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探析

2021-11-30罗国华

关键词:专业学位产教导向

罗国华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出从单一类型的数量扩张逐步走向多样化内涵发展的局面。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校人数仅为629人,1978年为10708人,2020年达到313.96万人,成为近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创下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目前我国设置专业学位类别47个,其中硕士专业学位达到4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从培养规模上看,2021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77万,招生人数1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尤其是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占比明显上升,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一半[1]。

目前,我国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为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特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我国调整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类型和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2]。1991年我国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试点工作,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正式面向应届生招生。近年来,在报名和招生人数持续上涨的同时,研究生培养类型也在悄然变化。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以会议审议的方式通过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这份方案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2017年专业型研究生规模首次超过学术型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教育主体,这也反映了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着力优化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3]。

二、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短板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

应用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属性[4]。正如约翰·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所言,“职业与专业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任何专业本质上都从属于某种技艺性的工作,只有在实践环境里——即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技艺能够学得最好。如医学是在病床边进行实践的,法律是在法院中进行实践的。经验性的知识就应从实践中得来。”[5]因而,应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职业导向性,将技艺教育作为导向,将应用性特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实际情况来看,应用性的培养过程和目标导向还需进一步加强;从“产”的角度来看,客观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体系还需进一步构建;从“教”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的开展与产业结合的紧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从产教融合体系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协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培养结果的评价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产教有效融合的耦合性还要进一步加强。如何坚定不移地将应用性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项目化教学,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认识偏差

从本质上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应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短缺的迫切需要,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当社会上高等教育并不发达,高等教育制度目标没有明显分化时,较高层次的教育就必然要承担目标体系中较多的子目标。然而当高等教育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多样,这时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进行相应的分化。”[6]但长期以来,社会、高校以及考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从报考意愿看,存在部分考生认为学术型研究生录取难度更大从而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倾向;从培养导向上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应有之义;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和高质量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从社会认可度上看,由于报考条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侧重点的不同,很多人误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金量没有学术型研究生高,甚至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偏见。

3.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不够

我国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产出存在结构性失衡。从目前国内研究生培养情况来看,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培养与产出三方面有较大差别。从招生的角度来看,以专业博士学位招生为例,专业博士学位倾向于招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这样具有培养基础。但是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社会地位的人来说,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意愿不如应届毕业生那么强烈[7]。从培养的角度来看,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这一点也存在社会认识不清晰和高校培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从产出的角度来看,坚持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培养的人才符合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全面引导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入人才供给,用高端应用型人力资本推动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8]。

4.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然而专业学位作为一种“资历尚浅”的教育形式,培养方案和执行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培养标准上,用统一的培养标准来覆盖所有专业学位,难以满足不同专业方向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和不同职业提升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职业型培养定位。从招生方面来看,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人才定位,解决要招谁、谁来招、怎样招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虑。从培养方案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点对点、点对面的衔接不够紧密;课程设置出现了一定范围的同质化,一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没有较好区分,培养过程中,减少了必要的学术训练,专业学位教育成为“降格”的学术学位教育[9];另一方面实习实训的效果还要加强,教育部、人力资源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组织实习实训存在一定的难度,专业实践时长不足,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入学前的单位实习或者自己联系相关单位进行零散实习,实习情况参差不齐,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的比例和效果有待提高[11]。

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路径

1.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己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要是专业学位设立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也是决定专业学位定位、内容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12]。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不能重能力轻思想,应该引导他们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练就过硬本领,具备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能力;坚持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重视职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做到既能动脑更擅长动手。从研究生培养单位来看,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坚持提高质量、追求卓越,聚焦一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立德学业并重、多元交叉协调、科教产教融合、创新开放共举”的工作思路,构建起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产业契合深、创新素养高、实践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力度,需要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将应用性理念贯穿始终,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专业学位与职业发展衔接更加紧密,做到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更加灵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学科优势特色,坚持以特为先、以特求强,创新学科建设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优势特色向新兴领域拓展和转型;进一步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体系;进一步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从理论定向转变为实践定向[13];进一步完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治理结构,搭建更加科学的培养平台,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3.以促进行业发展为目标,深度筑牢产教融合

对接“实业强国”,强化应用型培养模式研究,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与实践接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根本[14]。站在产业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主动响应和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坚持“产教融合、服务特需、行业定位、职业导向”的原则,强化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培养体系与行业企业相互联动、紧密衔接,将培养目标与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相互牵引。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强化政府的推动力、校企合作的主导力和进取力、行业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力等形成合力,协同推进[15]。推动研究生专业学位点按照“1+N”模式与行业优势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实现专业学位点实践基地全覆盖;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双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专业结构,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构建创新性工程型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16];进一步加大选派优秀研究生导师深度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的力度,开展创新型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及创业型导师遴选工作,邀请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管理人才走进研究生课堂,不断提升行业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全面形成产教融合的有效闭环。

4.以强化项目支撑为载体,扎实推进落地生根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了新时代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建设,要实现从“规模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还需要寻求项目支撑。加强项目化建设,把项目作为内涵建设的载体,细化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条件保障等要素的各方面,是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坚持目标导向,具体表现为通过谋划行业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提出重大实际问题,开展实践攻关,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产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结合,通过谋划重点项目、特色项目和未来项目,形成项目集群效应,真正在项目研究和问题解决中将培养任务落实落细;坚持未来导向,预判信息化时代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通过项目储备来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以解决项目问题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根据企业需求,打造“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做一批工程师人才,这就是我们设计项目的初衷,即我们的目标导向。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项目绩效目标,招收具有培养条件的生源,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按照行业标准和工作规程培养,加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导向。着眼行业发展前沿,不断强化该项目人才的创新能力,应对行业更新换代和其他不可预见的风险挑战,这就是未来导向[17]。清华大学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高端定位、清华特色、中国视角”的专业学位设置标准,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批具有清华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特色专业学位培养项目[18],做了很好的先行示范。

5.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全面提升治理水平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对涉及教育领域不同阶段、不同主体的不同方法和不同要素的合理界定和科学鉴别,是确保进一步明确办学导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坚持破立并举打造“卓越”绩效体系的重要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以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务为导向,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坚持政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形成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教育评价体系的导向性、诊断性、鉴别性和激励性作用,严把出口关,确保不偏航[19]。在此背景下,抓牢抓实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善治”要素,积极用好产教融合的各项政策,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四、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面向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我们以引领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为目标,紧跟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深入贯彻应用型培养模式,毫不动摇坚持产教融合,对接地方经济发展、行业需求和未来社会需要,使教育和产业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中进行集聚融合、互为支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展订单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用实际诠释我国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产教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