM)和低强度(40% 1 RM)组,结果显示两组的肌力和心理出现类似的改善效果,但高强度训练组的躯体功能(SPPB评分)较高。一项Meta分析[30],纳入16个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持续12周及以上的中高强度(65%~85% 1 RM)抗阻运动可使老年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显著增长。抗阻运动对85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也有益处,Kryger 等[31]发 现 每 周3 次、持 续12 周 的 抗 阻 训 练(50%~80% 1 RM)后高龄老人的股四头肌横截面积增加约9.8%。

3 运动建议

3.1 训练强度、频率 老年人的负荷强度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研究显示高负荷更有利于老年人肌力的增加,例如一项Meta分析[32],显示中高强度(1 RM 70%~79%)比低强度的抗阻训练对老年人肌力产生更明显的增益。因此建议老年人开始时低强度以适应,逐渐过渡到中高强度。训练的重复量也是关键,每周训练2~3次对肌肉的增益最大,且大多临床试验也采用这一频率[32]。而重复的频率取决于负荷大小,当负荷增加时较少频率也能达到增益效果。有研究还表明不同速度也会影响增肌效果,可能是由于快速运动更强地刺激Ⅱ型肌纤维[33]。运动的时间、强度和频率都会影响运动效果,但目前尚未确定何种运动方案会产生更好的改善效应。

3.2 训练形式 抗阻训练可以通过器械和自身体质量来施加负荷。老年人建议抗自重和弹力带的形式,不易受客观约束,有利长期坚持。老年患者为全身性肌肉衰退,因此建议训练全身大块肌群,以四肢的训练为主,其中下肢训练后更能提高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对于行动受限者,也可通过坐位的四肢抗阻。对于认知和依从性差者,可以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34]。近年来有学者将血流限制训练应用于老年人,低强度抗阻即能表现出较强效应,但目前临床研究较少[35]。抗阻运动对老年人来说是相对安全的,但考虑到其常伴有骨质疏松、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因此,运动前要充分评估,制定个体化方案,运动中避免危险动作,例如高血压患者避免屏住呼吸,随时观察身体反应。

3.3 营养摄入 老年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抗阻训练后更应补充足量蛋白质和维生素D。有学者认为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量最少为每千克体质量1.1~1.2 g/d,有慢性疾病或运动后还应加大摄入量[36]。体内维生素D也在肌肉生长发育中有关键作用[37]。Yamada等[38]发现当抗阻运动结合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时会对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增肌效应。因此,老年性肌少症的患者在运动的同时,应适当调整每日的营养摄入。4 小结与展望

肌少症的防治刻不容缓,抗阻运动作为关键措施,能改善老年人骨骼肌的生理状态,对肌肉质量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保持和恢复身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但老年人仍有安全和外界支持不足的困扰[39],这阻碍了参与的积极和坚持,例如一项调查显示75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8.7%参与抗阻运动[40]。因此,尽管抗阻运动改善老年性肌少症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以使老年人的抗阻运动益处最大化。

猜你喜欢

肌少症老年性高强度
肌少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高强度间歇运动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老年性便秘的应用效果分析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高强度塑钢板桩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肌少症与衰老
应用于汽车行业及建筑行业的先进高强度钢的发展现状
短道速滑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