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钩玄》解读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
2021-11-30朱明锦陈明显
朱明锦 陈明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杭州 310012
朱丹溪是“滋阴学派”的开创者,浙派中医的杰出代表。丹溪所处的年代,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大量香药(如丁香、沉香、檀香、胡椒等)进入国内,这些辛香温燥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伤津耗液之弊,使人体阴液匮乏,故丹溪著《局方发挥》批判温燥之弊,反对多服常服久服。丹溪认为人一生当中多处于“阳有余阴不足”的状态,且人之相火易妄动而煎熬真阴,而温燥之药更易伤阴助火,故丹溪力倡养阴学说,擅长滋阴降火之法。《金匮钩玄》为丹溪论述杂病治疗之专著,其养阴思想贯穿于杂病治疗之中。本文对《金匮钩玄》一书进行研读,重点探讨丹溪养阴思想在杂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
1 《金匮钩玄》之气血阴阳论是对丹溪养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
戴思恭,字原礼,系朱丹溪的得意门生,官至明朝太医院使,尽得丹溪所传。原礼融合丹溪及自身经验校补成《金匮钩玄》一书,充分反映了丹溪治疗杂病的思想理念。书末附录专论六篇,对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2的理论进行了补充,丰富了丹溪养阴学说。
1.1 五脏皆能生火,气属阳,阳动作火 《金匮钩玄》附录一“火岂君相五志俱有论”提出,“凡动者,皆属于火”[2]74“火出五脏主病”[2]74。 丹溪在《金匮钩玄·卷一》“火”篇中提出“凡气有余便是火”[2]8,指出病气的过盛会产生使人体患病的火邪,外感六淫,稽留日久均可化火,故有“六气皆能化火”说。七情过极,气机逆乱,郁久亦可化火。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或内生五邪,阳气偏盛而产生实热之火;或脏腑阴液不足,阴不制阳,出现阴虚火旺之证。《金匮钩玄》附录二戴原礼补“气属阳动作火论”篇,强调“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2]76,且认为火有虚实之分。针对阴虚阳强、相火炽盛者,以甘寒之剂降火滋阴,如当归、地黄之类。肾为先天之本,主一身之阴阳,丹溪所处年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多用香燥之药,可劫气伤阴,导致肾水亏耗,真阴失守,而生无根之火[3],原礼提出用生地、玄参之属滋肾阴、壮肾水以制虚火。
1.2 血属阴,阴难成易亏 《金匮钩玄》附录三“血属阴难成易亏论”中,戴原礼引用《内经》原文:“荣者水谷之精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2]79五脏和调,饮食如常,故能阳生阴长,化液为血,故戴原礼提出“血者,神气也,持之则存,失之则亡”[2]79“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衰”[2]79,突出阴血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丹溪及原礼皆认为“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79,故提出阴血难成且易亏,当阴伤阳扰,阳热妄行,则出现变证。阴虚阳亢于上出现吐衄,阳妄于下则便血,渗透肠间则出现滞下,热盛阴衰则发为疮疡,阴虚阳热也可出现喜忘、喜狂等精神症状。在治疗方面,选用川芎、当归治血,地黄、芍药治阴;阴虚伴血虚者,用人参补之,盖阴从乎阳,阳旺则生阴血。在此附论中,养阴的核心在于治血,善用活血药行血滞,凉血固涩药治血崩,滋阴固肾药治血虚,温经通络药治血寒,滋阴清热药治血热。戴原礼对气血的认识更为全面,认为阴血易亏,可通过治血来达到养阴血的目的,从而发展了丹溪养阴学说。
2 《金匮钩玄》杂病治疗过程中养阴思想的体现
《金匮钩玄》为丹溪治疗杂病的专著,以“四伤”——气、血、痰、郁为辨证纲要,其治疗杂病的用药配伍中充分体现了养阴的学术思想,如降火以滋阴、补阴血以润燥、健脾以养阴血、补血以生阴、补阳以生阴等。
2.1 降火以滋阴 《金匮钩玄·卷一》“注夏”篇中提到“注夏,属阴虚,元气不足”[2]6,认为注夏者食少体热,属阴不足,予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炒黄柏。在“火”篇中有“凡气有余便是火”[2]8“有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地黄之类”[2]8的论述。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指出:“柴胡……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呜呼!凡此误世甚多……真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当须斟酌用之……苟无实热,医者概而用之,不死何待?”[4]认为单纯阴虚有热,非实热者,不可用柴胡,后世温病学家则认为“柴胡劫肝阴”[5],与丹溪有相通之处。同样,升麻具有清阳明热毒之功,亦为清实热,故原礼遵丹溪用药经验,使柴胡、升麻皆去之。黄柏入肾经,善泻相火、退骨蒸,有泻火补阴之功,最适注夏阴虚生热之证。“火”篇中提到,补阴即是降火,故用黄柏、地黄降火补阴,其中黄柏炒用,缓其苦寒苦燥之性,免伤脾胃,增其滋阴之功,此为丹溪养阴之中顾护脾胃的思想体现。
2.2 补阴血以润燥 《金匮钩玄·卷一》“消渴泄泻”篇中提到“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黄连、天花粉、人乳、生藕汁、生地黄汁”[2]28,认为消渴病为阴虚不足之证,以人乳汁补血养阴,生藕汁、生地黄汁合用清热生津,天花粉清肺润肺、生津润燥,加黄连清胃火而止渴。此治法中多味药养阴生津,加黄连清热。消渴治法一般有“三消”,上消在肺,肺热津伤,用黄连清肺生津;中消在胃,胃火消谷,用天花粉、人乳汁、藕汁以养阴血、润中焦;下消在肾,水亏火旺,用生地黄汁滋养肾阴。由此可见,丹溪治疗消渴病全面考虑,三消兼顾,重视补阴血而润燥。
2.3 健脾以养阴血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阴血得以化生。《金匮钩玄·卷一》“盗汗”篇中,丹溪认为盗汗的病机为血虚、阴虚[2]29,其中“盗汗方”单用白术一味药,但分为四份,分别用黄芪、石斛、牡蛎、麸皮炒制,然后四份炒白术合为细末用粟米汤调服。此方单用并重用白术补脾气,配合四味药炒制而成,以黄芪益气固表,石斛养阴,牡蛎敛阴潜阳,麸皮除热敛汗,共补脾气而固表、滋阴血而敛汗。“呃逆”篇中认为“呃逆,有痰、气虚、阴火”[2]30,原礼认为虚火呃逆,宜用人参白术汤配合大补阴丸,主张虚证呃逆重在人参白术汤健脾益气,配合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气阴得补,呃逆得愈。
2.4 补血以生阴 《金匮钩玄·卷二》“发热”篇指出“阴虚发热,用四物汤,甚者加龟板、炒黄柏”[2]53,丹溪认为阴虚所致的发热为难治之疾,原礼则认为血虚和阴虚共存,阴虚发热者兼有血虚,阴血不足,水不济火,无以敛阳,导致发热,故原礼以四物汤养血补阴,阴血不足甚者加龟板和炒黄柏,以龟板滋阴潜阳,炒黄柏苦寒泻火坚阴,发挥补阴血、退虚热的疗效。
2.5 补阳以生阴 中医学认为阴阳互根,阴阳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可相互转化。《金匮钩玄·卷二》“脚气”篇中有言:“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补阳,阳生则阴生故也。不可用附子,可用参,多服。”[2]52此是丹溪由阳中求阴来补阴的思想体现,而《景岳全书·五十卷·新方八略引》“补略”中也提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6]丹溪在补阳以生阴之法中反对使用燥热太过的附子,而善用人参温阳补气。《内经》中有“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说,马莳[7]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对该条解析为:“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而益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此即体现了丹溪用药精准之处。
3 临床启示
3.1 中医经典对养阴的重视 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养阴思想,丹溪继承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养阴观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有言:“年至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阳道实,阴道虚。”已认识到阴气的重要性。阴易虚,因此强调滋阴保精。张仲景把阴虚致病的思想首先运用到临床辨证之中,创立了“急下存阴”的承气汤、“祛邪保阴”的白虎加人参汤,以及治疗“肺阴虚有热”的百合知母汤、治疗“虚热肺痿”的麦门冬汤等。中医经典对阴精的重视影响着后世历代医家,迨至丹溪,通过总结、整理前人的经验,更系统地完善了养阴的思想体系。
3.2 丹溪对养阴思想的发展 丹溪师从罗知悌,得刘完素再传,且旁通子和、东垣等金元医家之长。刘完素提出“胃中润泽”之说,强调养脾胃之阴;张子和为“攻邪派”的代表,以攻为补,有崇仲景“急下存阴”之意,强调滋阴之法寓于泻中;李东垣提出“阴火”之说,认为阴火炽盛,易犯脾胃,气血亏少,采用“升阳气”以“降阴火”,如以升阳降火汤益气泻火而助阴。丹溪总结前人经验,著《格致余论》,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1]2和“相火论”[1]45等论断,认为阴难养且易亏,相火妄动,煎熬阴液,阴虚阳亢而为病。其弟子戴思恭在其基础上发展为气血盛衰论,养阴的同时重视气血。在治疗上,丹溪主张滋阴降火之法,其滋阴降火代表方为大补阴丸,功在“降阴火,补肾水”[1]172,《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谓其能“骤补真阴,承制相火”[8],在临床各科阴虚火旺或肝肾阴虚的疾病治疗中亦得到广泛应用[9]。此外在养生方面,丹溪倡导节饮食、戒色欲,不使相火妄动,保持人体阴平阳秘。
3.3 养阴在杂病治疗中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工作压力大、过度劳作、熬夜、纵欲、嗜食辛辣、药物滥用等不良因素均易损耗人体阴精。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当今社会相对于古代,不良的生活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阴虚的患者更为多见,所以养阴学说对于杂病治疗颇有意义。王纶[10]《明医杂著》有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丹溪为杂病大家,《金匮钩玄》是其论治杂病的专著,充分体现了丹溪杂病的养阴思想。丹溪对阴伤伴见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养阴方法,而且精于方药,重视药物炮制,去性存用,以顾护中焦脾胃,脾胃旺则阴血生。
4 结语
《金匮钩玄》是反映丹溪杂病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其弟子戴原礼对丹溪学术思想传承创新的体现。丹溪擅长治疗杂病,熟于滋阴降火之法,《金匮钩玄》记录了丹溪诊治内、外、妇、儿等疾病的经验,加上戴原礼增补的内容,展现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1]2和“血属阴难成易亏”等观点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金匮钩玄》对“阴不足”杂病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降火以滋阴、补阴血以润燥、健脾以养阴血、补血以生阴、补阳以生阴等治法丰富了丹溪养阴、养血的学术思想,促进了中医养阴学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