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2021-11-30冯开甫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

□刘 景 冯开甫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经验不足,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僵化、教条化,使主流意识形态遭受长达20多年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先后经历了恢复重建、巩固发展和战略强化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每个阶段上都与时俱进地赋予了科学性的新内容,为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撑。

冯开甫(1967- ),男,四川盐亭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改革开放后,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党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索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并取得丰硕成果,正是在这些成果的引导下,我国的发展才行稳致远,取得瞩目成就。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改革开放后不断加强,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其在这段时间的演变,归纳它所呈现出的特点,概括得出建国70年所累积的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理论基础,建国后党中央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来治理国家,并确立为指导思想。然而我党对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加之受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全面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几代党中央领导人都立足于实践,继续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到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才得以定型和强化。

(一)建国后主流意识形态的曲折发展(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文化等混合多元状态,我们党从1951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党校,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学习,移除旧社会的意识形态,抵制资产阶级思想,批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错误倾向,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出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分析为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一个美好的开端。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到位,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因为对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没有清晰认识和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和比较优势,在发展方式上机械照搬了苏联的发展模式,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从1956年到1976年,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了艰辛和曲折,在意识形态领域,虽然从未动摇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却把它教条化的运用,使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遭受严重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的正确与失误,都为后来的继续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恢复重建(1978-1992年)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严重束缚。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就必须先展开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彻底消除“两个凡是”思想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消极影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的内容正如文章的标题指出,任何理论都只有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才能验证其是真理,这一论断迅速在全国内传开,纠正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解放人们的思想,一切的工作都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和理论与实际相连,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在面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问题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给出了明确界定,强调我们要将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他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始终坚持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做出了明确回答,解决了人们的思想困惑,坚定了人们社会主义立场,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发展(1992-2012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迅速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多样,党面临着各方面的考验,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体系来回应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年5月又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回答了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问题,不仅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21世纪之初,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但是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人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2003年7月28日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使发展的内涵更加深入而又系统全面,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深化,我国经济体制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这使得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扭转了社会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认知,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时常发生,社会治安、经济发展、劳动需求、分配公平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相继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创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战略强化(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局面,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共识。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习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2016年7月1日,恰逢党成立95周年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明确要求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系列理论观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至关重要。

长期努力使我国进入新时代,产生了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明确指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丰富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宝库。2018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这一系列会议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坐标导向,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指南。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演进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具体实际,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践探索,使之呈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作为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恢复被歪曲、被破坏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恢复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用来指导经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了如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问题。此后,我们党的领导人始终遵循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原理,以实践为基础推进理论创新,使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日益完善。

(二)政治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国家现象,这就决定了其实质是阶级意志的思想表达”。[6]主流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坚持把巩固执政党政权建设作为建设中心。“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姓,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7]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根源于党和人民的内在统一关系。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自从党成立之日起就将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只有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更加牢固。我们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党性本质上就是人民性的抽象,与人民性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人都始终秉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一核心执政理念,把提升执政能力作为实现人民最大利益的根本保证,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为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延续性。我们要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下,根据社会发展与需要,积极探索意识形态的新功能方式,坚持与时俱进的优秀理论品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正是对各种思想、理论、观点的批判与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在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过程中才不断被注入新内容。只有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四)批判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批判性与包容性是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最基本的态度,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不排斥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也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坚决斗争。当今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时代,这个阶段我们不能自我封闭,而应以包容的胸怀去对待各种人类文明成果,以兼容并包的思维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坚决批判一切腐朽思想和错误观念来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建国以来,针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价值观念,我们党始终坚持用批判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与此同时,我们党又坚持包容性原则,习近平指出:“对一切有益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我们都要研究借鉴,不能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8]因此我国以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正是批判性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包容性吸收了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成果才得以产生和持续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思想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积极调整改革开放之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意识形态,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指导,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渗透影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面对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相结合,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根据新的实际和特点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呼唤着理论不断创新,因此,理论必须回应新要求,作出新回答。

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性,没有坚持就没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在演进的逻辑前提必然是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而不是改旗易帜,推倒重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评“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束缚,提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要实事求是就必须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江泽民同志提出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并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品质。胡锦涛同志强调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其地位不能变,解放思想是贯彻思想路线的前提,与时俱进是贯彻思想路线的目的,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实事求是为思想核心,其精髓不断被丰富创新,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变”与“不变”。

(二)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9],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的内在政治要求,也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创新发展一以贯之的根本政治立场,从未动摇过。40年探索和经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独具我国特色的中国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在新时代,它们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其潜力与优势,推动我国向现代化强国进军。面对其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是我们前进的思想矿富,指出我们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这“四个自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演进,牢牢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自信,而文化自信更深层的应该是对政党文化的自信。这就首先要求党对自身文化要自信,为了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

(三)方法论保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的深刻基础是实践,人们的认识也根植于实践,又给予实践的指引。习总书记说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10]只有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禁得住在实践中的检验,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正确导向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与发展,无不根植于实践的需要和驱动,无不根植于伟大的实践创造和经验总结,不同阶段的时代课题接踵而至必须得到理论的回应。

时代的进步呼唤实践的跟进,实践的跟进就会生出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又会推进实践的深入,四十年改革开放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亟待解决,既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强大实践动力,又为矛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总结经验是为了升华认识,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不断完善,其基本地位也不断强化,凸显出我党领导人的重视和长远的历史眼光。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