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与创新
2021-11-30陈运普贾楠戴阳
陈运普, 贾楠, 戴阳
(1.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 河南安阳正一中学, 河南 安阳 455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和立德树人的百年大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守正”
守正,出自《史记·礼书》“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意为恪守正道。当代学者崔新有将之定义为“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守正,守正道、守“根本”、守“阵地”、守“渠道”、守“属性”。坚守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本、坚守教材为主阵地、坚守课堂为主渠道、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姓“马”属“社”,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本”内化于心。
1.守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守正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其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检验并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科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沿,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等课题的过程中创立的。它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揭示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本质,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同时,将这一任务和使命赋予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出构想,为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激励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随着实践的深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教学之“本”、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发展之“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首先,它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具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使中国在磨难时期、瓶颈时期的探索不仅有章可循、有理可依,而且创造出了改造中国社会强有力的物质力量。其次,它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校的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才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得到学生们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教学的成效性。最后,它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注入新活力。它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构建的蓝图,能够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与使命感。“精神力量将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清人的本质、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将中国发展的成就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将时代使命委以学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时代责任感、使命感,鼓励学生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守正”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2.守阵地——“马工程”教材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由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生动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表达,也是教学载体的呈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大课程教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凝聚国家智囊团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体表现。
“马工程”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主要内容包含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进程、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党和国家对公民政治思想道德要求和法律素质的要求以及国内与国际形势准确定位的深刻解读等。其目标就是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教学让大学生整体掌握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进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得力后备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设置具有科学性、规律性。从各课程的内容和作用来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马克思主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整体阐释,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认清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大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提供基本遵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解读,具体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世情,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布局以及理论依据,有利于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中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包含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和其内在规律,深刻体会到“四个选择”——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价值标准的引领和行为规范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形势与政策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包含对当代国内国际时政的呈现,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解读,特别是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清发展中国家艰难探索的事实,启示学生居安思危、勇担重任。
这五大课程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各自发挥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在理论知识传授、学生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我国高校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起到了奠基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守“马工程”教材为主阵地不动摇。
3.守渠道——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开设,是由高校的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的,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高校办学的根本标志。尽管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带来了便捷,开创了线上教育阵地辅助教学,深受学生追捧,但一定要明确何为主、何为辅,切不可因一时的热潮,丢了课堂这一主渠道。因此,要牢牢守住课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中心环节。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事实证明,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佳手段。首先,坚守课堂为主渠道是由课堂教学的特点决定的。从教室特点来看,教室容纳量大、教学设备齐全,有利于集中统一教学;从课堂准备来看,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对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将知识点清晰、明了、简洁地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课堂上,传授渠道畅通无阻,能够直接、有效地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从课堂互动过程来看,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并及时纠正错误,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也能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课后评价来看,通过试卷上客观题与主观题的作答情况,能够科学地评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程度。其次,坚守理论课堂为主渠道是由教师的特点决定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是知识的集大成者,而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道德品质,不仅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惑,更能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教师的形象是具体的生动的,能使文字知识变得鲜活,搭建学生与知识沟通交流的桥梁,更能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激发创新思维与能力。简而言之,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离开教师对学生集体统一的引导,理论仅仅只是理论,知识仅仅只是知识,无法促进能力的提升和爱国情感的升华。只有通过课堂的主渠道,才能高效地使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职能发挥出来。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坚守课堂为教学的主要阵地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本质属性是政治性课程,关系到政治方向的正确性与国家对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高度重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集中统一学习、坚持灌输与引导相结合、要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并且要突显其针对性。
简而言之,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才能最直接、最畅通、最有效地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统一。无论时代怎样发展、科技进步多迅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一定要守住课堂为主阵地的地位不动摇,因为课堂是高校最核心、最宝贵的教育领地。
4.守属性——姓“马”属“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姓“马”的课程,源于马克思主义、阐释马克思主义、灌输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属“社”的课程,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产物,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它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主义,又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推力。因此要坚守其社会主义属性,又要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发挥其推动力。简而言之,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姓“马”属“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基不动摇,又要懂变通,使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守姓“马”属“社”,要从“教学”“教师”“学生”三方面着手。第一,教学的姓“马”属“社”。教学方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考核评估体系,要凸显其政治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围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把握教育教学方向、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指南,增强教育教学评估体系的科学性、政治性、综合性,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统一。第二,教师的姓“马”属“社”。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而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公共课或必修课。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而不是零散性、全面地而不是偏向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既不能离开教材只讲自己所熟悉的或喜爱的内容,也不能信口开河、随意肢解教材内容。第三,学生的姓“马”属“社”。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现状来看,主体意识还不够强,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容易陷入迷茫。教师不仅要坚守课堂上姓“马”属“社”,自身姓“马”属“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使其姓“马”属“社”。这要求在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建立其他辅助渠道,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发地、自觉地选择马克思主义,并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使命与责任,促进其强国志、爱国情、报国行。此外,注重三者的统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教师为主导、以教学评估检验教学。
总之,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握“教学”“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做到教学、教师的姓“马”属“社”,更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姓“马”属“社”。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创新”
创新,源于西方经济学概念,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把生产要素及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创新,即创新“开源”“注活力”,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牵住理论课教学创新的“牛鼻子”,探索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评价创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外化于形。
1.教学内容创新——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要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把理论课讲准、讲全、讲活,注重家国情怀教育。“马工程”教材是政治性教材、理论性教材、规范性教材、统一性教材、客观性教材,内容严肃规范,以结论性文字为主,其深刻内涵需要依靠教师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和学科知识背景去理解,才能准确、完整解读。学生难以准确、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内涵,不同于其他学科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举一反三”带来的解题成就感与分数获得感,学生容易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乏味”“无用”等感受。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的“牛鼻子”,即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把文字内容讲“活”,把理论讲准、讲全。牵住“牛鼻子”,一是把各种史实与材料作为辅助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解读教材。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呈现的大多是结论性的内容,需要依靠强大的史实与资料去支撑,因此,把史实与材料作为教材的辅助内容,将史实与影视、音像等材料带入课堂,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其理论背景、深刻内涵及时代价值。二是把自身言行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立德树人、动之以情、提升教学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果的呈现者,要将自身的言与行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学生树立榜样,成为最直接、最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范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重语言与行为的艺术,幽默诙谐的语言、大方得体的肢体动作、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坚持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三是要与时俱进、正面教育,将时事、热点、身边事切入教学,激发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励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4]。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切身体会我国近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成就与变化,深刻理解新矛盾的内涵、明确社会前进道路、唤醒学生主人翁意识、使其明白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时代使命感、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达成。此外,还要授之以渔,把独立获取相关知识的技能作为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供其自主学习。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要致力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牵住把理论课“讲准”“讲全”“讲活”的“牛鼻子”,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
2.教学形式创新——开拓“思政+”延伸课堂协同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的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突破“瓶颈期”“疲倦期”的内在驱动。新时代,生产、生活方式在变,学生群体在变,思想政治理论意识与思想政治理论需求在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满足多样化、多元化教育的需求,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创新的外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然而,目前也遭遇了发展“瓶颈期”,如亲和力不强、针对性减弱、教学疲倦等。要突破“瓶颈期”“疲倦期”,就必须自觉主动地探索教学新形式,为教学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各高校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开设“慕课”、以学生发声为主开设“翻转课堂”、探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完善“人生发展工作室”等,此外还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案例、文化、音乐、情感等紧密结合,涌现“思政+案例”凭据服人、“思政+红色基地”用文化感染、“思政+情感”以情动人、“思政+音乐”用音乐赋能等教学形式创新的热潮。以三峡大学“人生发展计划工作室”为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延伸课堂,近几年也顺应时代趋势与需求在改革创新。2004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5]而开设,以“矫正道德行为,缓解心灵冲突,优化人生目标,塑造健康人生”为宗旨,主要通过学生“主动上门”,采取“一对一”(一位老师、一位学生)、“面对面”(座谈)形式提供咨询、解惑服务,以规范学生在校道德品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7年来,顺应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在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方法上不断开拓创新:服务形式上,形成“全体上门”(每位学生一个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多对一”(多位老师服务一位学生)、“面线结合”(有疑问随时在工作室网站留言);服务内容上,注重人生教育、情感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人生发展计划工作室是每一位三峡大学学子必进的“思政延伸课堂”,通过这一延伸课堂,教师更加全面了解学生个性、学生需求,抓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主阵地上,也更加“自信”。此外,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课堂上发言的机会不多,但在延伸课堂上能畅所欲言,在教师的指导下,主人翁意识、家国情怀得到提升。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要根据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在坚守课堂主阵地不动摇的情况下,探寻更多思想政治理论延伸课堂的方式,增强教学亲和力、针对性。
3.评价体系创新——立足政治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是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服务的,是对目的和宗旨的解读与细化,也是为教学过程服务的,是教学过程的基本遵循,因此要在创新的过程中,把握政治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将二者有效结合,缺一不可。时代在变、社会需求在变,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变,对思想政治水平的要求也在变,因此,教学评价体系创新要立足于时代需求与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教学内容在创新、教学方式在创新,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严格把控与审查。首先,教学评价体系要加强对政治立场与态度进行考核。“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初衷要明确,这是由理论课的政治性决定的。传统的教学评价仅对学生理论课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以结课考试的“分数”高低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随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创新,还结合了对学生课堂出勤、课堂问答表现、网络学习情况的评价等,其本质还是“分数决定论”,忽视了对学生“拔节孕穗期”政治意识与政治态度的考量。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本身就难以衡量,这成为评价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要围绕“三全育人”过程展开。教学,包含“教”与“学”,不仅要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对“教”进行评价。“教”包括“教育者”“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价,使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符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6]的要求,要探寻“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全方位评价”新体系。最后,要注重多向度、综合性评价,注重评价是为“人”服务的宗旨。教学评价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促进师生互动、相互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促使其对理论课基本知识的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爱国情怀的提升,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教师而言,促进其在知识研究领域中的深入、教学能力的增长、教学规律的把握、教学政治性、正确性、感染力的提升。教学评价活动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因此,在追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十分必要,否则教学创新就无凭可证,无章可循。总之,评价体系的创新要坚守政治性和综合性相统一的原则,不能脱离政治性谈政治教育、脱离综合性谈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创新的“三个向度”
1.守正要有“定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兼具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的学科,因此在该学科教学上必须具备定力才能促使其有成、促使其大成。不仅做到定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定力于“马工程”教材、定力于课堂教学、定力于姓“马”属“社”,更要在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上坚持纵深研究。这种定力要如中国功夫般“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这种定力在世界百年大变局、党和国家建设大全局中只能更加强大,不能有丝毫的削弱。因此,要增强这种定力,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将该学科教学放在全校教学的核心中的核心位置;其次,增强师资队伍的素质培养、专业性培养;再次,加强教材研究与解读;最后,抓住课堂,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与政治生活能力。总之,只有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守正的定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数据时代里保持清醒头脑,守住初心,得其始终。
2.创新要有“活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但创新并非易事,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与党和国家发展步伐相统一又相区别的课程,统一性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内容、要求等总是围绕党和国家的规定开展,区别在于时间上、形式上的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后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这就为创新提供了切入口。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既要做到紧紧围绕党和国家要求,利用各种手段激发教学创新思维,促进课堂更“鲜”更“活”,激励使命教育落实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又要做到勇于自我革命,查漏补缺,通过教学评估与反馈找差距,推动自我革命,增强创新的“活力”。只有增强创新的耐力,才能更好地培育新人,永葆党和国家的青春与活力。
3.守正创新要有“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守正是其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是其守正的发展与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坚守“正道”、把握“根基”,才能通过创新使其保持强健的生命力。必须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之上的创新,要寻求二者的“合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守正好比“方向”,创新好比“力量”,要推动守正创新既要保证“方向”,又要增强“力量”,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大“合力”,首先,在方向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马工程”教材不动摇、课堂教学不动摇、姓“马”属“社”不动摇;其次,在力量上,围绕加大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的力度、增强“思政+”延伸课堂的辅助教学力度、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维度等发力。只有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既要“方向”又要“力量”,才能坚守初心,砥砺前行,才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脑入心,切实增强其理论性、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
此外,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与研究中,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在需求,坚持“六个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注入力量之源;坚持“三性一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提供考量之本;更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提供根本遵循。总而言之,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不脱离守正谈创新、不脱离创新谈守正,既要“守正固本”,又要“创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