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冠疫情的微博热搜看网络舆情演变及治理

2021-11-30

关键词:舆情网民疫情

网络舆情特指网络空间内因社会热点问题发生、发展和变化引发网民情感和价值观聚集性表达,进而形成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民众在公共事件面前的信息需求和心理反馈。网络舆情安全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春节前夕罕见爆发,一个时期以来网络中最为热议的话题无疑就是疫情。本文选择微博这一国内主要公共社交平台,以2020年1月2日至2月21日为研究区间(“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热搜话题首次出现在2020年1月2日,而疫情舆情开始爆发是在1月20日),对该区间内网络舆情演变过程和治理方式加以精细化分析,通过一个完整的片段还原探究其中的事理,揭示网络舆情演变的一般机理,以求管中窥豹之效。此外,在全面总结学习、梳理凝练伟大的中国抗疫经验之际,回溯新冠疫情网络舆情治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新冠肺炎”微博热搜的内容分析

根据是否有利于疫情期间大众的精神健康和社会治理,可将“新冠肺炎”相关热搜话题分为以下三类。

(一)中性消息:数据信息及政策发布

微博每日热搜话题中,平均关注量最高的都是数据及信息的发布,如“疫情地图”“X日新增确诊人数”“开学时间的调整安排”等,这类信息都是属于对疫情客观现状的描述,也是最能直观准确地展现事件发展情况的数据,我们可以称之为“中性消息”。这类话题与疫情发展具有最为直接的联系,也最能吸引大众的关注。无论对疫情持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都需要通过此类消息来把握最新数据。虽然这类数据的发布是客观科学的,但是数据和信息自身的内容会影响受众主观情感。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易扩散性,信息发布是否及时和是否准确科学,会对大众的心理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也会对政府和权威媒体的公信力产生影响。

(二)正面鼓舞:英雄事迹及乐观精神

在公共事件发生时,总会出现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在这段时间内,微博热搜中高频出现钟南山和李兰娟等抗疫英雄的名字。除了这些在抗疫第一线的领军医生学者外,许多以单位和团队出现的“英雄”同样在热搜中频频出现,如各地支援武汉的医疗团队,被誉为“最美逆行者”;各地为防控疫情而日夜值班的基层工作者和志愿者,被一句文案“你们所谓无聊的‘家’,是他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刷爆网络,极具正能量感染力;还有各种渠道的捐赠、国际上的支援同样也都是在热搜中常出现的“英雄”事例,如“韩红”“日本民间捐100万个口罩驰援武汉”等话题在微博热搜榜中出现时,都被网友标明心情为“点赞”,表明了此类信息对网友们的精神鼓舞。除“英雄”事迹以外,还有一些充满乐观精神的娱乐化内容,如“河南硬核村长”“疫情过后的你”之类的热搜,都十分符合互联网娱乐化的表达形式,这类“苦中作乐”的热搜会给大众的精神世界传递正能量,表明大众面对疫情的乐观态度。

(三)负面舆论:网络谣言与网络民怨

疫情期间网络中也同样有着各色各样极易混淆视听的谣言。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在当今互联网异常发达的时代,谣言的制造和传播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谣言自身具备先行的特点,尤其是在全民关注此事件时,造谣者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进行谣言传播,就很容易引发大家的恐慌,从而使谣言得以极速扩散。网络谣言四起,必然要冲击主流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认知判断,如“用吹风机吹口罩可消毒”、“吃猪肉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是生物武器”等谣言都会对疫情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充斥着真假内容的网络消息也会使得公信力被误解甚至威信丧失。除了网络谣言,还有网络“民怨”也会对疫情期间政府的统一治理产生负面影响,对公信力的权威产生极大挑战。网络“民怨”的产生一部分是由谣言造成的,还有个别情况是由应急不力和管理人员的失职造成,如“黄冈卫健委”“武汉红十字会”“鄂A0260W”等热搜热度持续多日,使得部分网民对于相关应对举措一度产生怀疑,这种怀疑感更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环境,以致激起“民怨”。

二、“新冠肺炎”网络舆情演变过程

通过对研究时段内疫情发展程度、公众心理变化和网络言论表现的综合考虑,可将疫情期间“新冠肺炎”网络舆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舆情萌芽期:民众认知相对滞后

由于病毒自身传播的周期性和疫情的发展特性,疫情初期的社会反应必然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疫情初期的网络舆情不仅关注量和浏览量较低,关注参与群体也较为有限,以疾控部门、医护行业等直接受到疫情影响的相关人员为主,他们或是出于职业规范,或是由于职业自身特性而对疫情拥有高敏感度,在疫情面前拥有最快的反应速度。在2019年12月底,张继先医生就已上报医院存在不明肺炎,相关疾控部门也立即下发通知,但由于人们对疫情的认识具有过程的发展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导致虽然有如李文亮医生这样在网上示警的“吹哨人”,但短时间内很难在网上形成较大反响。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意见领袖难以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在1月中旬前,相关网络热搜仅表现为间断式的官方通报,从1月2日至18日,相关热搜共17条,仅同1月20日单日热搜量基本持平,且平均仅排在每日热搜榜的第33位。由此可见,疫情在发展初期较难引起网民关注,网络舆情呈现间断式、区域性特点。

(二)舆情爆发期:社会反响纷繁复杂

从1月20日开始,可明显发现相关热搜量急速增长,在极短的时间里达到了全网皆知的程度,网络舆情在如此高的关注度和集中度之下也就具备了形成条件。在此段时间内,大众对于疫情的认知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对病毒和疫情获得较为全面的认知,在受到网络中的各类新闻和消息泥沙俱下的影响下,会产生或重视或不屑或恐慌等多种态度。因此,这是网民精神生活最为混乱的阶段,也是不同观念导致矛盾多发最为突出的阶段,“如何劝说父母戴上口罩”“疫情有望元宵节前结束”等热搜都反映出在此阶段下持不同观点、拥有不同认知的大众之间的矛盾。在这样不同观点的矛盾冲突下,网民难免存在较为分明的多方意见,难以形成统一看法。而网络意见领袖也在此阶段开始左右部分舆情走向,其中不乏谣言、反智理论、反社会消息,这也是网络舆情治理最为艰难却最为重要的阶段。此阶段最需要英雄人物和正面激励,此次疫情中“80岁钟南山院士出征武汉”的消息便是最为有效的一剂药。钟南山院士对疫情的一系列判断使得网民对于疫情的认知陡增信心,有效缓解了网络中的混乱舆情,同时也对网民精神生活起到了极大的正面激励作用。

(三)爆发后的平稳期:网民理性观察回应

网络舆情在经历一周左右的爆发期后,每日热搜量就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这一阶段可称为爆发后的平稳期。随着疫情发展趋势的逐渐清晰,大众对于疫情的认知也达到了较为全面的程度。此阶段网络中直接与疫情相关的舆情有了较为明确的科学导向、官方导向,自媒体很难在诸如疫情何时结束等直接相关话题中占领太大的话语权。因此,这一阶段的网络舆情开始大量出现疫情衍生话题,如“花式宅家抗疫”“云监工火神山”等“心灵鸡汤”不无积极治愈意义;舆论也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政府的管控上,如“黄冈市卫健委主任”和“武汉红十字会”等负面事件就是在这一时期闹得沸沸扬扬,这是网络舆情治理最需要高度保持警惕的阶段。全网的高聚焦性更加提高了网络传播效率,而且网民的视线会从疫情本身延伸开,关注范围更广,网络反应更为激烈,而这一时期又是防控最重要的时期,网络舆情的导向会对防控进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疫情期间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问题

通过对疫情期间“新冠”一词的热搜,发现网络舆情治理方式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容易造成网民负面情绪的上升和网络空间的失序。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活动时的方向。尤其是在面对小学生时,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不足,在面对英语学习时,缺乏正确的方法和清晰的逻辑性,很难把握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因此,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对于重难点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目标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一)网络主导话语权相对分散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更为分散,且存在及时反馈和双向传播的机制,这就更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沟通,关切国民需求。虽然在疫情期间地方政府、主流媒体都积极在网络平台发布最新数据和政策,并进行辟谣和传播正能量,然而由于平时的粉丝积累量不够,再加上对网络传播的特性把握不足,政府和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难以占据网络话语主导权。一些自媒体平台利用群体归属心理,将自己归属于部分网民群体,形成群体成员共同的情感、认知、态度、价值和行为认同〔1〕,所撰写的文章往往能挑动网民情绪,引发网民将其文章转发,以此影响网民对待疫情的主观态度。自媒体平台中虽然不乏正面的积极文案对调节网民精神生活起到了很大作用,但难免泥沙俱下,仍存在催生网民负面情绪、营造民怨沸腾氛围的虚假文案,这就给疫情期间的网民精神生活和抗击疫情政策的有效落实带来了负面影响。概而言之,造成网络主导话语权分散的原因主要是主流媒体的迟滞和自媒体的有意“吸睛”。

(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有所欠缺

近年来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越来越体系化,对网络舆情也愈加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指出:“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2〕。然而,相较于当前互联网媒体的发展水平,地方政府互联网媒体的建设还难以跟上发展水平,有的只是将线下文件照搬到网络中就简单地认为做到了及时的信息化处置应对,殊不知这样做短时期内难以真正被群众理解和信任。

在疫情爆发之后,全国网民的关注更加集中在有效治理上,对管理者自然也会产生更多的舆论压力和质疑。在网络媒体平台无法对舆情做出有效应对措施时,行政单位作为网络社会的管理者能否正确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是在疫情期间能否集聚民心、获得大众信任的关键。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各基层政府在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上差异较大,网民对某些地方基层政府大加称赞,而对个别地方政府官员的无作为大肆批判。在疫情期间,当网络中出现不利舆论时,舆情管理者难免不会采用“删”和“关”的粗暴方式来进行应对,而这样的方式会让大众对管理模式感到失望和气愤,从而越发助推不利舆论的传播。譬如,针对湖北及武汉有关政府官员在疫情初期失职行为的批评之声就时常可见,“黄冈卫健委”“武汉红十字会”等相关负面事件频上热搜且不断被炒作演绎,唯有官方澄清或处理结果公告后方才得以平息。

(三)网络舆情治理模式不够先进

目前相关部门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监管时会把网络失范事件当作个别事件来处理,而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群体社会中的事件去看,造成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缺乏综合性和全局性眼光〔3〕,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规模化、无界化等特点,基层政府作为网络空间治理的单一主体,面临执法资源有限和专业技术水平限制等因素的制约〔4〕,无法形成更为有效的网络治理模式。网络舆情是政府、资本、技术、民意等多方博弈的产物,也是现实社会的矛盾在虚拟世界中的映射。在这样的复杂产物面前,现有的单一治理体系显然不能够有效解决舆情产生的源头,只治表而不治里。况且,针对舆情的治理也不是由相关部门的单一管理就能完成的,这应是一个长期的、线上线下结合、多元协同的综合改革过程。

四、加强公共危机发生时的网络舆情治理对策

当前网络舆论治理面临着几对突出的矛盾,如有限的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和复杂庞大的网络世界之间的矛盾,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泛娱乐化之间的矛盾,现实问题的个例性和网络舆情的全面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政府控制和舆论监督之间的矛盾等。而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期间,舆论密集聚焦、政府加强管控、敌对势力趁机渗透,愈加激化了矛盾。在如此情况之下解决矛盾,必须要改进网络舆情的治理方式,打造全新的网络舆情治理体系。

(一)加强网络话语阵地建设,以主动引导代替被动应对

“人的认知通常遵循‘认知—情绪—态度—行为’的路径,对于影响较大的公共事件,个体公众极易存在主观偏见,对于事件浅表、泛化的理解也会影响理性共识的形成。”〔5〕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某种情绪且不断地积累成为较为稳定的态度时,就会产生群体性意见。群体性的意见未经妥善处理,不断发酵升级扩散,即是网络舆情的爆发。目前我们的治理是在达到“行为”层面后再予以应对,但此时很难再改变公众的固有印象,若是处理不当,反而会导致舆情负面影响的加剧。因此,网络话语阵地的建设即是为了在“认知”之前培养公众理性辨别的能力,在负面情绪产生时进行积极疏导,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我们应坚定不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唯有多数网络用户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判断是非,网络上对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才能是科学理性和有序的,不良言论和反动观点的蛊惑影响才会降低”〔6〕。要提高网民的自觉性,就必须要把握网络媒体的特性和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深入各个网络热门平台,用网民们乐于接受、乐于传播的方式打造更多优秀的主旋律网络作品,提高网民的自觉性,还要重点发挥政府作为引导者、青年作为创新创造者和互联网企业作为技术保障者的作用。针对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斗争的要求与挑战,特别是“面对奔涌而至的互联网尚未做好充足准备,还没有进行话语体系的成功转换”〔7〕的现象,我们要与时俱进、针锋相对地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二)强化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提高网民思想道德素质

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手机网络用户达8.47亿。”〔8〕庞大的网民基数和网络的发布自由性,使得网络管控难度巨大,当前舆情分析的队伍规模明显不足,且缺乏组织性。要提高舆情监管队伍的专业化,不仅仅要依赖机械的算法对敏感字眼进行屏蔽或是示警,还要形成有组织、有纪律、有规范的治理团队来规避舆情治理中由情感导向和资本导向带来的影响,更要提高舆情管理的经济社会效益,给舆情治理队伍的发展以正向激励。

2019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9〕。《规定》的颁布使网络舆情的治理有了法律的准绳,但是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网络舆情的治理不可能仅凭一部法律的发布就成功,尤其在如这次疫情一般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单靠法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行政命令和实际情况下的自我判断,“需要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10〕,要把是否有敌对势力的操纵、是否出现造谣混淆视听的情况、是否出现蓄意煽动或恶意炒作危害公共安全作为政府进行舆论控制的考虑因素。当然“对于政府而言,舆论控制是必要的,但要避免政府行为或政府控制行为边界的无限扩大侵害公众与私人权益”〔11〕。

(三)认清网络社会的复杂形势,加强网络舆情协同治理

网络不是一个单向维度的平面空间,而是一个多方位、立体的虚拟社会,必须形成“以依法依规为前提,以联防联控为基础,以群防群治为动力”〔12〕的协同治理格局,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是要广泛发动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公共组织协同治理。政府作为网络社会正常运行的最后保障力量,往往需要保证其自身的话语权威性和被公众的易接受性。一般而言,“相对于自媒体,社会组织因其不以盈利为目的,更能够做到中立客观,准确判断是非;社会组织也不同于社会公众,其具有充分的调查和研究能力,并能够为自己的言论负责”〔13〕。政府需要给公共组织以更大的权限参与网络舆情治理,尤其是专门舆情研究机构或者作为某方面专业权威的公共组织,在处理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处理舆情信息要做到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映射,网络舆情也是现实民意的表达,需要线上线下统筹兼顾,治标治本双管齐下。政府和社会各组织需要广开言路收集问题、脚踏实地解决问题,不能让网络造势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要及时公开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陷入“塔西佗陷阱”。尤其是在公共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要确保消息的真实和及时,对于问题的处理要做到公正、及时且坚决果断,才能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而一个拥有公信力的政府才能在网络舆情中占据主动地位。

综上所述,本文以管窥豹,通过对新冠疫情相关微博热搜的发展规律和话题类型进行整理研究,探寻了公共事件期间网络舆情的一般规律,揭示出了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网络舆情事件具有发生的偶然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问题演变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网络舆情治理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智慧,与时俱进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依然是各级政府的一项艰巨工作。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