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21-11-30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实验中学

青年心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史料历史学生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实验中学 蔺 静

巧用史料是培养学生历史逻辑与辨析思维、自我感知、借鉴精神及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与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可以让学科核心素养能够更加具有育人价值,将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中更加具体化。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建立起基础的历史思维。因此,老师应从史料实证的收集整理、运用探讨与概括总结等方面来提高其运用水平,强化学生史料、批判与实践意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运用模式的不足之处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老师习惯让学生自由查找或阅读史料,但是缺少让学生思考史料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老师很少运用思维导图等教学方法来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活动,降低了其运用水平。

二、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史料在课前导入环节中的运用

以往历史课前导入环节以自由预习、关联知识复习及问题导入为主,内容局限与形式雷同的课前导入环节不仅无法激起学生学习探究历史新知识的欲望,甚至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历史内动力的下降与学习兴趣的缺失。

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教材中“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以2017年的纪录片《二十二》为教学案例,从“二十二个现存慰安妇”的事迹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带给人民的伤痕,展示当时战争拍摄的照片、国民党军队老士兵的回忆录、当时中国新闻报纸的报道,以及当时日本侵华军官的日记和日本新闻报纸的报道,引导学生关注到史料的不同角度取向,培养其客观判断的能力。促使学生寻找到科学合理的和平发展道路,增强了学生主动阅读与学习新知识的内动力。利用视频短片、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名言警句及思想观念等来组织课前导入环节,提高了课前导入环节的故事趣味性、人文内涵性与探究引导性,为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与活跃历史思维等奠定了基础。

(二)史料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学生终将会离开校园,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学过的历史知识难以避免会逐渐淡忘,历史学科能够使其终生受益的便是学生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的思维习惯。针对教材知识点零散、复杂性较强与抽象理论化的问题,我们应将史料作为串联多本教材知识点的线索或对比分析不同知识点的中心内容,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运用故事史料来构建故事化与情境化的教学情境,利用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促进了历史知识从抽象无趣到具体有趣的转变。另外,师生探讨不同史料中蕴含的历史思维与精神,促进了学生历史知识框架的完善,为构建和谐有趣与高效灵活的历史课堂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一部分”时,可以利用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发挥历史教科书的教学载体作用,书中“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新颖灵活,通过这些栏目,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判断和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提出观点、资料、立场的能力,还可以补充新疆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历史战争场景。对再造性图片要注明作者和创作的时间、地点等信息,针对出土的具有中原风格文物图片应注明其发掘地、出土时间、发掘单位、摄制者或单位。帮助补充学生比较理解“新疆与中国版图”的历史规律、历史结论的相关史料,注明史料的出处,并注意所选史料要便于学生理解。另外,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应注意科学性和适度性等原则性问题。

(三)“历史解释”在课后复习环节中的运用

“历史解释”素养是学生学习历史之后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历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与此相适应。除了本文提到的历史教师、历史课堂教学及历史教科书的发展与完善外,历史解释的学习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针对“史料实证”素养和解决历史问题进行着重培养。通过布置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探讨、概括总结、实践运用各种史料的课后作业,促进课后作业从抄写做试卷到自主探究的转变,在锻炼学生历史逻辑推理、对比分析、怀疑批判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其课后复习及自学能力。

在学习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以“唐朝中外交流”为主题的史料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单位来共同设计任务实施方案。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或途经来获取相关的史料,既可以是电视剧等历史影像资料,也可以是古代书籍资料,更可以是当代专家学者解读唐朝文化书籍资料或视频。小组成员将这些图片、文字及视频等不同载体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从中筛选出更具代表性、真实性与客观性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提炼出关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荣与影响深远的观点,为当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具有指导与参考意义的经验。

(四)巧用史料来增强“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之一,是体现历史爱国心的重要素质。同时,由于史料内容真假难辨,即使对相同历史事件的描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历史唯物观来重新筛选梳理史料,尽可能找出真实客观的史料,避免因过度相信自己所查找到的史料而掌握错误的历史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传授各种史料查找方法与运用技巧,围绕其学习诉求与兴趣爱好等来获取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另外,老师详细讲解史料运用方法,在了解史料背景及标记重点语句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史料重点信息,自主思考并解答史料相关问题,从中获取具有较强借鉴与指导意义的知识内容,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学生历史自学与实践能力。

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始社会史》《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院士社会史》等书籍资料,同时,老师让学生再阅读神农尝百草等神话故事,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其认为或真实可靠或存在疑问的历史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再次分析与验证,这在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欲望与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也对学生自学分析与概括总结等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五)巧用史料锻炼实证思维

通过组织开展史料辨析会或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史料的真伪及教育价值,强化学生史料鉴别体验的挑战性、感知性与探究性,帮助其掌握求源法、反证法、旁证法等多个史料辨别方法,锻炼学生历史理性思维能力。其中,求源法是根据史料的来源途径来初步判断其真伪,第一手史料的可靠性与研究价值较高,野史的可靠性与研究价值则会大打折扣;反证法则是利用逆向思维来帮助学生思考史料的真伪,强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旁证法则是利用多个史料来侧面论证该史料的真假,在开拓学生历史视野的基础上,也对丰富教学资源与提高教学效果等产生了促进作用。

近年来,从整体史构建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文明史构建的《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与国际合作相关的《大国崛起》的解说题、从现代化史观构建的著作,可以帮助历史思维的修正和辨证讨论。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时,可以利用科学家王祯编写的《农书》来帮助学生按照时间脉络来了解古代印刷术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主要影响,此时学生会了解胶泥印刷术、木活字等其他印刷术。也可以让学生研读北宋科学家沈括创作的《梦溪笔谈》,该书中详细记录并评价了活字印刷术的影响,明确指出“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从而在帮助学生掌握活字印刷术产生的时代与其影响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史料旁证能力。

总之,教师应正视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充分认识到运用史料实证对深化历史素质教育改革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通过创新史料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等环节中的运用策略来促进史料实证,辅助教学与育人引导作用的正常发挥,为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与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史料历史学生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