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亚蓓教授运用“调肝针法”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经验探析

2021-11-30郑利芳孙占玲金亚蓓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血海肝郁针法

郑利芳 孙占玲 金亚蓓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杭州 310003

金亚蓓主任中医师为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师从国家级名中医、中医妇科专家裘笑梅主任医师,从事针灸妇科临床科研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灸治疗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妇科疾病[1-2],在省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金师治疗不孕症,将辨病、辨证与辨经相结合,注重调肝,特色鲜明,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金师,亲聆教诲,深受教益,现将金师论治不孕症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学术思想

1.1 以肝脾肾为中心,重视精血与妊娠的关系 金师认为受孕是新生命的开始,肾气盛是生殖的根本,临证时重视精血与妊娠的关系[3],并提出种子贵在聚精养血。受孕成胎,乃男精女血之结合,故欲生育者,宜谨守聚精养血之道。《广嗣纪要·寡欲》曰:“夫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阳精溢泄而不竭,阴血时下而不愆,阴阳交畅,精血合凝,胚胎结而生育蕃矣。”[4]《傅青主女科》云:“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血足则子宫易于容物,皆有子之道也。”[5]精血不足,则艰于孕育,正如《格致余论》所言:“妇人无子者,率由血少,不足以摄精也。”[6]《类证治裁》亦曰“胞宫血涸,胎形不长”[7],指出胎萎不长、滑胎等皆因精血干涸所致。精血同源,二者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精生血,血化精,二者互相资生,互相转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主藏精、肝主藏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之疏泄、脾之升清及肾之闭藏保障正常月经与孕育,可见精血功能的正常与肾、肝、脾三脏密切相关[8]。因此,金师认为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精血充足是女子孕育的基本条件。

1.2 治疗不孕症“以肝为先天”,重在调肝 金师认为,不孕症的发生与全身脏腑气血功能及情志的关系最为密切[9-10],其病机始终离不开气血。肾精亏虚、天癸衰竭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而经血不足、冲任不通是发病的必要条件,肝郁木旺、水不涵木是发病的重要诱因。目前研究已表明,不孕症与患者情感及心理因素密切相关[9,11];Lawson等[12]则证实,约有82.7%~86.7%的不孕症患者会出现失落感、负罪感、愤怒感和孤立感等负面情绪,所以现代医学积极的心理干预模式在不孕症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13-14]。因此,针对不孕症的中医治疗,金师提倡“以肝为先天”,重视肝郁的影响,将情志调理贯穿整个治疗的始终。

金师指出,虽然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但肝的疏泄调节作用同时影响了先天和后天,不孕症实为本虚标实之证,肝郁自始至终贯穿了整个病程。一方面肝主疏泄,是气血调节的枢纽,协调联络各脏腑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异常,除了影响气机调畅,还涉及了精神活动、物质代谢、神经内分泌活动、血液运行、月经等多方面的生理机能。刘完素[15]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另一方面肝主藏血,肝藏血的功能正常,脾生血和统血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从而能够维持女性经、孕、产、乳的生理过程。若肝失所藏,肝血不足,则月经紊乱,而不孕症多伴有月经不调的症状。《济阴济阳纲目》云:“妇人之无子者,其经必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将行作痛,或行后作痛,或紫或黑或淡,或凝而不调。不调则血气乖争,不能成孕矣。”[16]因此金师临证根据肝之气血阴阳的变化,将不孕症主要分为肝气郁积型、肝火内炽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肝虚血热型等六型,与之对应创立了六种“调肝针法”。

2 临证经验

2.1 六型三期法 金师提倡不孕症的治疗应“以肝为先天”,重视调肝,将不孕症辨证分为六型,并根据不同证型创立了六种“调肝针法”,即疏肝理气法、泻肝清热法、平肝潜阳法、培补肝肾法、和肝健脾法、养肝清热法。金师认为不孕症患者多有肝郁表现,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可见肝气郁积证;肝气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则迫血妄行,出现肝火内炽证;肝气郁而化火,耗伤阴液,阴虚不能制阳,则可见虚热内扰、肝阳上亢证;加之素体阴虚,因而出现肝阳亢扰于上、肝肾阴亏于下之肝肾阴虚证;肝郁气滞日久则横乘脾土,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出现湿壅木郁、肝郁脾虚证;素体肝血亏虚,加之肝火扰于上,出现肝虚血热证。

金师遵循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规律,将月经周期分为三期即经前期、经后期、经中期,分别进行调经治疗。经前期以调肝通经为主,此期体内阴盛阳生渐至重阳,冲任气血旺盛,以备种子孕胎,应重在“调”与“通”。 “调”与“通”即为“通调冲任、通督调神”,采用太冲、合谷、百会穴加“调肝针法”。太冲、合谷、百会穴为此期的基础穴,其中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善调血,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善调气,配合督脉之百会穴使经气上络于脑、下联于肾。三穴合用,调理气血,通督调神,从而能精充血满,以候氤氲之期。

经后期以调肝补肾为主,此期阴长阳消,为血海空虚、阴精蓄积之时,应该重在“调”与“补”,方能重阴转化为阳。“调”与“补”即为调肝补肾,采用中脘、气海、关元加“调肝针法”。中脘、气海、关元为此期的基础穴,中脘属胃脘,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关元有益气补肾之功效。诸穴合用,培源固本,使冲任得养,血海渐盈,精充血足。

经中期以调肝温肾为主,此期体内阴盛逐渐转化为阳,应重在“调”与“温”,方能阴长至重,以候氤氲之期。“调”与“温”即为调肝温肾,采用气海、关元、太溪加“调肝针法”。气海、关元、太溪三穴为此期的基础穴,气海、关元均为任脉穴,有温补下焦的作用,配合肾经原穴太溪穴,以温肾助阳,精满则子宫易于摄精,胞胎乃成。

2.2 六种“调肝针法”

2.2.1 肝气郁积型 症见:婚后不孕,月经或先或后,经量多少不一;或经来腹痛,胸胁乳房胀痛,精神抑郁,善叹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理气。处方:膻中、血海、归来、三阴交。膻中为八脉穴之一,为气会,又是心包络的募穴,可调胸中之大气;肝郁气滞,气滞日久则血行瘀滞,肝络瘀阻,故配合血海、归来理气活血;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效,经调而胎孕可成。

2.2.2 肝火内炽型 症见:婚后不孕,月经先期,经量多;或伴有头痛烦躁,口苦耳鸣,胁肋胀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清热泻肝。处方:行间、侠溪、外关、三阴交。行间、侠溪为肝经胆经之荥穴,荥主身热,两穴配伍可清肝胆之热;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可泄三焦之邪热,配合三阴交穴,以调气血、补益肝脾肾。诸穴合用,热清气顺,月经按时以下,氤氲化生。

2.2.3 肝阳上亢型 症见:婚后不孕,月经先后不定,经量或多或少;或伴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腰膝酸软等症状,舌红少津,脉弦细数。治法:平肝潜阳。处方:足临泣、阳辅、交信、三阴交。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和胆经之输穴,有疏泄肝胆、平肝潜阳之功;阳辅为胆经腧穴,善解少阳肝胆之邪;交信为肾经腧穴,又是阴跷脉之郄穴,且足少阴肾经通过交信穴交会到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穴,是调经之要穴。金师指出,不孕患者抑郁日久郁而化火,阳气偏亢而黯耗阴液,阴不制阳,肝阳偏亢,因此配伍交信、三阴交以调补肝肾,以阴制阳。诸穴合用,阴平阳秘,胞孕乃成。

2.2.4 肝肾阴虚型 症见:婚后不孕,月经先期,经量少或经闭,经色较鲜红;或行经时间延长,甚则崩中或漏下不止,形体消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眼花心悸,阴中干涩,舌质稍红略干,苔少,脉细或细数。治法:培补肝肾。处方:血海、复溜、阴谷、三阴交。血海善治血分病症,有调理脏腑经络气血之功效;复溜、阴谷两穴为肾经之五输穴,五行分别属金和水,两穴配伍金水相生,增强其滋肾养精之效,同时配伍三阴交调补肝脾肾,使精气血充足,而能受孕成胎。

2.2.5 肝郁脾虚型 症见:婚后不孕,多形体肥胖,月经常延后、稀发,甚则停闭不行,带下量多,伴有头晕心悸,面目白,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治法:和肝健脾。处方:膻中、足三里、丰隆、三阴交。膻中为气会,可调胸中之大气;足阳明胃经之足三里、丰隆穴,能健脾和胃、降浊化痰;配合足太阴脾经之三阴交穴,有脏腑、表里同治之功效。诸穴合用,共奏理气血、调肝脾、化湿滞之功效,使气血调和,冲任相资,胞孕自成。

2.2.6 肝虚血热型 症见:婚后不孕,月经迟发,或停闭不前,经色淡黯,伴有头晕眼花,或有眩晕头痛等症状,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尺弱。治法:养肝清热。选穴:血海、归来、行间、三阴交。金师指出,肝虚血热型患者需注重养肝,因此选血海配合归来,血海善治血分病症,配合归来、三阴交以养肝柔肝、健脾理血;行间为肝经荥穴,根据五输穴“荥主身热”[17]理论,行间可清肝胆之热邪。诸穴合用,可养肝清热,使气血阴阳调和,孕育之机自然而至。

3 验案举隅

王某,女,29岁,2018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婚后未避孕3年余不孕。现病史:患者结婚3年不孕,未避孕,平素月经后期,月经量偏少,颜色紫黯,有小血块,偶有痛经,带下量多,质黏稠。2017年不规则口服中药治疗1年,仍未孕。来诊时,视其体型略肥胖,平素脘痞,胃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淡黯,苔白腻,脉细滑。月经史:14岁初潮,月经后期,经期5~6d/28~35d,经量少。 末次月经日期:2018年6月5日,5d净,量少、色暗红,含少量血块,有痛经。生育史:0-0-0-0。辅助检查:2017年6月15日外院输卵管造影、染色体检查、甲状腺功能及丈夫精液常规检查均正常。2018年5月15日阴道B超提示子宫大小正常,双层内膜厚约0.5cm。2018年4月1日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FSH)10.23U·L-1, 黄 体 生 成 素(luteinizing hormone,LH)5.79U·L-1,雌二醇(estradiol,E2)120pg·mL-1。西医诊断:原发性不孕症;中医诊断:不孕,肝郁脾虚型。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化湿。选用肝郁脾虚型调肝针法+月经前、中、后期基础方。操作手法:诸穴均采用补法为主,每次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一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018年7月1日复诊。针灸治疗5次后,患者自诉小腹轻微疼痛,白带有褐色分泌物,胃纳可,夜寐多梦。治疗上配合神阙穴隔药饼灸,加强活血化瘀,以引血下行,促进内膜脱落。

2018年7月6日复诊。针灸治疗10次后,诉月经来潮,伴小腹痛,量少,色黑,胃脘不适,睡眠欠佳,胃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此为行经期,继续以调肝通经为主,使月经顺利以下。

2018年7月16日复诊。针灸治疗20次后,月经干净,伴腰酸,乏力,夜寐较前改善,胃纳可,二便调。此时为经后期,血海较为空虚,冲任不足,治疗上调补肝肾、补肾填精,促进卵泡发育。

按如此周期序贯治疗,期间夫妻同治,复查阴道B超及血清性激素。治疗半年后患者月经周期规律,排卵规律可寻,2019年2月13日就诊时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期平稳。

按语:本案属于中医学“不孕”范畴,患者形体肥胖,舌淡黯,苔白腻,脉细滑,因此辨证为肝郁脾虚型。金师治疗时选取肝郁脾虚型调肝针法(膻中、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穴),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使气血调和,冲任相资,胞孕自成。患者末次月经6月5日,初诊当日处于经中期,此时选取经中期基础方气海、关元、太溪加肝郁脾虚型调肝针法,以调肝温肾、疏肝解郁为原则,促使体内阴长至重,以候氤氲之期。以上处方治疗5次后,患者处于经前期,此时选取经前期基础方(太冲、合谷、百会)加肝郁脾虚型调肝针法。金师认为经前宜“调”宜“通”,这样才能使体内阴盛阳生渐至重阳,冲任气血旺盛,经血按时以下。7月6日复诊患者月经来潮,伴小腹痛,量少色黑,此时继续以调肝通经为原则,适当加血海、地机等穴以活血止痛,促使月经顺时而下。再诊时患者处于经后期,则采用经后期基础方(中脘、气海、关元)加肝郁脾虚型调肝针法。月经过后血海空虚,治疗上应重在“调”与“补”,选中脘、气海、关元补益精血,精血得养方能重阴转化为阳,精血充足,胞孕得养。金师认为,不孕症患者应按周期序贯调经治疗,直至胞孕成胎。

4 结语

不孕症患者多为肝郁,肝郁日久,横犯脾胃,或素体肥胖,或恣食膏粱厚味,或脾失健运,饮食不节,痰湿内生,湿浊流注下焦,滞于冲任,胞脉壅阻,均影响摄精成孕。金师提倡不孕症的治疗应“以肝为先天”,并将不孕症辨证分为六型,即肝气郁积型、肝火内炽型、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肝虚血热型等六型,并根据不同证型创立了六种“调肝针法”,即疏肝理气法、泻肝清热法、平肝潜阳法、培补肝肾法、和肝健脾法、养肝清热法。在治疗不孕症时,根据体内气血阴阳的变化,将月经周期分为三期,每期均有基础方,根据患者所处的月经周期分别选用基础方,再结合各证型相应的调肝针法进行治疗。对于闭经患者,可以直接选用经后期基础方,连续治疗3个周期后,再按经中、经前期进行序贯治疗,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整。整个调经过程兼顾了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规律,以及天癸潮低、冲任、胞宫、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顺而施之以调节体内气血阴阳,使肝气调达、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精血充足,胞孕乃成。在针刺手法上因不孕症的主要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因此多采用补法为主。金师以“调肝针法”治疗不孕症,以调肝疏肝、养血调经为主要方法,经验独到,疗效良好,其经验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猜你喜欢

血海肝郁针法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