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格局中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和举措

2021-11-30王建明

终身教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格局高质量大学

□王建明

“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教育改革和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1],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向高质量迈进,成为高等教育系统、高等院校发展的自觉追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发展格局中建设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历史重任,开放大学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十四五”时期,开放大学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为统领,推动整体性流程再造、机制塑造和文化打造”[2],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关键问题和制约因素,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领域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对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谋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做出全面擘画和指引。新发展阶段精准地标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科学地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新发展格局是立足于当下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在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规划部署。因此,当前必须从党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目标任务来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思路。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做出的战略谋划;是顺应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在危与机并存的新发展阶段化危为机、转危为机,做出的主动选择。[3]从国际来看,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经济低迷,区域、国家间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从国内来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建议》)。

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逻辑是:一方面,要着眼内需修好内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基于内需的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战略方向,着力解决影响内循环的结构性、机制性的堵点痛点难点,统筹发展与安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要善借外力内外联合。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外循环推动内循环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对外开放,使国际国内市场联通、资源互补,内外循环更加畅通高效,实现互利共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2020年4月以来,习近平反复阐释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标示着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新发展阶段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导。教育系统要从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出发谋篇布局,在规划和行动上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2.教育适应新发展格局、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适应新发展格局、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发挥教育系统的科技创新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

一方面,加快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问题。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更加需要创新驱动,更加需要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指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校要勇挑重担,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快技术攻关。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工作,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研究设施,推进产学研一体化”。[4]这对于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在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我国人力资源总量丰富且竞争力不断上升,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但当下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由高质量发展牵引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等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增量需求越来越大。习近平2020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和收入水平,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4]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提升人力资源水平的基本路径,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要增强对新发展格局的适应性,在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人才需求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正如陈宝生部长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教育看作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重新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5]

二、新发展格局中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命题审视

开放大学如何适应、服务新发展格局,如何担当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是“十四五”时期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

1.彰显开放大学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使命感

从全局来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环节”[6]。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将全民终身学习的巨大潜力、丰富需求转化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需要教育体系提供充分、均衡和优质的教育服务,需要教育体系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使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搭建起完备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从而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的人力人才支撑。开放大学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载体,应当进一步彰显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使命感,增强“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的理念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理念自觉上,就是要始终坚定开放大学在促进教育公平、普惠,满足人民群众终身、优质的高等教育需求中担当重要的使命,始终坚定开放大学在区域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形成开放大学发展的动能、优势和特色。

在行动自觉上,就是要明确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际的人才需求,相对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布局要求,增强开放大学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的匹配度和耦合度,聚焦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中的痛点难点、盲点堵点问题,不断提高学历继续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办学质量,着力增强开放大学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

2.增强开放大学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教育主体根据未来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适时、主动地改变自身的特性和教育、教学方式,以适合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7]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它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格局又一次深刻的转型,必然带来传统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然引发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在结构布局上的变化调整。开放大学以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为办学主体,服务于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学历提升、知识技能更新,因此与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提升联系非常紧密。服务新发展格局,开放大学应当基于因地而设的发展定向、受地支持的资源导向和为地服务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以多元化的办学类型、网络化的办学体系、智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贴近融合。

增强开放大学的适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办学规模结构的适应性程度。在办学规模上必须适应学历继续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适应学校办学的资源条件、学科专业水平,平衡好规模和质量、效益和能力的关系;在办学网络构成上必须适应区域劳动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结构,平衡好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以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二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适应性程度。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要把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把成人学习者工作迁移、职业发展的能力诉求,纳入开放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三是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适应性程度。以友好性和人本化为标准,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不断适应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信息素养水平,不断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智能化、智慧化趋势,不断适应“互联网+教育”服务的新模式、新生态。

3.提升开放大学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贡献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高等院校应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服务支撑国家人才需要和创新需求。我国现有2 688所普通高校和268所成人高校,可以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世界、全国、区域以及学科专业领域的一流水平,形成各具特色、区域化、差异化的生力军及其战略合作联盟。[8]对于开放大学而言,必须恪守本科高校和开放办学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施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工程,“始终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地满足社会成员提升知识技能等终身发展的需求,在物质条件、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制度文化等方面提升内涵、增强实力、形成优势,在同类型高等学校群体中走在前列”[9],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贡献力。

开放大学服务新发展格局的贡献力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发展方面显然有着自身特有的路径、方式和面向,秉持着公平、普惠、兜底的办学使命走进城乡基层、边远和民族地区,使广大社会成员获得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这在着眼于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意义深远。其释放出更多的需求信号和竞争活力,对于开放大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大学发展新格局的思路举措

“十四五”时期,开放大学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有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实施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要把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是开放大学发展的根本,坚持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核心地位;二要把握发展的整体和主体,即置身于区域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整体,将高质量发展主线注入师生共筑的学术共同体中;三要把握发展的关键,加快推进开放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办学新理念,统筹学校内外发展;四要把握发展的底线,加强学校发展的内控体系、制度文化建设。具体的举措如下:

1.发挥党建红色引擎拉动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大学要坚持将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切实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促发展的领导核心作用,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红色引擎”凝聚师生向心力、激发干事创业原动力,助推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始终把政治建设牢牢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掌握贯穿于这一科学理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更加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学校改革、发展和建设等重大任务落实中扛起政治责任、发挥引领作用,确保党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是积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优质化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和群众组织力,激发教授意识、党员意识,推进学校改革发展;以常态化培训助推组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务工作者整体素质能力;持之以恒培优干部人才队伍,加快建设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凝心聚力作用,着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三是强化党建工作分类指导,推动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学术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深化并落实党建分类指导思想,机关党建“服务师生、服务学术、帮扶二级学院”提质升级,学院党建着力书写好党建工作“三结合”(党建和服务地方、服务特色学院、服务校友相结合)、“三区联动”(“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联动)、“三融合”(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融合发展)三篇大文章。各级党组织要围绕“讲好开大故事、凝聚开大力量、弘扬开大精神”更见成效,推动党建引领中心工作取得新突破。

2.以师生为中心,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大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理念,把握发展的整体和主体,将高质量发展主线注入师生共筑的学术共同体中,进一步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是紧紧依靠师生的力量和智慧办学,把广大师生视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的主体,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注重激发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认同感、调动积极性[10],推进学校事业进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彼此促进、相互融合。

二是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的质量追求。开放大学承担着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远大目标,要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开放大学的质量追求,围绕办学定位和目标,积极创建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价值,加强学科、专业和信息化建设,为“人人享有教育”向“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转变提供支撑。

三是牢固树立“大学是学术共同体”的理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开放大学的在线教育优势,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服务,转变教育治理方式,加快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质量更加优化,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满足师生多元多样的教育、管理和服务需求,推动学术繁荣,促进师生发展。

3.聚焦重点工作和短板弱项,加强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大学要把握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中心工作和短板弱项,以重点项目为引领,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利长远,以系统观念加强统筹谋划、力求突破,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一是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队伍。人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坚定不移地坚持学术导向、考核导向和一线导向,大力引进青年博士和学术带头人,以增量带动存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动实施教职员工的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进一步完善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引才、育才、用才、管才”的良好环境,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队伍。

二是加大科研工作推进力度。狠抓落实“以国家基金为标志的基础研究,以横向课题为标志的应用研究,以教改课题为标志的教学学术研究”,大力推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服务地方、服务特色学院、服务校友”三结合和“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三融合等大文章,激发科研创新活力,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教学,以高水平的教学促进高水平的科研。

三是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创新、开放、融合、共享”的办学新理念统筹学校内外发展。以完善学校章程为龙头,以内控制度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继续推行校院两级管理,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对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分类实施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绩效管理,激发办学活力。

4.树立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以我为主做强自己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大学要把握发展的底线,立足自我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开放大学试点建设迄今已逾十年,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建设发展进入到新阶段,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也日趋复杂、任务日益艰巨,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破解学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改革发展稳定,才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一是要精准把握、沉着应对学校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更好地明形势、辨方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准确判断服务新发展格局在专业建设、生源构成、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变化,增强机遇意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定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走稳走好开放大学改革发展的奋进之路。

二是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高等学校的五大基本职能,锚定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和发展的远景目标,主动服务和对接地方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制度设计等方面推进工作举措的关联性和配合度,在推进行业进步和区域发展中承担新使命,为早日建成高水平开放大学而努力奋斗。

三是立足自我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11],开放大学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推进创造性、引领性改革,通过战略调整和制度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凝聚优势力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在竞争中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将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统筹好校内、校外资源,以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助推实现校内校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开放大学在这样的战略全局转型中把握发展机遇,积蓄发展动能,赢得发展空间,要的是凝心聚力、修好内功,坚持按照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办大学,坚持按照大学治理的逻辑促改革,坚持按照高水平开放大学建设的共识谋发展。

猜你喜欢

格局高质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大学》
构建新发展格局,农村大有作为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秦岭之巅”真的高不可攀?——不,关键在于思维融入“大格局”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大学求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