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海波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

2021-11-30果,谭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瘀血海波白术

韩 果,谭 琦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指导 谢海波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心衰患病人数逐年增加[1]。据报道,2012~2015年我国年龄大于35 岁人群的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约为1.3%,较2000年增加了44.0%[2]。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负担,目前仍是困扰现代医学的疾病之一。谢海波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数十余年,在心衰治疗上具有独到的见解,善用经方化裁,临证施治讲求医患配合,临床疗效甚佳。现将谢海波教授治疗心衰的经验分享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心衰”之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脾胃病》“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浮而沉”,后亦见于唐代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方》。1997年10月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指出“心衰”是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肯定了“心衰”的病名,明确了“心衰”一词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当代任继学、王永炎、沈绍功等名医大家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心衰病”,从而使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

谢海波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因多为年老体衰,或久病体虚,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即心气(阳)虚,标实即表现为痰饮、瘀血之征。谢海波教授将阳虚水泛、脾气亏虚、瘀血内停定义为慢性心衰的三大病机,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所概括的“气虚血瘀,常兼痰饮”一致[4]。

1.1 阳虚水泛《素问·调经论篇》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谢海波教授认为,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而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肾属水,上与心火相交,乃阴平阳秘。正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道:“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阴乎精。”当其人久病耗伤元气,气虚及阳,心阳亏虚,阴阳平衡被打破,心火不足以向下温煦肾水,水饮向上向外泛滥,则可见心下逆满冲胸、肢体浮肿、气促气喘等水饮凌心证;又因阴阳之此消彼长,阳虚则寒气内生,气血津液遇寒则易运行迟滞,留停化瘀,因此临床可见胸中偶有刺痛、夜间为甚,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虬结等。

1.2 脾气亏虚脾为太阴湿土,脾气亏虚而运化失职,诸痰皆由此生,却因运化不能而积聚于此,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言“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为后天之本,若脾气亏虚,运化疲乏,则后天生化不及,可见纳差纳呆、疲倦乏力等;又因脾为三焦之中焦,是全身气机之枢纽,同肺共调水道,与肾同化根本、蒸腾水气,脾脏气虚甚,可影响与其他脏腑的协同功能,故临床可见呼吸困难、气促气短、小便不利、便溏、泄泻等。因此,谢海波教授认为痰饮、湿邪内生易碍脾之运化功能;反之脾气亏虚所致脾之功能气机失常,亦能使饮留脾胃,二者互为因果,往复循环日久,后患无穷。

1.3 瘀血内停心主血脉,一为生血,一为行血,行血者即是推动血液行于脉中,是故心与行血密切相关,心病则血停,血停则心病。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因慢性心衰患者心脉阻滞,痰瘀阴邪结于胸中,故心衰诸证常夜间发作,或见胸中刺痛,或见皮肤瘀点瘀斑,舌紫黯,或边有瘀斑,舌下脉络多迂曲虬结,脉涩等。谢海波教授认为,痰饮和瘀血相互转化,互为病因,如《金匮要略·水气篇》载“血不利则为水”,《医述·卷六·杂证汇参》论“津凝血败,皆化为痰”,是谓心病则其津液代谢、运行失调,聚湿成痰,久可化瘀,瘀血阻络,最终导致心脉不通。

2 治则治法

谢海波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以心肺阳虚、脾气亏虚为本,以水饮内泛、瘀血内停为标,与全国名老中医蒙定水教授的“心肺气(阳)虚,功能失调,导致瘀血、水饮内生,虚实夹杂”[5]理论大致相符。治疗当需标本兼治,以健脾益气治其本,活血化饮治其标,温阳化饮标本兼顾,以求疏补相宜,血行通畅,气随血达,痰瘀同治之意。

2.1 温阳化饮《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曰:“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慢性心衰患者久病产生的积痰阻碍心肺的温布、搏动功能,邪结于胸,治当以温药软化实邪,佐以助脾运化痰饮之治痰温药,犹如釜底加薪,痰饮更易化除。再者,如《金匮玉函经二注·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曰“况水行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温阳之药可助脾肾阳气发腠理、调水道,阳气宣发,津液敷布。因此,谢海波教授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制附片等药,取此类药多归心、肺、脾经,通阳化气、温化痰饮、心脾同治之意。

2.2 健脾益气久病脾气亏虚则生化气血无源,推摄无力,津液循行迟滞,五脏六腑之濡养皆受制于此,同时脾虚易湿盛,湿性重浊、粘滞,使人如裹如蒙,疾病迁延难愈,故而治以补土治水。《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据清代石寿棠《医原》所言“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与《四圣心源》“脾升而善磨”之论,脾的运化主要依赖脾气升清与脾阳温煦的作用,故谢海波教授惯以党参、茯苓、白术、木香、砂仁、陈皮、法半夏诸药健脾燥湿,助中州脾胃豁痰降逆之气机复立,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此外,炙甘草长于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又兼调和诸药之效,故谢师多用之。

2.3 活血化瘀《景岳全书·血证》载:“血……盖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中医认为血液的生理功能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久病耗伤人体正气,气虚血停;脾虚湿滞,中焦气机不畅,津停血瘀,瘀既为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治瘀亦旨在治五脏诸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决,行流也。指对气血壅实之证,宜排除阻塞,疏通水道。气虚络瘀,瘀血难祛,阻遏胸中则心中刺痛,夜间发作;现于舌脉,则可见瘀点瘀斑、脉涩不利。虚则以补治瘀,滞则行气化瘀,谢海波教授善少佐牛膝、延胡索、姜黄、鸡血藤等活血药,既治心脉之血瘀,又兼顾他证,加快病情康复。

3 经验效方

谢海波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慢性心力衰竭病本在心肺阳虚、脾气亏虚,标在水饮内泛、瘀血内停,治疗当以温阳化饮、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少佐活血化瘀之品。基础方为: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党参、瓜蒌皮、葛根、丹参、干姜。本方以茯苓为君,性味甘淡,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除已聚之痰,又平饮邪之上逆。桂枝辛甘为臣,通阳化气,平冲降逆。茯苓、桂枝二药相合,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功效相辅相成。佐药白术甘苦性温,茯苓、白术相须为用,健脾燥湿之功效更甚,取治生痰之源意;与桂枝合用,可加强温阳健脾之效。炙甘草其用有三:一可助桂枝以辛甘化阳,温补中阳之力更强;二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则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四味药功在益气健脾,配合木香、砂仁、陈皮、法半夏理气化痰,其配伍健中有消,行中有补,功能疏补化痰。加用葛根升阳助化,瓜蒌皮清化痰饮、利气宽胸,旨在加强通化痰饮之功效,使化饮不伤正、温阳不伤阴。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二经,既可活血通络,又清心除烦,对瘀血阻络致夜寐难安者效佳。干姜味辛性热,温肺化饮,与丹参、白术、炙甘草配,内含理中丸之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效。

临证根据患者病情不同、轻重偏侧,辨证加减化裁,若有腰膝脘腹冷痛、虚寒吐泻等证者,可加制附片、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夹有胸痛者加延胡索、姜黄活血破血、行气止痛;对有行经不调、气虚血瘀者则加鸡血藤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

4 医案举隅

患者,男,78 岁,初诊日期:2020年12月5 日。主诉:胸闷痛、气促1年,加重伴双下肢水肿7天。患者:1年前无诱因出现胸闷痛、气促,至外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心力衰竭”,后规律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定期复查,情况尚可。7 天前患者症状再发加重且伴双下肢水肿、乏力,肢端不温。刻下症见:胸闷痛、气促,动则喘甚,夜间可平卧,自诉近年来四肢温度偏低,平素畏寒,纳食差,口淡无味,常有腹胀不适,睡眠质量差,每日睡眠时间约3~4 h,小便清长,大便正常。查体:BP 154/70 mmHg,心率66次/分钟,口唇爪甲轻度紫绀,肝颈静脉回流征(-),心律齐,心界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肺可闻中等湿啰音,肠鸣音稍弱,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紫黯甚,脉沉稍涩。余查体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2级”病史10 余年,最高血压不详,未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未监测血压。辅助检查:心脏彩超示:①全心增大,左心明显,左室射血分数52%;②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轻度返流;③主动脉瓣退行性变并重度返流;④升主动脉内径增宽,主动脉硬化;⑤左心功能测值减退(2020年3月28日)。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ST-T改变(2020年12月5日)。西医诊断:①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②高血压病2 级(极高危组)。中医诊断: 心衰病—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化饮。处方:苓桂术甘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茯苓10 g,桂枝12 g,白术15 g,党参10 g,葛根10 g,木香6 g,砂仁10 g,陈皮15 g,法半夏10 g,瓜蒌皮15 g,制附片3 g,炙甘草12 g。共14剂,每天1剂,以水300 ml 煎至100 ml,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再煎1 h,分早晚两次饭后温服,并嘱患者按时服用降压药。

2020年12月19 日二诊:患者胸闷痛、气促明显缓解,乏力、畏寒肢凉、纳差等症较前稍好转,诉偶有胃胀、大便不成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口唇爪甲无明显紫绀,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淡,齿痕较前减轻,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上方予调整部分药物及剂量:白术改土炒白术,茯苓增至20 g,加山楂10 g、泽兰10 g,余药物不变,煎服法同前,再予7剂。

2020年12月26日三诊:患者诉无胸闷痛、气促,无下肢乏力、畏寒肢冷等症,纳食好转、二便尚调,夜寐较差,梦多易醒,醒后难入眠。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舌质淡,苔薄白,舌下脉络稍迂曲,脉稍沉。二诊方基础去附片、泽兰,加酸枣仁20 g、丹参10 g,茯苓易为茯神,煎药时间可减少至半小时,共10 剂。后患者无再发胸闷痛、气促,下肢水肿消退,睡眠情况较前改善,舌下脉络迂曲稍减退。随访半年,上症无再发。

按: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温化寒湿之祛湿剂,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在本病案中,患者首诊心衰表现典型,且伴有阳虚寒像,故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温阳化气、通利小便;又恰因患者脾胃症状明显,寻求缓解纳差之法,结合患者舌脉予合香砂六君子汤化痰治水,脾主运化,故予白术补土制水,补脾气而补益心肺之气;舌下脉络迂曲为血瘀之征,加上患者胸闷痛、手足不温、夜寐不安,予制附片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以桂枝、葛根升通阳气、助化寒饮,瓜蒌皮清化痰饮、利气宽胸。诸药配伍,使心肺阳虚之本得复,瘀血水饮之标得除,标本兼治。二诊症状缓解,但有脾胃症状,易白术为土炒白术以补脾止泻,山楂行气化浊,泽兰活血祛瘀、利水消肿,增茯苓量以加强健脾利湿之效。三诊纳差、水肿、肢端冷等症状已明显改善,结合舌脉提示脾胃功能恢复可,寒象去,故去泽兰、附片,而夜寐较差,予加酸枣仁及丹参、茯苓易茯神,以养心安神、清心除烦。

5 小 结

谢教授认为心肺阳虚和脾气亏虚贯穿于心衰的始终,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在此基础上衍生的水饮内泛和瘀血内停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标象,因此谢教授主张从阳虚水泛、脾气亏虚、瘀血内停辨治慢性心衰,标本兼顾,以温阳化饮、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立法,常用苓桂术甘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并少佐活血化瘀之品,使邪去正存,心有所主,气血通畅,则疾病瘥矣。

猜你喜欢

瘀血海波白术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大剂量生白术合加减黄芪汤治疗气虚型老年性便秘的治疗效果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山清水秀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这里有爷爷
我的宝宝要出生了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白术治小儿磨牙
白术小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