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1-11-30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华教材传统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崔 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孕育了连绵不绝的华夏文明,深深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华夏文明的根本标识。

近年来,教育部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文件,倡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各级学校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光发热,激励青少年不断奋进,不畏艰辛,以积极的心态走向成功的人生。所以,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发挥其卓越的育人功能,找准其与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强大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一、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增强数学教学的人文性

教材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资源,教材中的很多版块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教育价值,为数学教学服务。

例如: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版块,这一部分内容经常被师生忽略,其实,这里面饱含了与数学学科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中可以挖掘出许多有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比如解方程一课中的“你知道吗”版块,就简述了解方程思想的历史文化传承。早在3600多年前,埃及人就已经在运用方程思维解决数学问题了;我国2000多年前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就有关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记录。

看似简单的数学历史文化知识背后,蕴含着古人对自然探究的热爱,对科学钻研的坚持。了解到我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的数学研究,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另外,教材还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录的“方田章”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关于平面图形面积算法的详细论述。文中提到: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文中的“方田”指的是长方形田地,“广”指的是长度,“从”指的是宽度,清晰地表达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文章还有关于三角形面积算法的介绍: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即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习这些数学历史文献记录,使学生不由得感叹我国先祖在数学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和探求真理的不懈努力。

通过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渗透传统文化,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挖掘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资源,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的过程性,要注重数学知识产生、发展、推理、形成的过程教学,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限制,深入探求数学概念定理的内涵,将已知的数学知识与其发展背景联系起来,从中感受数学学科的魅力,体味科学与社会生活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学习“乘法口诀”时,教师可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先查找与乘法口诀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了解乘法口诀的基本特点和规律,然后,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集中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再将制作好的关于“乘法口诀”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背景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在直观形象的讲解中,学生自主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通过课前的独立思考、课堂上的学习交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了解到丰富的数学规律背后的文化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领悟了数学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三、挖掘艺术图案中的教育资源,体验传统文化美

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信息等而设计和创作了许多精美的图案。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构思精妙的图形图案,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是人类文明艺术宝库的珍藏。

自古至今,我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文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它们反映了我国各时期的艺术创作水平和创造能力,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情感态度和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名片。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课程中的图形图案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例如:学习“图形与变换”一课中,可以将具有秦汉特色的战国铜镜、刀币、玉璧,以及唐代饰物上的花鸟纹锦、精美瓷器、年画图案、脸谱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展示在大屏幕上,并在每种图案的下面进行简要的文字说明,标明该图案的年代、意义、背景,以及包含着的数学思想。让璀璨的华夏文明再次照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丰厚的历史文化蕴藏,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样的数学教学更具人文性、艺术性,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根本目标。

四、运用数学名人故事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数学学科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历史上无数优秀数学家的刻苦研究。数学教材中也列举了很多古代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取得的成绩至今依然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数学教师结合这些名人事迹开展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从中深深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培养神圣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时,教材中提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但同学们对这位在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数学家了解不多,为此,教师可布置课后任务: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数学家刘徽。经过同学们的努力,刘徽的数学代表著作有《九章算术》《海岛算经》,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宝贵的数学遗产。特别是刘徽对《九章算术》中一些问题的补充证明,为世界数学研究做出了无人可及的创造性贡献。他首先提出了十进小数概念,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他还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创建加减运算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提出用“割圆术”求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利用“割圆术”求出圆周率π≈3.14,他的割圆术理论可以称为我国古代极限概念的代表。文献资料还显示,刘徽为人正直,不畏强权,勇于创新和探索,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待科学严谨细致,对于一些自己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悉数记录下来,希望后人能够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探索,直到求出结果。他虽然出身低微,但品格高尚,不沽名钓誉,一生几乎都献给了数学研究,是一个值得被世界铭记的科学伟人。

通过这种数学文化知识的熏陶,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数学研究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聪慧贤达,更让学生找到人生的航向,树立了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发展而发奋读书、艰苦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收获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既学习了数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调动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科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工具性特点,数学教师在强调其科学性和工具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人文性教育,这样的数学教学才完整,教书育人效果会更好。为此,数学教师应善于挖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素材,将祖国的传统文化引入到数学课程教学中,将文化教育与科学教育完美结合起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延续与统一。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探究热情,将数学当作一种文化艺术去欣赏和揣摩,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具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中华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