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论治颤证经验

2021-11-30姚欣艳臧秋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筋脉天麻病机

毛 宇,姚欣艳,臧秋迟,肖 楠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颤证相当于西医学中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小儿抽动症等病,这些疾病往往症状明显、病因不明,西药往往只能控制症状,无法逆转病程进展。熊继柏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四、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熊教授主张学医必须谙熟经典,深通医理,要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1],临证重视理、法、方、药的完备和处方用药的灵活性[2]。熊老临床诊治颤证屡获良效,他从“内风”角度出发,认为颤证总病机为“肝风内动”,总治则为“息风止痉”,临床常搭配经验方天麻止痉散,效果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熊继柏教授辨治颤证的经验整理如下。

1 颤证的病因病机

颤证,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其中虽未提及“颤证”病名,但“掉”“振”“鼓栗”等都是对“颤证”主症的描述,且提出“颤证”的病位在肝,与风、火等病邪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扁鹊心书》则认为“手足颤摇不能持物者,乃真元虚损”,强调扶阳以固四肢,首次提出“手颤病”,为“颤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王肯堂首次提出“颤证”之名,认为“气虚而振,参术汤补之;心虚而振,补心丸养之;夹痰,导痰汤加竹沥;老人战振,宜定振丸”,详细论述了本病的发病特点、预后及治疗。孙一奎[3]则指出“颤振者非寒禁鼓栗,乃木火上盛,肾阴不充,下虚上实,实为痰火,虚则肾亏,法则清上补下”,补充了颤证与肾的关系,认为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至此,古代医家对颤证的病因病机有着全面的认识。

2 辨治经验

2.1 紧扣“肝风内动”总病机,详辨虚实“风胜则动”,颤证总属风证。然风有内、外之分,外风乃外感六淫邪气之一,而内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脏腑虚损、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属内生五邪之一。熊老辨治颤证从“内风”出发,认为颤证这一类以手足、头部颤抖为主症的疾病,其关键是“内风”。《素问·风论》篇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藏府之风”,风中五脏六腑即为内风,肝风属内风之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与内风密切相关。熊教授认为,虽内风并非皆是肝风,但确以肝风为主,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因此颤证病机总归为“肝风内动”。熊老认为肝风内动有虚实之分。一类以痰、火之邪留滞体内,同气相求,扰动肝阳,引动肝风,属实证。常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痰邪内聚引动;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化火生风引动。另一类以阴津、血液亏虚,阴虚不能制阳,扰动肝阳,引动肝风,属虚证。常因劳逸不当,损伤脏腑,致使气血不足,血失濡养,虚风内动;或房劳太过,久之肾水不足,真阴衰竭,水不涵木,虚风内动。颤证发病初期,常因风火相煽、痰热壅阻而表现出实证;疾病后期,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其本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而表现出虚证。故辨治颤证,应在“肝风内动”病机指导下,分清虚实。

2.2 治以“息风止痉”,常搭配经验方“外风宜祛,内风宜息”。熊老认为颤证在不离“息风止痉”的治疗总原则下,终要辨证论治,因证施治:血虚致筋脉失养,治宜养血息风;肝阴亏虚致筋脉失养,治宜滋阴息风;阳亢化风致筋脉失养或燔灼,治宜潜阳息风;痰热致筋脉燔灼,治宜清热化痰息风。①阳亢风动证。多因郁怒伤肝,肝气郁结不畅,肝郁化火生风,风阳暴张,窜经入络,扰动筋脉所致。症状可见肢体颤动粗大,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面赤,流涎,尿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治宜镇肝息风,舒筋止颤。选用镇肝息风汤加减,方由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甲、白芍、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麦芽、甘草组成。②痰热风动证。多因饮食不节,滋生内热,损伤脾胃,聚湿成痰,痰热互结,壅滞筋脉,化火生风。症状可见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化痰,平肝息风。选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胆南星、甘草、羚羊角、桑叶、川贝母、生地黄、钩藤、菊花、茯神、白芍组成。③血虚风动证。多因劳逸不当、久病体弱、饮食不当等损伤脏腑,致使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症状可见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言迟语缓,动则气短,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濡无力或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濡养筋脉。选用定振丸加减,方由天麻、秦艽、全蝎、细辛、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川芎、芍药、防风、荆芥、白术、黄芪、威灵仙组成。④阴虚风动证。因人到中年或房劳太过,久之肾水不足,真阴衰竭,水不涵木,导致风木内动。症状可见头摇肢颤,持物不稳,步履疾趋,筋脉拘急,肌肉抽动,伴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耳鸣,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治宜滋补肝肾,育阴息风。选用大定风珠加减,方由白芍、阿胶、龟甲、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组成。

颤证风证重,病程易缠绵,熊教授常在治疗过程中合用经验方天麻止痉散,主方息风定颤以治本,辅经验方天麻止痉散祛风止痉以治标,标本兼治。天麻止痉散是熊教授参考晋南史传恩家传秘方“五虎追风散”[4]的组方思路,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创立。方由天麻、僵蚕、全蝎、蜈蚣组成,主治内风动证,方中天麻平肝息风;全蝎、蜈蚣息风通络、止痉止痛,既能加强天麻息风之效,同时具有搜风剔络之用;佐以僵蚕息风化痰通络,其寒凉之性刚好可以佐治全蝎、蜈蚣之辛温,全方性味平和[5]。经过临床反复验证,熊老将其搭配治疗颤证,疗效显著。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 岁。2018年10月30 日初诊。主诉:头摇动、手足颤抖7年。患者诉自2011年起出现手、足不自主颤抖,以双手为甚,持物及情绪紧张时有加重,偶可见头部动摇,期间曾多次于外院就诊,查颅脑MRI 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特发性震颤”,患者症状逐渐进展,平素影响日常生活,故特来寻求中医治疗。现症见:发作性头摇动、手足颤抖,不能自我控制,伴眩晕,口干,少寐,舌淡红,苔薄黄,脉细。中医诊断:颤证。辨证为阴血不足、血虚风动证。治以养血息风定振,方选定振丸方合天麻止痉散方加酸枣仁。药用:黄芪30 g,炒白术10 g,防风10 g,当归10 g,白芍20 g,熟地黄10 g,生地黄10 g,川芎6 g,天麻20 g,僵蚕30 g,全蝎5 g,地龙10 g,蜈蚣1.5 g(去头足),荆芥10 g,威灵仙10 g,酸枣仁30 g,炙甘草8 g。20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2 次温服。

二诊:2018年11月18日。诸症显减,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再进20剂。

三诊:2018年12月8日。诉头摇动、手足颤抖大减,眩晕、口干、少寐已愈,但又见上肢厥冷,颈胀,肩背痛。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予定振丸合葛根姜黄散方加桂枝。药用:黄芪30 g,炒白术10 g,防风10 g,当归10 g,白芍20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僵蚕15 g,全蝎6 g,地龙10 g,威灵仙10 g,葛根30 g,片姜黄15 g,桂枝5 g,羌活10 g,甘草6 g。20 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四诊:2019年1月4日。诉肢厥、颈胀、肩背痛已愈,仅于劳累后出现轻微头摇及手足颤抖。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仍予定振丸原方20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2 次温服。1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手足颤抖已愈,生活完全自理。

按语:《医碥》曰:“老年战振,定振丸。”此案患者年老久病,且具有眩晕、口干、寐少、脉细等特点,乃阴血不足之象。阴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发颤抖,血虚不能濡养清窍、心神则出现眩晕、少寐等现象,故取定振丸养血息风定振。定振丸出自《证治准绳》,该方具有养血柔筋、息风止痉之效。方中重用黄芪,取“补血先补气”之效,含有四物汤、玉屏风散,四物汤补血养血,玉屏风散益气祛风,另有荆芥、威灵仙加强祛风之效。一诊患者除有手足颤抖外,兼有少寐,故取定振丸方合天麻止痉散方加酸枣仁,定振丸养血息风,天麻止痉散加强其祛风止痉之效,加用酸枣仁养心安神。二诊患者症状显减,处方显效,继续运用。三诊患者颤抖症状明显好转,出现颈胀、肩背痛伴有上肢厥冷,此时加用熊教授经验方葛根姜黄散,专治颈肩部胀痛,疏通经络,合并上肢厥冷,则加用桂枝温通经络。四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继服20剂巩固疗效。

4 小 结

熊老辨治颤证,从“内风”病机出发,总归“肝风内动”,详辨其虚实;谨守疾病病机,审证求因,认为其治疗总原则不离“息风止痉”,终要“辨证诊治”。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出经验方天麻止痉散,在息风止痉治则下搭配治疗,效果显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颤证的独特优势。

猜你喜欢

筋脉天麻病机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以病机为主导的中医临床个体化评价方法初探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吃天麻后别开车
一统天下(龙首)
我的神奇药丸等
燥邪致泻说
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