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上“提问策略”单元教学“四要”
2021-11-30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刘曼芝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小学 刘曼芝
在大力提倡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的今天,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己任,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而对于统编语文教材四上单独安排的“提问”单元要如何更好地运用,以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四方面。
一、要析透教材,明确意图
教材是教师最根本、最重要的教学凭证。策略单元在编排上独具匠心,是以阅读策略为主线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安排三至四篇课文,入选的课文联系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前两篇课文进行阅读策略的示范与指导,后两篇课文注重实践、总结、综合、运用。整个阅读策略教学四个单元的编排也基本上是遵循这样一个历程:四上的“提问”策略就是继三上“预测”安排的第二个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学生在质疑中真正学会提问,在提问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提问”策略单元的安排,突出了训练目标的递进、发展与巩固。四篇课文联系紧密,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前两篇课文进行提问策略的示范与指导,后两篇课文注重实践、总结、综合、运用。教师要析透教材,明确编排意图,善用助学系统。
名师何捷在《统编教材四上“提问策略”单元教学设想与摘要》关于单元助学系统中提到,作为特殊的策略单元,第二单元的助学系统可分为:1.学习任务提示。2.小组问题清单。3.随文批注。4.泡泡提示语和情景对话。这四个助学系统让思维可视化,让学习看得见。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用活阅读策略的“例子”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二、要整体入手,遵循规律
统编教材编排时层次分明:单元导语激发兴趣;课例呈阶梯状不断提高要求;交流平台提供了分享的平台,也引导习惯的养成。让学生经历了解——感知——体会——实践——总结的认知发展过程,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问策略”单元编排了散文、童话、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三篇精读和一篇略读课文,每篇课文都肩负着自己的使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提问。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通过课后小组问题清单以“泡泡”的形式,重在引导学生针对课文“部分内容”和“全文内容”初次尝试提问。《蝙蝠和雷达》则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局部”和“整体”尝试提问的基础上扩大了提问范围。以课后“小组问题清单”的三个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有样可依:可以从“内容”“写法”“启示”等多角度提问。习得方法后,在课后安排了《它们是茎,还是根?》的片段让学生亲历多角度提问实践。这样的编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模仿学习逐渐内化而形成技能。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懂得多角度提问后,《呼风唤雨的世纪》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学生学习筛选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验不同,阅读后的困惑点不尽相同,有些同学可能对一些很浅显的问题都存疑,若是只提自己不懂的问题,问题就会很散,很多孩子会只对不懂的字词提问,有些问题对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也毫无价值。《呼风唤雨的世纪》编排上就在引导能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略读课文《蝴蝶的家》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运用,学生综合运用提问策略进行提问,并尝试解决问题。整个单元的内容编排紧紧扣住“提问”策略,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精读课文重在教提问方法,略读课文就重巩固运用,交流平台则在分享中总结。
整个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体现了“由扶到放,层层递进”的规律。编排系统科学化、可视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力点和发力点。对此,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从整体视角出发,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感受提问策略,到学习多角度提问;从学会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再到最后综合运用提问方法尝试独立阅读,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会在提问中思考,最终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三、要“用活”例子,注重实践
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聚合思维能力和元认知思考能力,是“提问”策略单元的教学重点。要真正培养学生会提问,就应该“用活”例子。关注学生的真实阅读经验,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敢问、善问、真正会问,最终养成习惯。
(一)敢问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前的提示“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思考题“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都是鼓励孩子在没有束缚的前提下大胆提问,真正通过亲历阅读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教材的“宽松”就是一种导向,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善问
1.示例模仿,有样依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引导学生在“示范—模仿”中获得启示。“泡泡”提示了分类整理的角度和两个提问的角度:“部分内容”和“全文内容”。可以教学生结合课题质疑,还可以针对一个词、一句话、一小部分内容质疑:第一次读课题的时候,你产生了什么疑惑?学生针对课题就可提很多问题:这五粒豌豆有什么经历呢?五粒豌豆最后怎么样了?五粒豌豆都干了什么?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关注这三个问题用了哪些提问词把问题表达清楚了。通过范例学生就可以模仿使用“什么”“怎么样”来提问。提问词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一两种提问词,可启发学生尝试用“怎么”“如果怎么样”“为什么”“难道”“究竟”这样开放性的提问词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更深处,也有助于打开提问思路。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提的问题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最后结合课后的问题清单,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清单并分类:第一、第二个问题是针对部分内容提问,第三个问题是针对全文来提的。借助问题清单的示例明白提问题可以从“局部”提,也可以从“整体”提。重实践,有样可依,学生就会模仿提问了。
2.巧搭支架,破难点
如何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尤其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是难点。四年级的学生对“写法”这一概念还不清晰。从“写法”这个角度提问,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突破难点,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向未知领域建构新知?教学中,要巧搭支架。可以通过画思维导图厘清“写法”概念,包括文章的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形式等。写法是“怎么写”,内容是“写什么”。厘清“写法”与“内容”的概念后,借助教材中问题清单范例为“支架”,再通过问题焦点、提问词的帮助,引导学习从写法角度提问,突破难点。
《蝙蝠和雷达》一课可充分利用课文旁边和课后提出的问题作为“支架”,让学生学习自己列清单,结合问题清单的范例归纳总结出提问题可以从“课文内容”“写法”“联系生活实际”等不同的角度提出。
用活“例子”,注重实践,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方法。
四、要教考相融,促成长
当前的课堂,教学与检测常常彼此分离,课堂上,老师往往只考虑教什么、如何教,不大考虑教学与检测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课改背景下阅读考试考的是阅读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质疑探究能力就是提出问题、疑难、困惑,而后尽其所能地解决,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在落实提问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教考相融”,即第一,可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我检测:通过学习,我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教师也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梳理出“提问策略”的检测问题:你掌握了几种提问的方法?你认为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第二,可提供不同文体的文章检测。通过呈现不同文体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阅读语境中学会多角度提问,学会提有助于理解文本的问题。促进提问能力的形成,最终达到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第三,可利用能力形成的规律检测。鼓励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养成思考提问习惯,通过分享阅读成果,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隔一阶段再进行检测。
总之,阅读策略的学习,不是掌握有关阅读策略的知识,而是运用策略的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我们应找准教与考的契合点,通过检测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真正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