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及现实意义
2021-11-30付澎
付 澎
(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重要价值在卫生、生态、科技与经济等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1]《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2]等均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中医药逐步走向世界的战略要求。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发布会中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相关有效药物[3],加速了国际卫生健康环境对中医药的需求持续走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面向国际传播推广中医药的人才储备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专业英语水平普遍偏低,无法跟上中医药对外交流走出国门的步伐。近年来,我国大多数中医药类高校开设了针对传统中医药的专业用途英语课程,即中医英语,以逐步提升我国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但目前中医英语发展滞后,从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培养到课程体系建设都存在与当下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术研究创新也在逐渐减少,导致传统中医药缺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全球范围内的交流相长,无法与全世界分享中医药内含的丰硕成果。
1 中医英语的定义
关于中医英语的定义,我国中医翻译权威李照国认为,“简单地说,就是英语语言在中医药对外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达体系”[4]。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如何全面而精确地使用英语来表达运用中医药知识及文化。从学科分类层面看,中医英语应当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范畴。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概念由Halliday等在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语言科学与语言教学》)中最早提出[5]。Hutchinson & Waters认为ESP可以从目标需求(target needs)与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两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6]。“目标需求”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需求,是指语言学习者为了能够熟练使用这门语言或达到特定的能力水平而学习;而“学习需求”则可以看作是一种主观需求,是指语言学习者真正自发地学习这门语言,从而获得丰富的语言知识。Belcher则认为学生在ESP课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最现成的专业知识,因此ESP从业人员应该尊重学生的意见并与他们维系一种合作的关系[7]。中医英语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结合发展后形成的交叉边缘学科,它融合了中医药学科与英语学科的特点,增加了两个专业学科之间的交流,并且可以解决传统中医药进行国际交流和传播的语言难题。
2 中医英语的学科定位
中医英语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因此学科定位应当符合ESP的学科定位,即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中医英语旨在将中医药专业知识融入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课程之中,以期提升学习者的中医知识范围内的英语水平。医学英语教学不是以传授医学知识为根本目的。如果只是用英语来讲授有关的医学专业课程,那它就不应称作医学英语, 而应称为“英语医学”,学生通过这些课程获得相关医学信息和医学知识[8]。因此我们应当首先明确两者的区别,中医英语并不属于医学科目,而是属于英语科目。它不应是一门简单的课程,而应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如从中医词汇、中医文献选读等基础入手,进一步提升到能够进行中医翻译、中医写作等。
2.1 中医英语现行学科定位
根据Hutchinson & Waters的需求理论[6],从目标需求层面分析,中医英语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医药专业人才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缺乏运用英语进行专业诊疗与交流的契机。就医患交流而言,外国患者只需在中医医生的引导性提问下描述自己的基本症状即可,而这种描述与西医问诊基本没什么区别。医生只需依据专业知识开出中医诊断药方。这一过程无须患者具有任何中医英语知识[9]。中医药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也许无法走出国门,也许选择从事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能够在国际交流环境中真正使用到中医英语所学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从学习需求层面分析,中医英语由于其具有蕴含悠久深奥的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性强、学习难度高的特点,令中医药专业学生望而却步。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相较于西方医学,它没有什么现代科学术语,但却拥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哲学术语[10]。长此以往,中医药类高校、教师及学生都陷入了一种中医英语学之无用的陈旧思想之中,学科定位愈发狭窄闭塞。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走出去”大环境的逐渐形成,中医药专业人才学习中医英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得到提高。中医英语的学科定位也在逐步发生转变,开始对接现阶段中医传播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拓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广度。希望在中医英语发展生态的逐渐好转完善之下,中医药专业学生以及教师能够将自己专业知识的使用和传播范围拓展到国境以外。
2.2 中医英语未来新定位----中医药文化传播
中医英语最初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以英语为语言工具,在跨文化场景中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病救人,即培养既精通英语又掌握中医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样的学科定位过于苛刻与理想化,反而对中医英语的发展起到了负面效果。想要推动中医英语进一步发展,它的学科定位就应当重新设定。广西中医药大学邹德芳提出:“中医的发展和对外传播离不开学科的推动和助力,中医英语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也加快了中医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医文化传播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导航作用”[11]。中医英语根植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科学性与文化性并重,它可以作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走出国门,造福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言传播载体。在西方现代医学主导的国际卫生医疗环境中,传播推广中医药能够促进中外医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消除对中医药文化的误会与曲解。
常馨月等以中国知网和PubMed医学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检索2014年-2020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学术论文,共检索出248篇有效文献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近五年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海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热度不断提升,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学界给予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关注度越来越高[12]。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互联网+”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手段。借助访问量与关注度较高的平台,例如国内常用的微信公众号、微博、Vlog、QQ、手机App软件等,以及国外常用的Twitter、YouTube、Instagram、TikTok等,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媒体形式相互融合,长时间广维度地对中医药文化进行推广宣传。中医英语作为传播的基本语言工具迫切需要发展自身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其他国家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才能让更多国际友人从中医药文化中受益。
3 中医英语的课程体系
中医英语具有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因此应当建立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坚实基础之上。两者之间如何进行恰当的衔接或融合,正是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方向。王守仁创新性地将大学英语教学大致分为普通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通识教育类英语,并认为ESP专门用途英语份额将逐渐增多[13]。蔡基刚表示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调整,应从基础英语教学转移到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上[14]。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更是提纲挈领地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意味着高等院校办学应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实用和职业发展夯实基础[15]。ESP教学正在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方向和趋势,这是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切实需要与必然结果。
3.1 中医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高等院校采取的普遍做法为开设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四个学期的公共英语课程。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总学时为256 学时,学校要求学生在两年的基础英语学习期间,尽量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从大三年级开始,医学英语课程不断加入[16]。完成公共英语的学习或获得大学英语四级证书之后,一部分学生终止了英语学习。有个别中医药类院校在三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增设一门中医英语课程,进行专门用途英语与公共英语的衔接,以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课,课时量不足且选课学生较少,考核形式粗放且单一。这样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中医英语课程体系设置显然无法满足中医药专业学生未来就业和深造研究的需求。
中医英语中涉及涵盖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晦涩难懂,在语言知识方面既要掌握中英相关词汇及术语互译,又要同时了解中英医学文献的句式和语篇特点,因此对中医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更高。 中医英语教师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深厚的中医学知识,并能够将两者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灵活地融入教学过程中[17]。目前在我国大多数中医药类院校,中医英语的教学任务由公共英语教师或中医专业教师承担。公共英语教师的讲授方式仍然与公共英语基本相同,仍然依靠记单词、造句、写作文等传统的语言学习模式,有可能脱离了中医专业知识与实践。而中医专业教师专业背景知识丰厚,但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有限,只能寄托于单纯的英汉翻译,无法着重讲授中医英语的特点及规律。以上两者均难以承担中医英语教学,中医英语发展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此外,中医英语指导性教材目前存在着定位误差、语言技能弱化、教材类型单一等问题。目前教育部门对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使用的中医英语教材没有统一的要求,一部分教材内容深奥过于专业;而另一部分过于简单,接近于公共英语水平。沙珊珊等通过6项指标对当前15 本中医药英语教材进行评价,发现了目前存在教材定位不准确、语言学习不突出、练习设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材类型单一和教材辅助材料欠完备的状况[18]。中医英语教材编纂的标准化和选材的规范化,对中医英语的蓄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中医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方向
3.2.1 与公共英语相互衔接
中医英语课程体系想要得到完善和改革,应当与公共英语进行衔接,建立起金字塔型的专属体系:底层为贯穿大学一、二年级的公共英语教学,夯实词汇、语法及句型基础;中层为中医词汇、文献阅读和中医专业知识;顶层为中医英语实操训练,即结合底层及中层的语言基础,以跨文化交际环境为背景,进行实景中的专业语言训练。考查方式可以更加丰富,脱离开单一的书面考试模式,实行“听+说+读+写+译”相结合的复合型考查方式,并通过学生的课堂反馈和成绩分析及时调整知识比重及课时设置。
3.2.2 建设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
中医英语课程体系需要适切的中医英语教师技能标准以及师资队伍培养,保障中医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中医药类专业院校面临着两种选择:①对公共英语教师进行集中的中医基础培训使其具备足够中医教学的知识储备,与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相结合,以胜任难度较大的中医英语教学;②尽快提高中医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改变他们英语能力发展不够平衡的现状,提高其相对欠缺的听说能力。通过以上方式培养良好的中医英语教师队伍,建立起有组织的中医英语教研室,不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增进相互学习,从而促进中医英语的良性发展。
3.2.3 选择合适的专业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道具,是专业知识内容的主要载体。缺乏合适的教材将会严重影响中医英语的教学效果。教材应当兼具交叉学科融合性和交流性,将实用中医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它能够帮助中医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并且加固他们身上已有的中国文化特色。教师还可以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充分挖掘丰富的网络资源,利用微课、对分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引进MOOC、SPOC等新颖的线上课程,不断充实教材与课堂内容。
4 中医英语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9]。传统中医药符合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与西方现代医学并行发展相互弥补,特别是在卫生保健领域对全人类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因而受到世界的关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已逐渐走向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希望研究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治疗患者。为促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并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海外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1]。
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传统中医药进一步在国际舞台展现诊疗实力。Ren, Zhang and Wang指出从SARS时期传统中医药就能够起到治疗效果,到新冠肺炎时期中医更是参与治疗与抢救全程[20]。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DiagnosisandTreatmentProtocolforCOVID-19[21]已翻译成英文,以便与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互相分享。英语是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普及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语言媒介,中医英语教学理应获得高校教育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专业学生面临着国际环境对中医英语越来越高的需求,它已逐渐成为决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筹码。中医药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仍然需要不断地将临床和学术相结合,甚至要走出国门承担起弘扬传播中医文化的重任,他们对于中医英语的学习期和使用期将长达数十年之久。学习者、教学者、课程制定者都在更新观念紧跟形势,为“中医药走出去”找到语言方向的突破口。李海英等提出“面对不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各异的文化背景,应加强中医药与不同语种人才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建立多语种中医药翻译人才库,承担起中医药海外传播的语言支撑功能”[22]。想要进一步弘扬中华中医文化,中医英语教学的扶持和发展是势在必行之举。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传播中医价值与文化的契机,通过努力让更多的国际友人和我们一起了解、研究、传承、发展中医。
5 结语
在“中医药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中医英语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面对着机遇和挑战。但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卫生环境凸显出对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中医英语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抛开过去的误差重新进行学科定位,并发展中医英语课程体系改革重设置,培养专业学生在国际交流环境中的中医英语实践运用能力,满足中医专业人才参加国际会议和论坛、诊疗和发表科研学术成果等专业语言技能需要。未来的中医英语将更符合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方向,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赋予全新的能量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