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实施单元整合教学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
2021-11-3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郭巷实验小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郭巷实验小学 谈 芸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单篇课文的碎片化教学已经不能顺应当前教学形势的要求,单元整体教学是大势所趋。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上具有整体性,实施单元整合,就要聚焦语文要素,从整体上深入解读教材。
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对聚焦语文要素,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立足单元整合,解读语文要素
(一)以本单元为整体架构
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把单元作为一个整体主题统摄,以课文为例,单元首页、语文园地、习作等统筹安排,依序教学。各单元版块之间互相呼应,互为补充。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也是一个习作单元,整个单元以习作能力发展为主线组织内容。单元本身自成体系,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本单元中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太阳》和《松鼠》,初试身手中含有两个片段练习,还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整个单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进行单元整合,首先要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再分解落实到每一课,通过前后关照,充分发挥单元合力。本单元教学中,各版块相互衔接,是整体中的部分:首篇为引,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次篇为梯,感悟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承上启下,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这些部分聚合在一起,最终以习作综合输出为核心引领整个单元。
因此,教师应该将单元视作一个整体,架构“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用相长”的整体化的教学目标,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与习作指导的关系,从而极大地提高阅读和习作教学的深度与效率。
(二)在全套教材中的呈现
一个单元归根结底是教材中的部分,从辨证角度来看,单元整合教学离不开对全套教材的深入研讨,教师只有立足教材,认真剖析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前后对照,才能精准落实语文要素。
本单元作为说明文单元,说明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误区,把学生当作第一次涉足学习说明文,将说明方法反反复复地进行讲解,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其实,说明性文章并不是第一次出现,通过对照全套教材,我发现其实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就统筹编排了一些说明性文章。如三下的《赵州桥》《花钟》《小虾》《海底世界》,四上的《蝙蝠与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等,这些说明性文章除了在四下第二单元和五上第五单元集中在一个单元外,在其他单元主要和其他文体的文章一起落实阅读训练要素。这些语文要素有些指向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有些则指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脉络,为学生掌握说明性文章的篇章特点提供有效支撑。
因此,到了五上这个单元,教师实施单元整合,对说明性文体做一个总结和提炼,从读到写两个角度,提升学生对说明性文体特点的把握,就得心应手了。可见,教师在本单元教学时,要深入剖析全套教材,用清晰的教学思路,巧妙的教学设计,将说明方法与训练点融会贯通,学生才能在这样相互关联的要素学习中,思维与创新能力得以衔接,拾级而上。
二、实施教学策略,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合教学目标,构建本单元语文要素网络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单元编排中,既有育人价值的暗线,又有单元要素的明线,这一特点既凸显了单元整合教学的优势,也对教师如何有效设计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编者的视角解析教材,将本单元各版块进行前后关联,实现教学目标的交融。我通过梳理,构建了以下单元语文要素网络。
以五年级上册这一说明文单元为例,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我将同一单元各版块统整后,具体分解为导学、导读、导行三大教学目标。“导学”主要帮助学生对本单元“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这一整体教学目标有个初步的印象;“导读”则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接触、全面感知例文,达到感知说明性文体,习得说明方法的目标;最后,“导行”负责对接本单元习作训练点,最终让学生能恰当运用所学,达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适切的语言风格,来介绍事物的知识”这一习作目标。
总之,教师只有深度解析教材,将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重组,构建本单元语文要素网络,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有效交融
统编版教材把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的训练点,由浅入深,分布在单元课文和习题设计中,使目标主题和训练要素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在整合教学目标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实现单元教学的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语文学习能力。
作为一个说明文的习作单元,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更精准、有效。《太阳》是本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对其语言风格概括为“平实”。在教学前,教师可出示本册教材的目录,通过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内容,让学生初步知道《太阳》和《松鼠》这两篇课文都在介绍某一类事物,是说明文,都把两样事物给说清楚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知道文中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写出太阳的特点”作为《太阳》的教学重点;把“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来展现事物的特点,领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作为《松鼠》的重点。两篇文章在结构安排上各有特色,教师通过比较不同之处,整合教学内容,学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说明性文章多样的语言风格,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明白,说明文虽然语言风格是多变的,但表达都要准确、科学、严谨,从而加强学生对说明性文体的感知。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将教学内容有效交融,教的扎实,学生才能由此及彼,闻一知十,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三)整合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设计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要努力发展学生积极探索语言规律的精神,通过整合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太阳》时,教师可以引用神话传说、联系学生日常乘坐的交通工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太阳离我们的“远”,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文本研读;教学《松鼠》时,教师可以将课文第一自然段与《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松鼠外形的描述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丰富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同时,学生能更清晰地发现,同样是说明小动物的特征,有的说明性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严谨而略显枯燥,阅读对象不同,语言的风格也不同。
总之,在单元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不教之教”,通过整合教学方式,让课时丰富起来,让学生学起来。
(四)整合作业系统,促进实践内化
1.学以致用,建构开放型作业
围绕单元整合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保持前后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作业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如教学完《太阳》一课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其他的太阳说明文片段,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理解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加深学生的体会。教学完《松鼠》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用这两课学到的说明方法来具体说明某样事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总之,教师既要从单元整体出发,进行作业整合,又要通过丰富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能正确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学以致用。
2.用以致学,建构挑战性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依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的详细情况来进行作业布置。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差异性,教师在作业布置中要因势利导。面对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建构具有挑战性的作业,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与创造力。如:在本单元《鲸》教学后,学生感知到原来可以将说明方法叠加使用来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可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布置挑战性作业:尝试将说明方法叠加使用,把事物的某一特征介绍具体。这种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后作业,为学生提供了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实践活动。教师只有构建多样化的,开放型的作业系统,才能由表及里构建单元语文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实施单元整合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聚焦语文要素,将各部分有效交融,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在求真、求实的教学中让学生拾级而上,真正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