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021-11-30黎见春李政

关键词:中学红色青少年

黎见春, 李政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329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引导和培育。从学校层面讲,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载着打牢青少年思想理论基础、提升政治素养的重要使命,对青少年政治认同的生成、政治情感的培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资源是中学思政课教学依托的重要教学资源。这些具象化的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深化中学生对抽象政治理论的认知,升华爱党爱国等政治情感。目前,学术界对于红色资源在思政课中运用的研究,关注点多聚焦于高校,对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注较少。本文拟在考察中学思政课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制约中学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因素,试图找寻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用好红色资源的有效路径。

一、中学思政课教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的灌输和教化”[2]53。对于中学生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与灌输。但青少年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制约着他们对抽象化政治理论和久远历史事实的理解,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具象化的红色资源,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中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红色资源的意涵

近年来,随着“四史”学习的深入开展,尤其在党史学习中红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于红色资源,人们的认知还存在一些分歧。有学者认为,“红色资源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3]。还有学者认为,“红色资源是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以这种观念体系为价值核心的文化体系构成了‘红色文化’,而承载这些‘红色文化’的总和,就形成了‘红色资源’”[4]。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红色资源的意涵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但作为教学资源的红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有特定的意涵和指向。本文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历程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符号和物化景观。红色资源不仅涵盖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所凝聚的精神文化,而且还应该包括:与革命和建设有关的实物,红色遗址、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纪念场馆等。这些红色资源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

2.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

红色资源凝聚了革命先辈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和意志。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思政课教学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教学资源,对于帮助青少年深刻理解和领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首先,用好红色资源有助于贯彻中学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5]中学思政课教学必须在把握青少年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处于青春萌动期“三观”尚不稳定的青少年,对思政课传达的抽象理论、原则等,在理解和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具体鲜活的红色资源,或者亲自到革命烈士陵园、红色纪念场馆实地参观,会给中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冲击而引发思想的共鸣。因此,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用好红色资源,强化中学生对革命先辈的牺牲与奉献、奋斗与进取、改革与创新等精神有更深的认知和体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其次,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培育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引入红色资源,有助于培育和生成中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红色资源以事实为基础,以历史为主体,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风雨历程”[6]7。红色资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政治品格和精神风貌。因此,用好红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实现政治认同;增强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理解等。

再次,用好红色资源有利于丰富中学思政课内容体系。红色资源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等。[7]这些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为理想奋斗、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8]。这些共产党人高贵的政治品格、精神风骨,为中学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红色资源不同于课本上比较抽象和平面化的学科知识,因其真实具体而有更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和引导学生参观红色场馆和革命遗址,可以让学生在走进历史中学习知识,在感悟先烈奋斗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在深刻的体悟中促成认识的提升。

二、中学思政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十八大以来,中学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其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进一步彰显。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中学思政课教学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取得明显成效,极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深入观察,中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也存在种种问题,有许多因素制约了红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1.中学思政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中学思政课教学持续探索红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问题,因为“红色资源的利用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转化,使利用红色资源教育广大群众更富实践操作性。”[9]75就目前中学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缺乏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整体设计,但在部分中学课程教学中,“红色资源利用的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和效果评价。”[10]75这种缺乏系统规划的红色资源运用方式,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延伸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存在。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将红色视频、红色故事、红色图片等资源作为课程导入,没有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内在的实质内涵和教育价值。教师在讲述红色故事时,过多关注于故事本身,忽视引导学生理解讨论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革命精神。课外教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校在组织参观活动时流于形式,对红色遗址、红色博物馆、红色展览馆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游览,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后,缺乏总结教育和反思,陷入了为活动而活动的困境。此外,部分中学的红色研学、参观本土红色纪念场馆、革命遗址等课外教学活动,仅限于低年级学生参与,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害怕影响中考、高考,极少开展。

第二,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尚不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现有中学思政课教科书中的红色资源聚焦于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宏大叙事,或是重要人物的扼要介绍,这为教师教学、学生阅读学习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对于知识结构尚不完善、社会阅历较为浅薄、视野尚不够开阔的中学生而言,在理解、记忆、感悟等方面远不及发生在本地的事件和本土人物的故事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1]118而这恰恰是目前中学思政课教科书难以满足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之道就在于编制符合地区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以充实和具象化国家教材的内容。就目前中学思政课教学实际看,很多中学缺乏编制本土特色的红色校本教材的正确认识和积极行动,因本土红色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以至于许多中学生对本土的红色遗址、红色故事、红色英雄人物知之甚少。

第三,红色资源利用方式单一和内容同质化现象。红色资源蕴含理想信念、意志品质、道德情操、实践导向等丰富的教育元素。中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也注重红色资源的融入,但存在利用形式单一化和内容高度同质化的现象。“形式上往往拘泥于到革命纪念馆参观,或组织观看红色影视、听革命故事报告等较浅层面,没能深挖精神层面无形的红色资源”[10]74-75。这种教学方式固然会给青少年带来直接的感官冲击和情绪感染,但不能完全发挥红色资源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对于“三观”正在形塑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如果老师不耐心引导学生了解红色资源背后的传奇故事,深度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坚守信仰、忠诚担当、牺牲奉献、奋发向上等品德意志和精神力量,就难以将青少年暂时获得的碎片化知识和片刻的情绪感动转化为深刻的理性认知。因此,为增强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中学思政课教学时应综合运用包括老师讲授、音视频资源的引入、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手段,并结合教学内容引入本土红色资源以充实教学资源。

此外、红色资源开发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值得关注。总体看来,城区中学、经济水平发达地区的中学更加注重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依托城市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学校充足的经费保障,教师便于组织学生到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学习,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红色精神;对于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学,因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和便利的交通等,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研学的活动尚不能充分开展。

2.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认清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对于中学思政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因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333。制约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相关因素如下:

第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尚未完全激活。从学校管理层看,囿于认识或困于经费等,学校对书籍、报刊、视频音像等红色资源的购置、配备等不够,更新不及时。从教师层面讲,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教书匠”角色,忽视了自己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对于红色资源在课堂中的开发利用、本土红色教材的编写、红色资源校本课程的组织设计都缺乏明确的开发意识。这主要是受到两种认识的困扰: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思维定式的影响,担心较多引入红色资源会妨碍教学内容的完成;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怕麻烦”心态,认为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红色资源会消耗极大的精力。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基于教学纪律的考虑,害怕教学中出现“政治错误”,对需要耗费较多精力才能确认的红色资源,宁可照本宣科,不愿意投入心思和精力。对于学生而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程度不同的“历史虚无主义”、别有用心的“普世价值观”等资讯充斥于互联网,这些思潮和价值观因其具有较强的蛊惑性和伪装性,极大地干扰了分辨力较弱的中学生对红色资源的正确认知,以致在学习过程中排斥甚至抗拒红色资源。造成以上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功利化的学科偏误、信息化时代的价值解构、全球化浪潮的文化霸权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12]78-79。因此,统一思想,提升认识是红色资源有序开发和有效利用的思想因素。

第二,学校内部红色资源开发和运用的体制机制不顺畅。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度关联。目前很多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工作重心均围绕中考、高考而部署和实施。因此,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层,还是一线教学的课程教师、以学业为主的学生,都以获取优异成绩作为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学校管理层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为取向,在红色资源(书籍、报刊、音视频等)的购置,校内红色教育场馆的建设,将本土革命遗址等建成稳固的红色教育基地,学生红色研学的组织与开展等耗费精力和经费的活动的投入上颇为踌躇。对思政课教师而言,学校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考核性评价方面均以教师的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为指标。这种评价导向决定部分思政课教师不愿意在红色资源的搜集整理、思考运用等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甚至在组织学生红色研学等方面也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踌躇不前。以上由于学校的管理、运行等体制机制不顺畅,势必影响中学教学中红色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

第三,红色资源空间离散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目前,在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红色资源空间分布的离散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严重制约了红色资源的全员共享。首先,红色资源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离散性。基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红色遗址位于城郊甚至更为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了红色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利用。其次,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差异性。城市有着完备的公共基础交通系统,为师生参观红色资源遗址等红色研学活动提供了便利,乡村中学组织红色研学相对困难一些。最后,不同区域(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中学和乡村中学等因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领导和教师)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意识等存在不平衡性。以上由于红色资源空间分布的离散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导致了在中学思政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呈现出城市地区优于农村地区的状况。

三、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3]基于上文对中学思政课教学中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新时代中学思政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需要理顺“大思政”格局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机制、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及营造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氛围。

1.构建“大思政”格局下本土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协同机制

用好红色资源,除了依托教材、相关的音视频、图片等资源之外,深度挖掘、开发本土红色资源,对于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单纯依靠学校、甚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都难以推动,因此,搭建地方党政部门牵头的协调机制尤为必要。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2021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再次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14]。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在“大思政”格局下统筹协调。红色资源作为具有特殊意涵的公共资源,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既是党政干部、社会大众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学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所依赖的重要教学资源。其开发涉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文物局、博物馆等相关单位,还涉及场地的平整、地面设施的建造、文物的搜集整理以及参观、研学接待安排等庞杂的工作。因此,红色资源的开发需要科学统筹和整体规划。在地方党委的统筹下,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学校”三级协同机制,是破解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困于经费难以单独开发窘境的有效举措,也是彰显党政部门、社会与学校协同营造“大思政”格局的生动实践。此外,在学校内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学校内部管理部门和教学运行的机制,提升红色资源运用的质量。

2.发挥思政课教师在红色资源融入教学的主导作用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5]因此,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必须积极主动担负起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牢固树立红色资源开发利用意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红色资源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在科学规划、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适时融入红色资源,以加强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党爱国教育,引导学生增进对革命先烈、英模人物等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认知和体悟。其次,创新红色资源融入教学的方式方法。结合青少年的时代特征,寻找适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符合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方式方法,比如提高讲好红色故事的教学技能。“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6]再次,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强化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化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价值认知,促成学生对红色资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激发学生学习和感悟红色资源的兴趣和意愿

用好红色资源、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涵和精神底蕴,是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首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红色资源的兴趣和意愿。正如习近平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7]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红色资源强烈的好奇心,点燃青少年了解红色资源的学习热情,他们才会主动了解各类红色资源,也才会升华对先烈们追求真理的执着、不屈奋斗的坚韧、舍身成仁的奉献、为民服务的情怀等革命意志、政治品格、优良作风的情感认知,在此基础上,生成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性认知,从而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坚定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

4.营造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红色资源融入的联动育人氛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还要根据红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需要。”[18]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在学校内部要形成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联动格局。首先,要凸显思政课在红色资源融入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运用红色资源教学时,要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对青少年进行熏陶。其次,营造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红色资源联动融入的育人氛围。在运用形式上,应不拘泥于课堂教学,还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课教学的延伸课堂,拓展红色资源嵌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活动。在利用模式上,积极探索红色资源与包括网络媒介、多媒体技术等深度融合方式,赋予红色资源易于被青少年接受的形态。在具体内容上,在各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都应主动寻找红色资源融入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如历史教师可适度引入本土红色历史,音乐课教师可教唱红色歌曲,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红色书画作品,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红色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染,在掌握知识中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猜你喜欢

中学红色青少年
红色是什么
青少年发明家
红色在哪里?
在多解中学创新
追忆红色浪漫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