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神农本草经》谈张仲景运用牡蛎的证治特色

2021-11-30刘敏杜欣邓楠刘晓倩李长香王庆国闫军堂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伤寒论龙骨牡蛎

刘敏 杜欣 邓楠 刘晓倩 李长香 王庆国 闫军堂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牡蛎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言其:“味咸,平,无毒。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鬼、延年。”[1]牡蛎在《伤寒杂病论》中有着广泛应用,仅《伤寒论》一书中就出现6次、入6方,《金匮要略》一书中出现8次、入8方,去其重复,合计11方。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入肝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其效用的描述可以概括为潜阳益阴、坠痰镇惊、除热邪、软坚散结、利湿逐水五个方面。本研究将仲景师法《本经》及拓展应用牡蛎的证治规律总结如下,以期对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1 《本经》与仲景医学的相关性

《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集东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所载药物大多疗效可靠。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药物学家及民间用药的经验,为中药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也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理应受过《本经》的影响,他在《伤寒论·序》中所提到的《胎胪药录》一书,有人认为可能就是《本经》,其根据为:“胎者,始也;胪者,列也。”《胎胪药录》可以理解为早期的药物学专著。《本经》书名虽最早见于梁代阮孝绪之《七录》,但不等于古无其书,可能早期其书名不同。仲景《伤寒杂病论》所用药物多宗《本经》旨意,并结合前人与个人的临证经验有所发挥[2]。清代医家徐大椿曾说:“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3]《伤寒杂病论》中共用药17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为《本经》所载,只有少数不见于《本经》,而见于《名医别录》。细考仲景用药规律,其中与《本经》药物主治相合之处颇多,而且仲景还在继承《本经》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发挥,足资后人深入学习研究。

2 尊经应用,效验卓著

2.1 “惊恚怒气……杀邪鬼” 牡蛎质重味咸,重能镇摄,咸能消痰坠痰,故仲景治疗惊狂癫痫、躁扰不宁、痰火上扰等证多用此药。如《伤寒论》112条(赵本条文号,以下同)云:“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本条所论的是因误汗伤心阳,神失所养而不内守的惊狂之证,方中牡蛎重镇潜摄,使浮越之阳得平,与众药合用而达温阳坠痰、镇心安神之效。又如仲景治心阳虚、心神浮越烦躁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少阳胆火肆逆而见烦惊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热化风惊痫的风引汤以及治疗肝旺脾虚痰郁的侯氏黑散等,都用到牡蛎,以上各证有实有虚、有寒有热,说明牡蛎有良好的镇静安神之功。烦躁惊痫之证,无论寒热虚实,只要配伍恰当均可应用[4]。证之当代,有学者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癫痫,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减少抗癫痫西药的毒副作用[5]。本方还可广泛用于产后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精神病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均有一定疗效[6]。另外,《温病条辨》中的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及大定风珠诸方也都配用牡蛎以滋阴潜阳、柔肝熄风,用于热邪久羁、热灼阴伤、阴虚不能潜阳、虚风内动、神倦瘛疭、脉气虚弱之证。

2.2 “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 牡蛎因其咸寒之味入太阳经,壮水清火,又入肝经,转枢内外,通达阴阳,使之调和,以去寒热。主治此类寒热病症的经方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当代伤寒名家聂惠民教授认为,牡蛎的首要功效即是“主伤寒寒热”,故可以治疗外感表证。但牡蛎这一 “主伤寒寒热”“疗咳嗽”的功效,却鲜为人注意,因此聂教授认为,牡蛎虽味涩,却不敛邪,不会造成关门留寇之弊,外感咳嗽可以放胆用之。外感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与咽,外邪袭表,肺失宣降,可以致咳;咽为肺胃之门户,又为三阴经所过,外邪侵袭,致其红肿,或痛或痒,也是致咳的原因。《名医别录》谓牡蛎“治喉痹、咳嗽”[7],《本草备要》谓其“咸以软坚化痰”[8],故与川贝母等相伍,可以增强其止咳化痰之功。另外,《汤液本草》言牡蛎:“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9]《伤寒论》311条曰:“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聂惠民教授认为,若以桔梗、甘草等引之,可以散咽喉之肿、疗咽痛,可以消除因咽痛咽痒所致的咳嗽,故在治疗外感咳嗽时常常加入牡蛎[10]。

2.3 “鼠瘘” 鼠瘘是指颈部或腋下的淋巴结结核破溃形成的病症,以其长期流稀脓水,形如老鼠打洞而名之。未破溃者则名为瘰疬,皆有形之结块病。仲景经方中虽然没有用牡蛎治疗鼠瘘的记载,但是利用其软坚散结之能,广泛治疗痞结硬塞诸证。例如《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方中牡蛎重在软坚散结,兼以化痰消饮,与他药共用,痰结得散,气机得畅,壅遏之阳气外达,汗出则病愈。又如小柴胡汤方后加减:“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由于邪犯肝胆,疏泄不利,气机运行不畅,邪气痞结则壅遏而见胁下痞硬,故去大枣之甘腻,投牡蛎之咸,意在化坚开结消痞。

3 继承发扬,拓展应用

仲景不仅充分继承了《本经》的用药经验,而且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进行了拓展发挥,可谓既善于继承,又精于发挥,对于牡蛎一药的应用亦是如此,现具体分析如下。

3.1 滋阴清热治口渴 仲景选用牡蛎治疗阴津不足、虚热上扰的百合病,如《金匮要略》载:“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栝蒌牡蛎散主之。”本条叙述的“百合病”,是由于阴虚内热,虚阳上浮,煎熬津液而致。方中牡蛎咸寒,入阴分而益阴之不足,味涩下走而平潜浮越于上之虚阳,仲景将其与栝蒌根配伍,共奏益阴潜阳、润燥止渴之效,治疗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而见口渴者,颇有佳效。后世邹澍[11]《本经疏证》言:“瓜蒌牡蛎散证……用瓜蒌生上之阴以和其渴,用牡蛎为下之橐龠,吸已化之阳使下归而化阴,济上之亢,通下之道。”现代临床亦常以牡蛎配伍他药治疗消渴病,如消渴固本汤以牡蛎配生地黄、知母、金樱子等,益阴生津、补肾固本,标本兼顾以止消渴[12]。降糖汤以牡蛎配天花粉、知母、北沙参等滋补肝肾、生津止渴,治疗肝肾阴虚型消渴病有效[13]。

3.2 固肾涩精治遗精 《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此乃阴虚不涵其阳,虚阳上浮而不敛,阳虚不能卫护其阴,则阴虚失其固守而不藏。本方在燮理阴阳基础上,加龙骨、牡蛎交通心肾,潜阳入阴,固肾涩精。清代医家周岩[14]曰“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可谓一语中的。据临床报道,有学者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男科虚劳失精证,其中以龙骨、牡蛎益阴潜阳、定魄安神、收涩固精,取得满意疗效[15-17]。

3.3 利湿逐水治水肿 仲景运用牡蛎治疗腰以下肿者,意取其味咸入肾走下焦,利水逐湿,如《伤寒论》395条:“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本文中的“有水气”,为湿热之邪壅于下焦,以致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泻,水性下流而发生水肿。方中牡蛎咸寒,寒能清利湿热,咸能消散壅滞之水结,此为仲景用牡蛎之意。

又如《金匮要略》云:“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白术散方:白术、芎、蜀椒(去汗)、牡蛎各三分,取牡蛎利湿去水之用,更与术、芎、椒同用,治疗妊娠脾虚而有寒湿者。正如清代医家魏念庭[18]所云:“方用白术补中燥土,以益胃进食,芎气血兼行,蜀椒温中散寒,牡蛎除湿利水,无非为血分计,即无非为胎计也。益胃而后食进,胃血得生,血行而后流通于周身,疾病乃息。寒散中温,而血方可行,不致有阻于胞;湿去便利,而血方无停蓄生热,开漏下堕胎之渐。此四物养胎之神功也。”

4 仲景未用,后世发挥

4.1 “女子带下赤白” 牡蛎主归肝肾二经,性寒质重,味咸兼涩,煅用长于收敛固涩,故有固崩止带之效,可治“女子带下赤白”。牡蛎的这个功效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并无应用,而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拓展发挥。例如《千金方》以牡蛎配龟甲,治疗崩中漏下赤白不止。崩中漏下属阴虚火旺者,可以牡蛎配知母、黄柏、生地黄等滋阴降火之品,如《妇科证治约旨》之加味固阴煎。治脾虚气陷、统摄无权、冲任失固、经水量多、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者,可以牡蛎配黄芪、白术、海螵蛸等补气摄血、固崩调经,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安冲汤和固冲汤。治产后气血双亏、恶露不绝者,可配人参、当归、艾叶等,如《郑氏家传女科万全方》之牡蛎散。治下元虚寒、带下赤白、喜暖畏寒、四肢不温,可以牡蛎配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等温暖下元、益肾固精之品,如《济阴纲目》之苁蓉菟丝丸。治妇人诸虚不足、崩中带下、久不受孕、骨热形瘦者,可以牡蛎配鹿角霜、白薇、乌贼骨等,如《济阴纲目》之补宫丸。《妇科秘方》之牡蛎丸以牡蛎、牛膝、狗肾、青盐用枣肉为丸,治肾亏白带清稀如涕水,行补肾固涩之效。

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带下,常将生龙骨、生牡蛎并用以收涩固脱,并组方清带汤。张氏[19]172-173认为:“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谓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约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然其病非仅滑脱,也若滞下。然滑脱之中实兼有瘀滞。其所瘀滞者,不外气血,而实有因寒因热之不同。此方用龙骨、牡蛎以固脱,用茜草、海螵蛸以化滞,更用生山药以滋真阴固元气。至临证时,遇有因寒者加温热之药,因热者加寒凉之药,此方中意也。而愚拟此方,则又别有会心也。尝考《神农本草经》龙骨善开癥瘕,牡蛎善消鼠瘘,是二药为收涩之品,而兼具开通之力也。又考轩岐《内经》四乌贼鱼骨一芦茹丸,以雀卵鲍鱼汤送下,治伤肝之病,时时前后血。乌贼鱼骨即海螵蛸,芦茹即茜草,是二药为开通之品,而实具收涩之力也。四药汇集成方,其能开通者兼能收涩,能收涩者兼能开通,相助为理,相得益彰。”张氏引经据典,论述精辟,确属临证有得之谈。

4.2 “除拘缓”“久服强骨节” 这两种功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亦未见于记载。“除拘缓”的“拘缓”是指筋脉拘急弛缓,后世医家对此有精辟阐释。如张志聪[20]《本草崇原》曰:“牡蛎南生东向,得水中之生阳,达春生之木气,则惊恚怒气可治矣。生阳之气,行于四肢,则四肢拘缓自除。”《医学衷中参西录》则云:“至于筋原属肝,肝不病而筋之或拘或缓者自愈,故《本经》又谓其除拘缓也。”[19]225由此可见,牡蛎除拘缓的作用机理多以清肝热、平肝阳解释。关于“久服强骨节”,就临床所见,儿童生长过程中出现的腹痛、四肢关节疼痛等,西医谓之缺钙,多予以补钙治疗,而牡蛎中富含碳酸钙成分,中西医理可以互证,当今市售的龙牡壮骨颗粒即是治疗此类病症的常用中成药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经》中牡蛎治疗“惊恚怒气……杀邪鬼”“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鼠瘘”等功效可在仲景方证中得到印证,而仲景还从滋阴清热治口渴、固肾涩精治遗精、利湿逐水治水肿等方面对牡蛎的功效进行了拓展应用,但是《本经》中提到的治“女子带下赤白”“除拘缓”“久服强骨节”等功效在仲景书中未有体现,而后世医家对此进行了实践应用。从仲景运用牡蛎的证治经验可以看出,经方用药主旨大都源于《本经》,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即《本经》为仲景用药之渊源,而仲景则在继承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应用。因此,在研究经方或《本经》时,如能将二者互相印证、彼此对勘,则有利于加深对经方及《本经》原文的理解,这对于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足资后学深入领悟。

猜你喜欢

伤寒论龙骨牡蛎
架龙骨
龙骨治百病?言过其实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龙骨中的秘密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关系之辨析
刘炳凡《伤寒论》教学录音资料数字化保存及应用研究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