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2021-11-30万成松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学院学科

师 璐,黎 莉,万成松,B

(南方医科大学:A.教学发展中心;B.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2019年12月以来,世界200多个国家先后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引起全球性大流行病。这次疫情不仅是对我国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防控救治能力的一次大考,更是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和人才培养成效的一次大考,公共卫生教育应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加快实现公共卫生教育变革,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发展。

1 剖析成效:反思公共卫生教育现状与问题

1.1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历史悠久,但功能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公共卫生教育历史可溯源至1907年,最初只是为医学专业学生讲授卫生学知识,如德国江哥斯博士在上海德文医学堂讲授卫生学课程(1907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在医科中开设“卫生学与卫生公学”课程(191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设面向大众的卫生学课程(1921年)。1950年新中国之后,现代卫生教育体系逐步建立。1980年后,公共卫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新冠疫情发生前,我国有93所公共卫生学院(系);新冠疫情后,公共卫生学院增加至100多所,如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开启了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然而,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量规模相比,公共卫生学院的数量占普通本科院校的比例不足10%,并且公共卫生学院大多设立在医科院校,使公共卫生的学科发展方向受到限制。后疫情时代,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公共卫生学科与理、工、文、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性、学科相对丰富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具实力建立高水平的公共卫生学院,也更能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要将扩大公共卫生教育功能布局和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提升公共卫生教育整体实力。

1.2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规模庞大,但层次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现有93所公共卫生学院开设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有53所开办公共卫生硕士教育,35所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每年招收本专科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8 000余人[2],已初步建立了本-硕-博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研究生教育结构不合理仍然存在,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相关数据:2018年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比例为54∶37∶7;2018年临床、中医、口腔执业医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为15.4%、16%和12.2%,而公共卫生执业医师中研究生学历占比仅为9.1%,反映了公共卫生的研究生人才供给不足[3]。此外,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结构偏重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尚在摸索阶段,难以适应我国对高素质公共卫生应用人才的需求。

1.3 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培养体系在实践中摸索发展,但需要在后疫情时代新要求背景下适时调整

公共卫生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主体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国际化课程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公共卫生内涵发展的需要。以某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教学情况为例,课程安排上,目前尚未把现场流行病学、大数据、卫生应急、领导科学、卫生政策、卫生经济、法律法规、健康促进、卫生管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伦理学等列入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有一定脱节,一些课程和技术到疾控机构用不上,疾控机构需要的知识技能没有讲授;实践教学上,存在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学时过少、现场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力;教学方法上,虽然PBL教学、慕课及翻转课堂等在公共卫生课堂教学有所应用,但没有本校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教学方法改革力度大,需要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没有与国际公共卫生教育接轨,目前欧美公共卫生教育仍已研究生培养为主,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以预防医学本科教育为主[4]。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并非同一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出现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化的趋势,公共卫生的概念内涵已超出医学范畴,涉及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伦理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以“人群疾病与健康”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卫生教育对传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调整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疾病防控实践、国际卫生视野和管理决策思维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公共卫生学科发展需要重点支持。长期以来,重临床轻预防、重实验轻人群、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使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受到冷落。国际学科比较视域下,美国入选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强、前200强的高校数量分别为33所、58所,英国入选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强、前200强的高校数量分别为13所、28所,而中国内地入选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强、前200强的高校数量仅为3所、7所,[5]表明中国公共卫生学科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学科比较视域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仅有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入选,而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8所,表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有待提升。

2 聚焦趋势:把握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教育新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等推动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创新发展。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教40条”中指出,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倒逼着高校开展课堂教学革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国高校质量保障机构联盟对86所高校线上教学状况的分析显示:80%以上的师生对在线教学组织、教学状况及质量表示满意,有近 87%的学生能够基本适应线上教学环境,[6]这预示着在线课程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新常态。公共卫生教育要顺应教育发展趋势,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共卫生教育教学融合途径,探索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方案、线上教学质量控制以及教师线上教学评价方法等配套机制体制。

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服务需求对公共卫生教育寄予更高的期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慢性病成为制约居民健康预期的重要因素;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新发疾病和重大传染病也威胁着人民健康。群众对高质量、高层次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后疫情时代,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时尚,相应地,公共卫生教育也须树立全民健康理念,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目标应向“能够服务全民健康”转变。

世界公共卫生发展新趋势推进我国公共卫生教育迈向更高层次。从世界范围来看,公共卫生的发展经历了公共卫生1.0、公共卫生2.0和公共卫生3.0三个阶段。公共卫生3.0阶段,强调公共卫生的跨部门协作,整个社会通过行政管理、公共政策、环境措施,干预健康的社会因素,实现健康促进的社会化和健康服务的社区化。新冠疫情防控阶段,政府调动卫生、科技、公安、交通及基层社区等社会组织在人员管控、病毒溯源、应急处置、卫生救治及物资调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也要适应公共卫生3.0发展要求,强化社会组织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社会协同作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效益。

3 探索路径:推动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3.1 供给侧改革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加强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

面对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受限、教学内容陈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学院要对公共卫生教育改革要有新定位。加强现代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推动大数据、AI技术、5G技术与公共卫生教育融合,加强健康大数据、心理卫生、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的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8];结合新医科提出的“生命健康全周期”新理念,建立临床-公卫融合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临床医学知识学习,通过医防融合,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能力与临床救治能力[9]。推进公共卫生课程体系改革,开设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领导科学、卫生应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核心课程,制定现代公共健康人才培养核心知识、技能课程体系,聚焦课程改革项目,推进公共卫生专业相关课程建设成为国家一流课程或省级一流课程。调整公共卫生人才的学历层次和研究生培养结构,根据公共卫生行业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进一步扩大7年制(5年预防医学+2年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公共卫生教育试点,开办公共卫生专业博士(DrPH)招生,逐步开展预防医学专业5+3(5年预防医学+3年公共卫生硕士)一体化教育,推行“5年临床医学+3年公共卫生硕士”教育。

3.2 优化公共卫生教育的功能布局,营造公共卫生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

要鼓励并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新冠肺炎疫情前,公共卫生教育并未受到较多关注,在1 200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中,设置公共卫生学院的高校比例不到10%;新冠肺炎疫情后,在专家学者的呼吁和政策方针的支持下,部分高校开始着手成立公共卫生学院,通过优质资源整合、高水平人才汇集与学科优化布局等举措,为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扎实基础。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教育不是医科院校的专属职能,一些办学力量雄厚、教师梯队完备、学科建设水平领先的高校,要结合后疫情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重视公共卫生学院的建设,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公共卫生人才。

3.3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对公共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从业要求。公共卫生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沟通执行能力、责任感、服务意识及合作精神等个人特质[10]。在公共卫生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公共卫生现场问题、突发问题、复杂问题的实践技能以及沟通合作能力、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使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从业能力与公共卫生系统的岗位要求与业务范围相匹配,建立完善一套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推进学院-疾控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将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疾病预防、企业、科研机构及社区医疗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3.4 创新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新冠肺炎疫情后,线上教学方式大范围应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调查研究显示,线上教学的大数据分析能反馈教学质量上的相关问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路径[11]。疫情推动了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同时也倒逼和拉动教学模式的适时改革。未来,公共卫生领域的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逐步有序推进“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益与效率,如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及慕课等课程教学方法,推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重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教育云平台、智慧课堂与智慧实验室的配套设施。利用信息技术做好公共卫生教育质量监控工作,及时反馈教学大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整改,定期组织教育技术培训会,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技能。

3.5 抓住发展机遇,探索公共卫生国际化教育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球健康这一新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为我国公共卫生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公共卫生问题全球化成为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警示我国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探索公共卫生国际化教育体系,提高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话语权。为此,要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的国际合作,鼓励我国高校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创办建设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开展教学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通过开办国际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和博士(DrPH)项目,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的公共卫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国际化教育水平。鉴于卫生治理的全球化趋势,应建设国际公共卫生教育全英课程与配套教材,在课程中融入国际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的教学案例,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全球观念以及对国际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学院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超学科”来啦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西行学院
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